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翟瑞民

2025年7月21日晚,最高人民法院公布2025年上半年司法审判工作主要数据显示,全国法院共受理刑事一审案件52.9万件,同比下降10.4%。判处生效被告人70万人,同比下降9.03%。其中,受理危险驾驶罪一审案件12.1万件,同比下降14.96%。

最高法表示,上半年危险驾驶刑事案件数量降幅明显,但仍居刑事案件第一位。人民法院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规范案件办理,统一裁判尺度,实现对醉驾犯罪的精准打击、惩防并重。

此前在2025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两会提交工作报告介绍,2024年共受理审查起诉危险驾驶犯罪32.4万人,起诉27.6万人,同比分别下降41.7%和16%。

最高检表示,已会同最高法、公安部、司法部严格落实醉驾新规,统一执法司法尺度,深化醉驾依法治理、系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为常见多发轻微犯罪治理积累经验、提供范式。

醉驾入刑在中国已施行14年。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危险驾驶罪,明确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属于危险驾驶行为的其中一种。自此以后,以醉驾为主的危险驾驶类案件数量急剧增长,成为我国刑法第一大犯罪。根据最高检数据,2023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各类犯罪1786635件,其中危险驾驶罪案件占比为22%,也即近40万件。

回应外界关于调整醉驾入刑标准的呼声,202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规定了醉驾案件14种从重处理的具体情形、3种从宽处理的具体情形、4种情节显著轻微的具体情形,以及9种一般不适用缓刑的具体情形,同时,明确了罚金刑的起刑点和调整幅度。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苗生明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按照《意见》规定,血液酒精含量不满150毫克/100毫升,没有《意见》规定的十五种从重情节的,不再按照犯罪处理,同时也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对醉驾行为人依法予以吊销机动车驾驶证、行政罚款或者行政拘留的处罚。《意见》出台后,进入司法环节的犯罪案件大幅减少,但是检察机关从严把握不起诉标准,从严提出缓刑量刑建议,法院判处实刑率上升至63%,刑事处罚力度加重。



2025年2月1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普通犯罪检察厅厅长侯亚辉在访谈节目中也表示,醉驾新规出台后,危险驾驶罪执法司法标准进一步统一,更好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更严织密醉驾行为人法律责任体系,醉驾案件案发量稳中有降。危险驾驶罪立案数大幅下降,进入司法环节的犯罪案件大幅减少。

我国已进入轻罪治理时代,近年来虽然刑事案件总量还在高位运行,但总体呈现“多而不重”态势。与此同时,以危险驾驶罪、帮信罪等为代表的“轻罪”正成为刑事案件办理的主体,也较多占用了司法资源。专家指出,轻罪时代,刑法如何准确区分违法与犯罪,慎用刑事打击手段,从而最大化实现对犯罪行为和犯罪行为人的合理治理,应成为法学界高度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界面新闻注意到,2024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五庭庭长李睿懿在《中国应用法学》发布《醉酒危险驾驶的治罪与治理》一文指出,醉驾比饮酒后驾驶危害更严重,对未被追究刑事责任、免予刑事处罚的醉驾者,理应处以比酒驾者更重的行政处罚,再次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醉驾者的处罚,增加拘留和罚款的规定,对形成行刑衔接更加顺畅、梯次递进的醉驾治理模式,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