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美]本杰明M.弗里德曼著,尹景旺译,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今天我们的经济观念,特别是对自由市场的信奉,来自哪里?与传统上将经济视为启蒙运动的世俗产物不同,本书认为人们关于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的观点一直根植于宗教思想,经济学从诞生之初就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本书探讨了宗教与资本主义关系的重要方面,如宗教与经济思想的历史关联,基督新教如何影响现代经济思想的形成,加尔文主义如何塑造早期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及早期经济学家的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他们的理论构建等。

《地中海十城:西方文明的古典基因》

[英]奈杰尔斯皮维著,孙慧杰译,方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以古希腊与古罗马为代表的古典文明是当代西方文化与艺术的开端。从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到“新罗马”君士坦丁堡,语言、法律、哲学、戏剧、建筑、艺术乃至历史学与博物学记录,共同构筑了辉煌的古典文明叙事。英国剑桥大学古典学学者奈杰尔斯皮维以10座城市为线索,概述并阐释了古典文明留下的灿烂遗产:从特洛伊出发,古希腊城邦雅典与斯巴达诞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古典哲学在地中海世界持续扩大传播,希腊文化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西讨输出至亚欧大陆各处;不断强大并扩张的罗马帝国成为后世欧洲永恒的精神象征之一,拜占庭的名城君士坦丁堡,今日依然伫立在亚欧大陆的交界地。

《西出葱岭:亚洲考古八讲》

[意]魏正中编,方笑天、王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系根据2022年秋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系列讲座整理而成,内容涵盖中国以西亚洲大陆的主要部分。第一讲介绍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总体历史背景,第二讲至第八讲分别介绍印度-巴基斯坦地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社会演进;印度历史时期的佛教遗存;意大利考古工作者在巴基斯坦,尤其是斯瓦特谷地70余年来的发掘工作;阿富汗考古工作面临的艰巨挑战;南高加索地区,尤其是乌拉尔图王国时期考古取得的巨大成就;伊朗考古学的历史与方法,特别是与宗教建筑相关的问题;中亚地区的考古史,以及不同时期的若干问题。

《环球共此食:工业化英国、食品系统与世界生态》

[英]克里斯奥特著,杨恩路译,东方出版中心时刻人文

人类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全球粮食危机,人类选择的不可持续的饮食方式和对农业系统的依赖正在给自身健康和地球生态带来问题。本书认为,这一切可以追溯到18世纪晚期的英国,那时含有大量肉类、小麦和糖的饮食开始流行。随着经历了稳步增长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扩张,英国改变了食物选择。这种富含动物蛋白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新饮食方式使人变得更高大、更强壮,但也导致了新的健康问题。这些食物的生产依赖于比英国国土面积更大的种植土地,迫使英国变得更加依赖全球资源。本书展示了这个问题如何扩展到英国以外的地方,并论述了大型农业—食品系统的全球影响,而这一系统需要的资源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

《都铎谍影: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与伊丽莎白一世的宫廷》

[英]约翰库珀著,杜宣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关于沃尔辛厄姆与都铎宫廷的精湛之作。伊丽莎白一世在动荡不安中登上王位,其统治威胁重重。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作为首席国务大臣、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与新教信徒,从目睹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开始,他牺牲每一秒醒着的时间来拯救受天主教威胁的英格兰。经过多方努力,他建立起一个高效的信息情报系统,笼络了一大批具有私人门客性质的情报收集者,培养了众多双面间谍充当耳目,强化了化名、隐形墨水与密码对照表等谍报保密手段,能够冷酷无情地洞察到任何颠覆行为的蛛丝马迹。这不仅仅只是一个男人将毕生奉献给女王的故事,毋庸置疑,沃尔辛厄姆对伊丽莎白忠心耿耿;但随着权柄日盛,他也哄骗她,并依恃独家情报力图控制女王。作者再现了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阴谋、冲突、战争、背叛、猜疑,为读者展现了当时英格兰内廷外朝的波诡云谲。

《重新想象国际关系学:三种非西方文明中世界秩序的思想与实践》

[英]巴里布赞、[加]阿米塔阿查亚著,李东琪、颜震译,商务印书馆

国际关系学传统上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为主导。然而,基于对其起源与两个多世纪以来国际关系实践与理论历史的反思,国际关系学者巴里布赞和阿米塔阿查亚对传统提出挑战,主张把非西方的历史经验和思想遗产纳入国际关系学研究,构建起超越欧洲中心主义的“全球国际关系学”。他们在书中通过研究三种非西方文明有关世界秩序的思考与实践,“重新想象”了国际关系学或可呈现的不同面貌。

