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机构之家

  饱受盈利波折和坏账困扰的吉林银行,如今又迎来重要股东天量减持。

  机构之家注意到,7月21日,吉林亚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发布公告,拟在吉林长春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牌转让直接持有的吉林银行1亿股、2亿股股份,挂牌底价不低于4.19亿元、8.38亿元。


图片系亚泰集团公告拟转让吉林银行股权图片系亚泰集团公告拟转让吉林银行股权

  股东方连年亏损,吉林银行受股权、经营双重扰动

  吉林银行于2007年成立,由长春市商业银行、吉林市商业银行、辽源市城市信用社合并组建而成。随后,该行陆续吸收合并了白山、通化、四平、松原等地的城信社,并设立延边、白城分行,逐步实现全省跨区域经营。

  从股权方面来看,吉林银行整体呈现“国资主导+外资共舞”的特性。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该行第一大股东为吉林省金控集团,持股比例高达15.58%,;第二大股东为韩亚银行(韩国),目前持股9.13%,由吉林银行于2009年引入,曾以3.16亿美元入股并跃居最大股东之列。此外,吉林银行持股5%以上股权股东还包括长春市融兴经济发展公司、亚泰集团和龙翔投资控股集团。

  表格系吉林银行前十大股东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作为吉林银行重要股东之一,亚泰集团持股比例达5.36%,此外,还通过全资子公司亚泰医药集团间接持股2亿股,持股比例1.52%。亚泰集团为国有相对控股的混合制企业,不仅早已于1995年实现在上交所上市,且背靠实力股东:实控人为国资委(直接和间接持股合计高达15.35%)。从其业务格局来看,主要经营地产、水泥、证券等行业,辅之以医药、商贸。

  然而,就是这一家拥有辉煌背景和实力靠山的经营实体,经营业绩却持续承压,将目光转向了旗下的吉林银行,正如公告中所言:为了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结构,补充流动资金。根据公司利润表显示,其自2021年开始便陷入连续亏损的泥潭:2021年至2024年,亚泰集团分别亏损12.5亿元、34.3亿元、39.5亿元和29.2亿元,四年合计亏损额超百亿元!今年开年以来,亏势仍未停止:以一季度净利润来看,依旧录得4.7亿元亏损。

图片系亚泰集团近几年盈利表现(亿元)图片系亚泰集团近几年盈利表现(亿元)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

  经营表现与公司治理的不确定性,让吉林银行无奈成为牺牲品,这不仅是股权方面不稳定性,日常经营方面也存在扰动。以吉林银行与亚泰集团存在的长期关联交易来看,亚泰集团及其子公司(如亚泰医药、亚泰建材等)在吉林银行申请了大量综合授信及贷款,截至2025年5月,亚泰集团及其关联公司在吉林银行的融资总额超过70亿元,涉及多个业务板块。

  在这之中,部分董事已对涉及亚泰集团重大关联交易已提出反对意见,例如在《关于提请审议吉林亚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大关联交易项目的议案》中已现反对票。这不仅体现出董事对亚泰集团财务状况的担忧,而过多涉及股东方融资会对吉林银行本身资产质量带来扰动;此外,吉林银行过去曾因违规发放关联贷款被监管处罚,也是其重要考量之一。

  吉林银行盈利水平薄弱,资产质量成主要关注

  与股东方亚泰集团相比,吉林银行虽然谈不上亏损,但日子也并不好过:其自身盈利水平显现出青黄不接的态势,逐渐在激烈的银行竞争中有所落后。

  具体来看,过去多年吉林银行盈利表现为波折不前:在2021年至2024年,该行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9.8亿、17.4亿、20.5亿和14.9亿,对应同比增速分别为57.6%、-12.4%、18.4%和-27.4%。伴随着去年盈利水平大幅回落,其净利润水平也创多年新低。

图片系吉林银行近几年净利润及增长表现(亿元,%)图片系吉林银行近几年净利润及增长表现(亿元,%)

  资料来源:wind

  这其中,除了2022年息差大幅下滑,对收入端产生压力较大压力之外(吉林银行对传统利息收入依赖高,净利息收入占比均在80%以上),过高的成本也对其盈利能力产生侵蚀。根据wind数据显示,吉林银行成本收入比已经连续三年高于40%:2022年至2024年,该行成本收入比分别为43.8%、45.1%和44.3%,不仅远高于同业30%左右的水平,也远高于35%的监管合意水平,该指标反映业务管理费用在收入中的占比情况,体现吉林银行成本控制能力偏弱。

  除此之外,潜在高坏账水平也无形之中对该行信用成本带来压力,且预计未来较长时间内压力仍存。2024年,吉林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高达6.25%,远高于同业,这还是在近几年持续下降的基础上的结果(2022年一度高达13.32%)。作为潜在坏账的体现,关注类贷款隐含着抵押品价值下降,借款人还款意愿差等考量,若这部分关注类贷款转化成实际损失,或将吉林银行信用成本进一步推高。

