7月19日,发布公告称,收到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黄浦区人民法院”)的受理通知书。*ST新潮认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签字注册会计师沈家桢及冯蕾未遵守相关法律及审计准则的规定,并在此基础上草率出具《审计报告》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严重损害其合法权益,请求判令:(1)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撤销其作出的信会师报字[2025]第ZA12832号《审计报告》及信会师报字[2025]第ZA12833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重新出具审计报告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2)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向原告返还已收取的审计服务费(含税)3,501,000.00元,并承担原告律师费300,000.00元;(3)沈家桢及冯蕾为第(1)项诉讼请求承担连带责任。

  事件脉络与核心争议

  ST新潮因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对其2024年度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结论,面临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重大危机。

  审计机构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关键依据是公司未能提供三类核心资料:油气资产原值的完整资料、职工薪酬明细及员工花名册、矿产特许权使用费和小权益主开采利益的完整凭证。这一审计意见直接将公司股票推至退市边缘。

  作为激烈回应,ST新潮现已向法院起诉立信所。公司指控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勤勉尽责、违反审计准则,并提出明确诉讼主张:要求撤销现有审计报告并重新出具符合标准的报告,追讨已支付的350.1万元审计费及30万元律师费,并要求签字注册会计师沈家桢、冯蕾承担连带责任。

  公司反驳立信时强调自身已提交了多达70批次、共计1.45万份文件支撑审计,组织了50次访谈,并配合美方审计团队对376口油井进行了现场核验,其美国资产更是由美国审计机构Forvis Mazars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

  审计分歧的技术性焦点

  双方争议的核心在于对资料完整性的认定存在根本冲突。立信所坚持认为缺失的三类资料直接关系到财务数据的核心可靠性与真实性,例如油气资产原值不完整可能掩盖了潜在的减值风险,薪酬凭证缺失则可能影响成本费用的真实反映。

  然而,*ST新潮则反驳称其所提供的资料完全符合美国油气行业十年来通行的实践规范及会计准则,并指责立信所突然要求提供“单井维度的详细清单”属于超越行业常规的不合理要求,且此要求在公司此前的历史审计中从未作为障碍被提出过。

  另一个焦点在于审计工作的执行过程。公司强调原审计机构中瑞诚因工作量过大辞任,立信所在2025年3月才仓促接手,留给美国现场审计的时间仅有三周,这是导致材料整理和提供看起来可能不足的根本原因——时间过于仓促。

  而立信所方面则暗示,关键资料缺失的问题不是时间紧张能解释的,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指向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系统性缺陷,例如公司提供的油井数量数据与美国德克萨斯州铁路委员会的官方监管数据存在无法解释的差异。

  诉讼背后的深层动因

  推动这场诉讼的力量远不止表面上的审计争议。深层次的动因之一是公司控制权的激烈博弈。2025年5月,刚刚通过要约收购获得了公司50.1%的控股权,然而以深圳宏语为代表的部分中小股东正计划在7月24日召开的股东大会上发起动议,要求提前改组董事会。

  在这种公司治理剧烈动荡的背景下,此次针对立信所的诉讼,很大程度上被外界解读为现有管理层试图将潜在的退市责任转移至审计机构,以此维护其控制权的稳定性。

  资本市场的逆向反应也值得关注。尽管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披星戴帽”,*ST新潮股票复牌后却在短短9个交易日内录得8个涨停。这表明部分投资者倾向于相信美国审计机构出具的“干净”意见,认为公司的核心经营问题不大,当前的退市风险可能更多源于审计分歧而非公司实质经营能力的崩塌。

  潜在市场影响与监管启示

  这一诉讼事件折射出当前A股市场一个值得警惕的趋势: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正在恶化。2025年已发生包括*ST恒立起诉旭泰所等在内的至少两起类似诉讼,凸显了审计机构在维护独立性与承受来自客户巨大压力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化。

  此案的最终判决结果具有风向标意义。若法院支持新潮能源诉求判审计报告重出,可能严重削弱审计意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反之,若法院支持立信所的专业判断,则将极大强化“非标审计意见”的监管威慑力。

  此外,事件暴露了跨境监管协调的难题。新潮能源在美国的核心资产获得了本土审计机构Forvis Mazars的标准无保留意见,却在国内审计遭遇“红牌”,这揭示了中美审计准则和监管实践存在的差异,客观上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潜在的“监管套利”空间,即可能存在选择性信息披露以满足不同市场监管要求的风险。这一问题迫切需要两国相关监管机构的协调解决。

  未来走向与行业影响展望

  该事件的最终走向有赖于法院的权威裁定。胜诉与否的关键判定点将聚焦于两点: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是否严格遵循了审计程序(例如,当无法获取直接证据时,是否穷尽了所有可能的替代审计程序);以及ST新潮公司是否存在刻意隐瞒关键审计证据的主观故意行为。

  无论诉讼结果如何,ST新潮当前都面临着紧迫的退市倒逼压力。如果最终败诉且未能及时采取根本性措施改善现状,一旦其2025年度的财务报告再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公司将面临直接退市的严厉后果。这种压力可能迫使公司加速内部整改、出售问题资产或进行重大重组,以期在2025年审计工作中能满足审计机构的合规性要求。

  对于整个审计行业而言,此案无疑将起到强烈的震慑作用。会计师事务所未来在承接项目,特别是那些公司治理混乱、业务高度跨境化、经营风险显著的项目时,必将采取更加审慎的态度和更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行业整体的风险厌恶情绪可能会上升。

  核心结论

  ST新潮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这场法律对抗,表面上围绕审计意见的争议展开,但其本质是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之争与深层公司治理危机的集中爆发与交织。

  这场诉讼的结局影响深远:如果ST新潮成功通过诉讼推翻了非标准审计意见,将可能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对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独立审计监督体系构成严峻挑战;而如果立信所顶住压力成功坚守其专业立场,则将为整个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并倒逼类似上市公司夯实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此事件深刻折射出当前A股上市公司在面临跨境审计协调、退市风险传导机制等复杂问题时所遭遇的困境,亟需监管层出台更明确的规则指引,清晰界定审计责任与公司责任的边界。

  (注: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