《发展的可能性:“二战”前后的美墨农业现代化》

[瑞典]托雷C.奥尔松著,袁梦琪译,中科书院|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尽管有边境线相隔,但事实上,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美国南部与墨西哥的共同性,远超它与美国北方的共同性。尤其是在20世纪前期,两者面临着类似的挑战:农业的凋敝、农民的贫富分化以及农村的衰退等。本书从跨国史的角度,探讨了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前期,美国南方和墨西哥的农业运动如何既平行发展,又相互交流、影响。这种交流不仅仅发生在民间,也发生在两国政府层面。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便在很大程度上汲取了墨西哥政府的改革经验。这也是新政所师法对象中,唯一一个非欧洲、非工业化国家。然而,随着冷战的阴云加深,这种扶持小农、减缓农村不平等的路径日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以后期绿色革命为代表、鼓励大型商业化农场的模式。美国和墨西哥的农业发展就此走上另一条路。

《法律的剧场:一部法学建构的历史》

[法]雅克克里南著,马莎莎译,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

20世纪,法律似乎渗透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本书着眼于西方社会对法律的天然且持续的需求,深入探究了法律构建的历史脉络,并审视了其在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书中将教授、立法者和法官喻为法律“剧场”中的三位“演员”,追溯了法律规范性的三大创造性力量——法律科学、立法和司法权——各自的历史使命与功能。

《洪亮吉:清朝士大夫的生存之道》

[日]片冈一忠著,张珺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洪亮吉,清朝中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其一生跌宕起伏,映射出18世纪后半叶的复杂社会图景。从科举之路的艰辛到官场生涯的险恶,再到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伊犁,洪亮吉的人生轨迹如同那个时代的缩影。最终,他得以赦免归来。回到家乡后,他投身于著书立说,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业,彰显了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本书通过对他的作品和生平事迹的细致分析,展现了乾嘉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生存状态及社会意识。

《桃花源: 中国的乐园思想》

[日]川合康三著,赵力杰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一直追求着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没有无法摆脱的不安和困苦。求仙和隐逸,是中国特有的情形,两者都是实现自身幸福的手段。与之相对,以华胥氏之国为代表的古代的理想乡,则是一个可以使所有人实现幸福的世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部描绘个人和团体都得到了幸福的作品,后世几乎没有相似的作品。这反映了士大夫首先关心的是现实的政治问题,即便梦想着另一个世界,也无非是国家太平或个人安乐这两者之一,而对触及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的乐园,士大夫们并没有去寻求。

《牛奶狂潮:身体、科学与希望》

麦秀华著,吕红丽译,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以 “牛奶狂潮” 为切入点,结合历史与现实,通过民族志研究方法,探讨中国牛奶消费从 “恐乳症” 到 “嗜乳症” 的转变。书中阐述了中国古代牛奶的生产、消费与传统健康理念的关系,分析了近现代外国牛奶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及影响,如 “牛奶公司” 的成立、豆奶的发展等。同时,探讨了牛奶消费与社会阶层、文化、政策的关联,以及由此产生的食品安全、育儿观念等问题,旨在揭示牛奶消费背后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引发人们对饮食健康、社会公正等问题的思考。

《牛津西方音乐史》(五卷本)

[美]理查德塔鲁斯金著,甘芳萌、杨婧、徐璐凡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学家塔鲁斯金以博古通今的一家之论,将西方音乐从源头至今的故事娓娓道来,成就了享誉世界的《牛津西方音乐史》。全书涵盖西方音乐从最早的记谱法到电子音乐的嬗变,更以20世纪音乐为落脚点,一改音乐史厚古薄今的氛围。为探究音乐背后的深层动力,塔鲁斯金突破传统风格史的局限,转而聚焦真正的“事件”。政治、经济、文化等维度交叉融合的立体音乐画卷,让人在领略音乐之美的同时,亦能感受到鲜活的时代脉搏。

《夏目漱石的美术世界》

[日本]古田亮著,李赵雪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以日本近代文豪夏目漱石与美术的深层关联为核心,通过文学与艺术的跨学科研究,揭示漱石作品中潜藏的“美术世界”。本书基于作者古田亮策划的同名展览,从策展人视角切入,结合大量实物调查与文献分析,探讨漱石文学中美术元素的生成与演变。

