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个月工资 1 万 3 千元,想解约反遭威胁索赔 50 万元!14 岁女生小云近日遭遇的这场劳动纠纷,再一次撕开了 MCN 行业为了流量对未成年人发起围猎的黑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她的母亲李女士近日向媒体讲述了,小云如何被 MCN 公司层层设套的始末。

2023 年 9 月,14 岁的小云辍学来到济南,瞒着家里与一家名为济南主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企业签订了主播协议。
4 个多月后,小云回家诉苦称公司管理 " 变态 ",每天的直播都有任务量,完不成就会被扣钱或者被处罚,比如当众蹲着唱歌,或者被老板搂着倒立,感冒发烧的时候也被逼着继续上班。
2024 年 3 月,小云因难以忍耐而选择离职,但却没想到,麻烦却没有随之结束。
一年之后的今年 5 月,小云收到公司发出的起诉书,称因其就职期间传播色情信息等行为导致永久封号,造成公司损失,因此索赔大约 1.7 万元,并支付 5000 元的律师费。然而,小云在公司工作 6 个月期间,仅拿到 1.3 万元分成。

目前,济南相关部门已经关注到此事。记者 28 日从济南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了解到,多部门已介入调查。除了小云以外,该案还涉及多位未成年主播。另据了解,小云离职回家后已经顺利初中毕业,其所在的德州市也提供了协助措施,劳动监察已与济南方面联系处置,司法局、法院等部门组织了优秀的律师,提供法律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中的小云和她的室友们并不是仅有的受害者,此事只是 MCN 行业对未成年群体发起流量围猎的一个缩影。而形同 " 卖身契 " 的所谓合同,就是层层套路中的关键一环。
以小云签下的合同为例。虽然她当时年仅 14 岁,但合同中却将其标注是 " 具有完全行为能力 " 的公民。为了逃避劳动法的监管,合同中还欲盖弥彰地约定:双方 " 仅为合作关系 "," 不涉及劳动关系、雇佣关系 ",机构 " 不承担任何雇主责任、人身或财产损害责任 "。
事实上,合同中的所有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内容,约束的对象都是未成年的主播。比如,每月要直播 27 天以上、每天不少于 6 小时、每场不低于 2 小时;擅自接第三方活动、擅自提取佣金、劝诱员工离职、违反保密要求透露合同内容,均需要赔偿不低于 50 万元 …… 不用全部列举就可以看出来,这全都是单方面有利于机构的 " 霸王条款 "。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小云在签约的时候,是瞒着母亲和其他家人的。但在她提出解约时,却被要求,让她的母亲誊写一份《监护人同意书》,表示家属知情且同意未成年孩子与该公司独家合作。为了让女儿尽早跳出这个火坑,小云母亲不得不按照机构的要求签字,但没想到,却在时隔一年之后,收到了机构巨额索赔的起诉书。
此外,让人感到愤怒的是,根据小云的讲述,涉事机构男性老板还随意进出女生宿舍、灌药催工等情况。如果属实,就已经涉嫌强迫劳动和人身侵犯的情况,将受到刑法的制裁。
事实上,未成年人沦为 MCN 机构流量工具,已经不是个别现象。去年 8 月,某平台就曾发生过一起未成年主播猝死事件。年仅 17 岁的主播在直播 8 个小时之后,因心脏骤停而倒在了直播间。调查显示,涉事公司被指 " 忽悠未成年人,签下霸王条款 "。
悲剧的背后,是不少未成年人期待通过做网红来一夜成名的梦想。在部分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疑似未成年人的用户感叹说," 上学不如整容 "" 高考不如网红 "。
扭曲的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 MCN 行业的推波助澜。当头部网红的孵化成本越来越高,一些 MCN 机构想方设法对未成年人下手,一边用 " 能出名 "" 赚钱快 " 来吸引未成年人加入,一边用 " 美少女 "" 萌娃 " 等符号来对他们进行包装。为了吸引流量,不少主播还被要求表演擦边、暴力的内容。一旦遭到拒绝,就会用前面讲到的种种 " 卖身契 " 似的所谓合同,来给他们戴上紧箍咒。

其实早在 2021 年,中央网信办就强调,严禁 16 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禁止为未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账号注册服务。但实际上,部分平台审核和管理并不到位,利用成年人身份信息完成注册,就可轻易绕过系统监测。
那么,如何看待 MCN 机构以非法合同为约束、强迫未成年人工作的行为?针对 MCN 行业对未成年人的流量围猎,又该如何加强监管和治理?
律师张玉霞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案中,涉事公司与 14 岁女生签订的合同,并没有经过其监护人的同意,因此不存在法律效力。涉事公司也没有据此去索赔的权利。非但如此,涉事公司还存在涉嫌非法雇佣童工等行为,触犯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劳动法》。因此,当事人及其家属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发起反向投诉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张玉霞同时指出,未成年人一方面心智不够成熟、涉世未深,另一方面又缺乏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这就很容易被流量之上的 MCN 机构瞄上。针对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共同协调,对 MCN 机构加强监管。同时,未成年人的家长等监护人应该密切关注子女的动向和心理,守好第一道防线。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当前,不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同样遵循着 " 以流量为导向 " 的底层逻辑,这就使得利用未成年人制作的 " 软色情 "" 软暴力 " 等擦边内容有机可趁。因此,要想根治未成年人被 MVN 机构围猎的情况,平台也应该从改善推荐机制、加强内容审核等角度加强引导和规制,而不是任其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