图片系吉林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与上市城商行对比图片系吉林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与上市城商行对比

  资料来源:wind

  随着吉林银行近几年净利润呈现“止步不前”的态势,其综合盈利水平在同业中处于较低水平。以净资产回报率ROE指标来看,2022年至2024年该行分别为5.3%、4.5%、5.0%、5.0%,远低于银行行业10%左右的水平。若放在同业上市城商行中进行比较,以2024年数据来看,其排名倒数。这并非杠杆因素不足,仍与其资产端收益表现息息相关:吉林银行总资产回报率ROA在2021年至2024年,分别为0.38%、0.29%、0.31%和0.20%,整体回落,且低于监管0.50%的合意要求。

图片系吉林银行与上市城商行ROE指标对比(%)图片系吉林银行与上市城商行ROE指标对比(%)

  资料来源:wind

  与此同时,资本水平告急则是吉林银行目前面临的又一个烦恼,考虑到目前盈利能力不足难以完全实现内生资本补充,只能不断“向外求”,通过融资等方式解决。在过去多年资产总额年均两位数增长的快速扩表节奏之下,其三项资本充足率整体下滑。以总体资本充足率来看,从2021年的12.97%,历经两年下降至2023年的10.89%,累计下滑208BP点,接近监管红线10.50%的水平。

图片系吉林银行近几年总体资本充足率表现图片系吉林银行近几年总体资本充足率表现

  资料来源:wind

  在资本水平告急背景下,吉林银行在2024年再度启动增资扩股计划,面向合格投资者以非公开协议方式定向增发不超过25亿股。2024年12月,已完成首轮增资,收到力旺集团等6家股东货币出资30.14亿元,其中计入股本7.4亿股,注册资本增至120.9亿元。2025年3月,第二轮增资完成,长春润德实业等8家股东出资42.8亿元,其中10.5亿股计入股本,注册资本进一步增至131.4亿元。

  在一系列努力之下,吉林银行资本充足率在随后的2024年底有所反弹至11.33%,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尚未完全走入“安全区域”。众所周知,这类“摊大饼”模式并非具备完全可持续性,吉林银行还需尽可能自身市场利润留存、分红和资本相平衡,向健康内生增长模式发展。

  顺利脱手仍存在较大挑战

  从以上分析可知,单单从基本面而言,吉林银行股权并不存在太大吸引力,体现为盈利水平波动难增,资产质量深坑未补,以及资本水平频现不足等。当然,价格如有诚意,也不失为甩卖补血好方式。

  然而,更大的挑战,或许正处于价格上。

  根据亚泰集团公告,其拟公开挂牌转让吉林银行合计3亿股股份,挂牌底价不低于12.57亿元,挂牌底价定价基于吉林银行净资产评估值,折合每股4.19元/股,对应估值为1PB。然而,对于多数行业而言,净资产评估值确定交易底价或许是在“甩卖”,但对于银行股而言,亚泰集团以此估值作为拍卖底价,或许显得有些诚意不足了。



  复盘来看,即使银行股已历经多年结构性牛市,目前行业中估值超1PB的标的仍寥寥无几。同样以上市城商行进行分析:以截止昨日收盘价格来计算,行业中仅处于破净之中,估值超过1PB,为1.03XPB;而仅接近1PB水平,即0.99XPB,其他一众城商行距离1PB的估值仍有一定的差距。

图片系上市城商行PB估值对比图片系上市城商行PB估值对比

  资料来源:wind

  位居估值1PB左右的银行股,常被市场贴以“优秀银行”的标签。以成都银行来看,作为深耕川渝当地,受益国家战略发展的区域银行龙头,成都银行不仅实现历经4年净利润翻番(净利润从2020年的60.3亿跃升至2024年的128.6亿,累计增长113%),且截止去年末不良率、关注率分别仅为0.66%、0.43%,多年分红水平均保持在30%左右,均领跑行业,因此具备足够吸引力。杭州银行则表现出更强的盈利增长势头,2020年至2024年期间净利润大增138%,从71.4亿元增长至169.8亿,资产质量稍逊成都银行,但整体仍优异:截止去年末不良率和关注率分别为0.76%、0.55%。

  亚泰集团此次拟甩卖天量吉林银行股权,将这家深耕东北当地的区域性银行再度拉入大众视野。重要股东和银行之间,似乎未形成很好的经营共振及协同,反而在业绩走弱背景下形成的众多关联交易受市场非议。这不仅体现在亚泰集团连续多年亏损,且吉林银行自身盈利表现也难走向更高台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吉林银行被迫成为“血包”回血股东。然而,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之中,考虑到挂牌底价和银行本身基本面,能否顺利脱手,仍存较大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