《欧陆分野:海德格尔与卡西尔在达沃斯》

[美]彼得戈登著,郝苑译,望mountain|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29年春天,马丁海德格尔和恩斯特卡西尔在瑞士达沃斯进行了一次公开对话,这两位欧洲最重要的思想家交流了涉及哲学史上最紧迫的问题:人类的有限性是什么?客观性是什么?文化是什么?真理是什么?《欧陆分野》一书采用历史叙事与哲学重构相结合的方法,避免将达沃斯争论简单寓言化或政治化,试图以中立的视角观察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交锋,同时考察争论前后的历史背景,揭示这场对话在20世纪欧陆思想史中的分水岭意义。

《牛奶:从地方史走向全球史》

[美]黛博拉瓦伦兹著,陈静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从宗教仪式到家庭餐桌,从农场到全球市场,牛奶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探索牛奶从古代祭祀到现代工业的奇妙旅程,深入挖掘这种白色液体如何渗透文化、塑造社会,并成为科学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象征,甚至被现代营养学奉为“完美的食物”。

《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

[英]卡尔波兰尼著,冯钢、刘阳译,雅理丨商务印书馆

本书描述了欧洲文明从前工业世界到工业化时代的大转型,揭示了伴随这个过程所发生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社会政策、经济政策、国内与国际政治经济上的大转变。波兰尼不仅精当指出了自我调适的自由市场的内在缺陷,还准确预言了这种“市场经济”对人、自然、生产组织的严重破坏及其悲剧性的社会后果和国家干预的必要性。

《关于爱的五种幻想》

[美]芭芭拉H.罗森宛恩著,刘雅琼译,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当我们谈论爱时,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在每段关系中,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是找到“另一半”的精神共振,是灵魂的提升,还是无条件的自我牺牲?奥德修斯与佩内洛普经受了重重考验,涉过婚姻之河的包法利夫人走向幻灭;少年维特痴情无果,最终殉情,而欲求不满的唐璜总是朝三暮四;断背山里的农夫与牛仔灵魂相契,那不勒斯贫民区的一对天才少女对彼此又爱又恨……爱的故事千变万化,并非都通往幸福。从文学经典、私密书笺,到影视剧作、婚姻誓词,情感史学家罗森宛恩讲述古往今来的志同道合、痴迷狂热、无私奉献、欲求不满与始乱终弃。

《令人着迷的化学:生活中的分子》

[英]本费林加、阿努克吕贝著,蒋佳惠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在本书中,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本费林加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次穿越分子世界的奇妙旅程。书中以日常现象为切入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维生素C如何对抗坏血病?为什么菠萝会“咬”舌头?液晶屏幕的诞生竟源自一次意外发现?石墨烯为何被称为“未来材料”?书中不仅涵盖咖啡因、乙烯、黑色素等耳熟能详的分子,还探讨了化学在历史关键时刻的角色——从古代埃及的香水配方,到战争中使用毒气的科学反思,再到现代药物的革命性突破。

《人类世的宇宙论:泛心论、万物有灵论与后人类主义的局限》

[挪]阿恩约翰维特勒森著,张若愚译,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本书探讨的是物质与心灵,或者说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问题。在作者看来,这个经典问题在人类世的时代意义已经发生了改变,面对人类与自然的决裂、物种的灭绝,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和迫切;哲学理论从笛卡尔开始就误解了物质世界,或者广泛的自然世界,而忽视了物质世界具有的意识维度,从此在人类的实践上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本书探讨了一幅新的宇宙论图景,万物有灵论,即实践中的泛心论,从哲学、人类学、物理学等角度,重新思考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的分裂与融合,以及我们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中世纪法律秩序》

[意]保罗格罗西著,董能译,商务印书馆杭州分馆

中世纪法律这个词组似乎有点奇怪:一个充斥火刑和石刑的时代,有什么法可言呢?在为并不精于中世纪法律史的大众书写的这本“大家小书”中,格罗西却用同情的笔触表明,中世纪确有其堪称独特、稳定的法律文明,与前后的时代均有显著差异。而为了不将历史放在普罗库斯特之床上,我们必须理解中世纪人“无国家的法”“作为事实的法”的独特心态和推崇社群(共同体)完善性的价值观。

