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来自建信基金的公告在资管圈引起震动:公司副总裁、财务负责人、首席信息官宫永媛因“股东另有工作安排”,于7月24日正式离任,且不会转任公司其他岗位。这位身兼三职的核心高管突然卸任所有职务,距离她2023年2月升任副总裁仅过去两年六个月。一人同时卸任三个高管职位,在国内公募行业相对少见,这一变动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宫永媛的建信基金生涯:从资深银行人到多职高管

  在基金行业,高管变动本不鲜见,但宫永媛的离任却因职务叠加的特殊性而备受瞩目。根据建信基金发布的正式公告,她的离任涵盖副总裁、财务负责人和首席信息官三项核心职务,离任原因为“股东另有工作安排”。这一变动已通过公司董事会审议,并将向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及基金业协会备案。

  宫永媛的职业生涯与建行体系深度绑定。公开资料显示,她于2001年7月加入,在个人金融条线深耕超过17年,先后任职于个人银行业务部、个人金融部及个人存款与投资部。2015年11月,她升任个人存款与投资部资深副经理。2018年6月,宫永媛跨界进入建信基金,担任纪委书记、党委委员。2023年成为她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当年2月,她被任命为建信基金副总裁,随后在12月兼任财务负责人,2024年3月再添首席信息官头衔。这种跨职能任职模式在行业高管中并不多见。

  然而,此次宫永媛的离职,标志着她与建信基金这段重要合作关系的结束。据公告显示,宫永媛的离职是由于“股东另有工作安排”,且她不会转任公司其他工作岗位。这一变动不仅涉及副总裁这一重要职位,还涵盖了财务负责人和首席信息官等关键岗位,其对公司内部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可能产生重要影响。

  银行系公募的十字路口:货币+债券产品占比95%,权益类产品短板明显

  作为老牌银行系公募,建信基金成立于2005年9月,即将迎来二十周年里程碑。其股权结构彰显国有大行背景:建设银行持股65%,美国信安金融集团持股25%,中国华电集团持股10%。凭借股东渠道优势,建信基金规模长期稳居行业前列。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其资产管理规模达9268.73亿元,全部规模排在第11位,非货币资产规模1914.30亿元,在162家公募中排名第27位。

  然而,规模光环之下,盈利压力却悄然浮现。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建信基金净利润达11.71亿元峰值后,2023年降至8.83亿元,同比下滑24.59%;2024年进一步微降至8.44亿元,连续两年负增长。这一趋势与行业头部公募的盈利增长形成鲜明反差。


  宫永媛任职副总裁期间,恰逢建信基金利润调整周期。她分管的财务、信息技术等中后台领域,正是基金公司降本增效的关键环节。2023年接手财务负责人时,公司净利润已开始承压。行业变革浪潮正冲击银行系公募传统优势。随着ETF费率战蔓延、主动权益业绩分化,建信基金在权益类产品上的短板逐渐明显——其1914亿元的非货币规模中,货币型产品占比高达79%,债券型产品占比高达15%,两者相加占比近95%。

  宫永媛的离任使建信基金短期内面临三个关键岗位的空缺。副总裁、财务负责人、首席信息官均需专业资质和监管核准,如何填补这些空缺将考验公司治理能力。一位上海券商金融分析师指出:“银行系基金亟需突破路径依赖。在渠道优势衰减的背景下,投研能力与市场化机制才是新竞争周期的护城河。”

  建信基金公告中那句“对宫永媛女士任职期间做出的重要贡献深表感谢”,成为这位金融老将在公募行业的暂时谢幕词。而她的转身,恰是银行系公募在费率改革与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寻找的一个缩影。随着建信基金向监管机构提交备案材料,宫永媛的下一站仍笼罩在迷雾中,建信基金这三个重要岗位由谁来接任,我们继续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