《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

[英]简艾伦赫丽生著,谢世坚译,商务印书馆文津公司

本书从神秘的祭奠和再生仪式入手,广泛涉猎戏剧和史诗,旁征博引了雕塑、壁画、古钱币图案等史料,考证了忒弥斯女神等古希腊神话人物的象征意义,揭示了古希腊宗教的社会起源。

《漫画罗马史》

[英]吉尔伯特阿博特贝克特著,高李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这部创作于19世纪中期的经典以独特的英式讽刺重塑罗马历史。从建城传说、共和国兴衰到名人轶事,贝克特用戏谑笔触将严肃史实化为妙趣横生的喜剧。书中既有对恺撒野心的调侃,也有对元老院权谋的解构,更不乏对市井生活的生动描摹。插画师约翰里奇的滑稽配图更添趣味。

《从地中海到中国:公元1—10世纪的印度洋贸易》

林英、[希]瓦西利奥斯克里斯蒂德主编,余雨森等译,中西书局

印度洋上绵延不绝的航海贸易见证了不同时期人类向海洋的探索与扩展。本书即以古代晚期的印度洋贸易为主题,探讨了从古典时代到古代晚期印度洋贸易模式的改变、古代晚期印度洋沿岸的地区性王国之兴起对于贸易模式的影响等问题。力图向读者介绍公元1—10世纪印度洋贸易网络如何随着沿岸地区的政治社会变化潮起潮落,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

《埃及通史》

[英]威廉马修弗林德斯皮特里、[爱尔兰]约翰彭特兰马哈菲、[英]约瑟夫格拉夫顿米尔恩、[英]斯坦利莱恩普尔著,刘舒婷译,华章同人|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本书共六卷,详尽书写了史前时期到16世纪早期的埃及史。前三卷的作者为现代考古学的创始人、被誉为“埃及考古学之父”的弗林德斯皮特里,后三卷作者分别是在莎草纸学、古代钱币史、埃及考古学与阿拉伯史深入研究的三位历史教授。全书还配有包括金字塔、木乃伊、雕像和地图在内的823幅插图。

《永恒的危机:祛魅时代的人文学》

[美]保罗赖特尔、查德韦尔蒙著,孟醒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人文学面临反反复复的质疑,似乎一直处于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并不新鲜,与人文学本身一样古老。今天的人文学者正在经受的压力,与十九世纪的德国人文学者所面临的压力,惊人地相似。本书通过批判性的历史视角,带领学者以及所有关心人文学的人,超越一般的担忧、斥责和劝告,对人文学的命运展开更为清晰、有效的思考。

《肉体的思想:具身性和影像文化》

[美]薇薇安索布恰克著,李三达、、夏开丰、刘昕译,拜德雅|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在高度技术化与图像主导的当代,我们的身体还如何“在场”?本书是一部从“身体”出发横跨多个领域的影像文化研究之作。作者将现象学哲学与自身具身经验相结合,通过电影、纪录片、视觉文化、假肢、手术、技术物、感知逻辑等多样场景,探讨我们如何以“活体”经验世界并承担责任,在图像文化中重构感知与伦理。

《消融时代:冰川、气候与人类危机》

[美]达尔贾默著,杨清波译,译林出版社

就在你阅读这行文字时,地球上的冰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融。独立记者达尔贾默奔走在气候变化的一线,用翔实的科学数据和触目惊心的现实案例,呈现出一份关于气候危机的全球报道。

《紫禁城外两万里:一位英国女作家笔下的晚清市民生活》

[英]罗安逸著,沈弘译,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1907-1909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英国女作家在中国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壮游,她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记录当时的中国社会与中国人,写下十九封长信向远在英国的友人介绍自己在这个东方大国的经历与见闻。

《日本中世战争史》

[日]吴座勇一著,刘路译,后浪|九州出版社

本书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了那些曾被忽视或误解的中世事件和人物,比如南北朝内乱、武士与贵族的关系等。作者从史料中挖掘出当时的政治、社会结构,为读者呈现了日本中世社会的多维面貌。书中特别强调了武士在战争中的厌战情绪,打破了传统的英雄化描述,提出武士并非总是心甘情愿地奔赴战场,而是常常感受到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恐惧。

《中世纪的刑罚》

[英]乔治伯纳姆艾夫斯著,王潇译,尔文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世纪欧洲罪犯、女巫与疯子的理性之书,也是一部深刻剖析中世纪欧洲社会弊病之书。中文版首次译介并增补历史插图近150幅。

《游泳游泳:凌潜于水的文化史》

[美]凯伦伊娃卡尔著,王者风、成子禾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游泳如今已成为一项大众运动。放眼万年来的历史,游泳活动一直受气候变化、政权更迭、社会文化转向等因素影响,在社会变迁、种族主义、性别革命等多个方面的作用都非同寻常。本书作者借助考古学、文学、艺术史等史料,梳理游泳活动的古今变迁,系统分析人类热衷游泳、远离水域的各个阶段,并指明出现这些现象的缘由。本书通过爬梳游泳历史,折射出不同文明对人类身体能力的价值评判,以及权力是如何通过文化符号持续施加影响的。

《八爪鱼——军工复合体的霸之恶》

[美]詹姆斯莱德贝特著,汪堂峰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作者通过对“军工复合体”这一极具影响力的政治经济理念进行深刻的剖析,揭示了美国政府、军火承包商和美国经济是怎样融合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并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一方面,手机、GPS、互联网等原来的军用技术给民众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另一方面,庞大的军备体系又引发了人们的担忧:这种模式究竟带来了安全还是危险?军工企业是否操纵了民众对威胁的认知?军工复合体的逐利动机又对外交政策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龙骨山:冰河时代的直立人传奇》

[美]诺埃尔T.博阿兹著,陈淳、陈虹、沈辛成译,一读|陕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过程及其科学意义,是了解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重要读本。作者以严谨的资料、鲜活的故事,呈现了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等学者的杰出贡献,展现了中国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的开端。书中不仅回顾北京人化石的重大发现,还深入探讨了直立人的进化地位、文化适应与灭绝原因。龙骨山发掘是中国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的重要里程碑,它的成功和深远影响至今仍是科学史上的成功典范之一。

《故事讲述与心智科学》

[美]戴维赫尔曼著,陈礼珍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在本书中,赫尔曼聚焦于叙事与心智科学之间的关系,认为世界建构是叙事经验的主要标志,是故事和故事讲述的基本功能,也构成了叙事研究的起点。他从认知科学的基本框架开始理论建构,将心智科学的最新发展引入叙事学研究,进一步巩固了认知叙事学在当代叙事学研究中的地位。原著出版以后在认知叙事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引领了近年认知叙事学发展的主流方向。

《如何从敌人身上获益》

[古希腊]普鲁塔克著,仲树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精选自普鲁塔克的《道德论丛》,由政治哲学博士候选人、播客“独树不成林”主播仲树参照古希腊语和英语翻译。书中另附译者撰写的万字长文导读及大量辅助理解的注释。

《失控的孤独:一名罪犯的心理画像》

[日]中岛岳志著,高璐璐译,西苑出版社

2008年6月8日,日本秋叶原街道上出现了一个驾驶着2吨重货车的男人。他无视红灯,开着货车横冲直撞,之后拿着双刃刀冲进“步行者天堂”。7人死亡,10人受伤。这就是在日本被称为“史无前例的凶杀犯罪”的秋叶原无差别杀人事件。本书作者中岛岳志深入追踪案件十余年,整合海量庭审记录、关系人访谈、凶手自述,并通过罪犯的生存环境、心理轨迹与社会互动,试图揭开其内心隐秘的角落,反思日本社会可能存在的病因,防止类似悲剧重演。

《辩证的想象:法兰克福学派与社会研究所的历史 1923—1950》

[美]马丁杰伊著,孙一洲译,艺文志|上海文艺出版社

“只有拒绝赞美现在,才有可能保留一个写诗不再野蛮的未来。”本书是关于法兰克福学派最负盛名的观念史学经典,讲述了从社会研究所创立至二十世纪中叶、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经历与思想流变,考察了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学派成员的作品与观念,一如作者所说:“批判理论常常试图在具体的特殊中把握整体,认为后者体现于前者之中。本书考察社会研究所成员对所有不同领域不同具体现象的把握,就是希望能收获相得益彰、阐明整体的洞见。”

《生命的尺度:从海德格尔到阿甘本的技术和生命政治》

[美]提摩太C.坎贝尔著,蓝江译,大学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生命政治是否已然成为一个痴迷于死亡的研究领域?本书提出了一种更为积极的生命政治理论,它以海德格尔对技术与人之关系的论述为起点,通过经典理论与当代思想的对话,来探讨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之下,政治与技术的交汇所造成的人的异化问题,以及超越这种异化的可能性。作者首先通过聚焦海德格尔的经典理论,探讨海德格尔对技术本质的追问及其对人的存在的遮蔽;而后以福柯的规训和人口理论为中介,分析埃斯波西托和阿甘本所说的例外状态、赤裸生命,以及他们的死亡政治理论。最后,作者提出,在技术变革的时代,只有重新建构人与技术的关系,才能实现对人的真正生命的救赎。

《旧制度时期的书报审查制度与文化》

[法]乔治米努瓦著,于艳茹译,上海三联书店

自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以来,书籍报刊的广泛传播在民众中渐渐产生巨大影响,针对书籍报刊的检查制度也随之诞生。本书对16-18世纪法国王权专制时期的书报审查制度做了详尽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书报审查制度的起源,以及其与王权、教权及学术等机构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作者以大量的史料和案例,描述了四大书报审查机构面临新思想兴起时的举措,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利益争夺。作者认为,书报审查制度是专制文化制度化的开端,但同时也为启蒙主义新思想的传播造就了一段颇具传奇性质的历史。

《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前146—716》

[英]乔治芬利著,吕厚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公元前146年,罗马共和国摧毁科林斯,彻底征服希腊;公元716年,伊苏里亚人利奥三世登基,东部帝国的罗马主导影响近乎消失。围绕这段覆盖古典晚期、中世纪,长近九百年的历史,继承爱德华吉本衣钵、亲身参与希腊独立战争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乔治芬利上溯马其顿帝国,下沿拜占庭帝国,系统、透辟地分析了罗马统治下希腊地区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不仅记录重要人物、重大事件,还关注民众生活、经济结构、地方治理等面向,全方位展现了罗马以军事、政治征服希腊也反受希腊文明、制度影响的复杂互动。

《成瘾时代:坏习惯如何变成大生意》

[美]戴维T.考特莱特著,刘天欣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每日必喝的咖啡、无法抑制的购物冲动、惊人的屏幕使用时间……当下的我们似乎陷入了某种欲望循环,无休止地追逐着短暂的快感。看似无害的习惯悄然演变成难以摆脱的依赖,诱惑越来越多,成瘾的意涵也愈发宽泛。本书作者认为,正是企业的理性导致了社会的非理性。成瘾不是偶然,而是企业精心设计、精准诱导的产物。从制药公司建立的疼痛帝国到科技巨头制造的数字灾难,企业通过操控人脑边缘系统,利用大脑奖赏机制牟利,打造出一整套让人自愿沉沦的商业体系——边缘资本主义。而这一新型资本主义形态的起源,则可追溯至人类最初发现、提炼、混合乐趣的远古时代。

《速度与政治:论竞速学》

[法]保罗维利里奥著,刘斐译,西北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维利里奥众多思想创造的源头。通过梳理政治史和战争史,深入思考速度控制与城市空间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提出“历史进步的速度就是武器系统进步的速度”的观点;凸显现代性的物质基础,尤其是其中的技术因素,在促成社会组织方式变化中的根本性前提作用。

《帝都之铁:汉代铁工业与辐辏网络》

林永昌著,宋珮怡译,万川∣中国工人出版社

本书以铁为钥,解锁汉帝国统治的隐秘脉络。聚焦关中核心区,作者林永昌教授通过考古遗存、简牍文书与跨文明对比,重构汉代冶铁工业如何以技术革新与官营垄断,编织出一张贯通都城与边疆的“辐辏网络”。从铁器标准化生产到工匠群体的生存依附,从跨区域物流到市场整合,本书揭示铁工业不仅是经济命脉,更是权力渗透、社会重组的关键推手。从长安陵邑的小型作坊到跨区域资源调配,铁工业的每一步转型都映射着汉王朝的统治智慧。

《旺代:1793年反法国大革命运动的社会学分析》

[美]查尔斯蒂利著,熊俊诚译,格致出版社

本书从社会学的视角对法国大革命期间的重要事件——旺代之乱进行了分析。本书区分并比较了位于法国西部的莫日地区以及瓦尔和索米卢瓦地区,重点比较它们在政治、经济、宗教和邻里关系上的差异和变化,由此追溯了从1789年到1793年反法国大革命运动的发展历程,并将其模式与法国西部地方性社区的社会结构联系在一起。在对大量史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书有力地指出了不同社区对法国大革命持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