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开年,哈尔滨冰雪旅游热火爆出圈,从“冻梨摆盘”折射有爱市民喜迎八方游客的热情,到“泼天富贵”背后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所激发的活力,“尔滨现象”成为文旅发展的现象级话题。

人们要问:“流量狂欢”过后,如何摆脱昙花一现式的“网红”标签,转向内涵式发展之路,以特色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成就真正的“顶流”?其实,这是哈尔滨乃至全国文旅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

四季轮回,“尔滨现象”不仅没有随着流量散去,反而接连出现夏季文旅热、亚冬冰雪热。今夏,以盛大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为标志,冰城特色文旅热度持续、人气十足,呈现出2.0版本的新样貌。

黑龙江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于洪涛表示,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之路,不仅实现特色文旅“长红”,而且以创造新消费、新需求、新产业等方式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品牌和治理能力,在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上持续进行有益探索。

“尔滨现象”2.0闪耀夏季文旅

清爽宜人的气候,味美实惠的东北菜,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风格,人气爆棚的反季冰雪体验……眼下,来哈尔滨“避暑游”备受青睐。从正在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哈尔滨啤酒节可见一斑:运营仅15天,游客就已达到51.75万人次。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统计显示,今年1至6月份,全市累计接待游客8697.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137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8%和14%。

每年冬天,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以精致独特的冰雕雪建圈粉中外游客,到了夏季,就变身为汇聚啤酒文化的饕餮盛宴。从去年夏天开始,这里出现一座世界最大的室内冰雪主题乐园,它始终保持在零下5到零下10摄氏度,炎炎夏日里,让人“一秒入冬”。

“一直非常想看哈尔滨的冰雕,这次特意与朋友利用假期来体验。”在这座“梦幻冰雪馆”,贵阳游客王先生在冰雕作品前不停拍照。和王先生一样,游客们裹着羽绒服,在冰滑梯、冰雕迷宫和梦幻城堡里穿梭,感受“夏日飘雪”的奇观。

当前,“China Travel”“下一站,中国”持续火热,大批东南亚游客一路北上,到中国“冰城”感受“冰雪奇缘”。哈尔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边检处副处长宋云飞介绍,今年上半年,得益于亚冬会成功举办、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以及哈洽会等大型会议举办等,哈尔滨机场口岸出入境旅客数量持续攀升。哈尔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31.52万人次,同比上升28.5%,其中外国人10.98万人次,同比上升44.8%。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松花江畔清风徐徐。伴随音乐响起,三艘驳船搭建的舞台格外耀眼,以夜空为幕,人、声、光、水、电、影、景交融。自去年夏季首次推出上演71场后,江上沉浸式演出《遇见哈尔滨》焕新升级,于6月26日如期回归,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演员参演。

什么是哈尔滨?每个人都能在这场60分钟的演出里找到答案——在19世纪末的松花江渡口,在洋楼林立的中央大街,在憨态可掬的大雪人,在高雅的芭蕾舞与钢琴曲,在惊艳世界的亚冬会赛场……这场演出将哈尔滨的开埠记忆、城市风貌与冰雪荣耀有机串联,讲述了从小渔村到国际化都市的百年蜕变。

“我们希望这场演出成为‘文化讲解员’,让游客在欢乐共享、浪漫交织、激情相融的氛围中,读懂哈尔滨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遇见哈尔滨》导演张薇说,不断扩大的演员阵容、新增的彩绘互动区以及电音巴士演艺,让历史叙事与浪漫体验“加量上映”。

这是“尔滨”火爆出圈两年来持续深耕特色文旅的一个缩影。哈尔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兰峰介绍,哈尔滨努力激活城市丰富的文化基因,以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喜欢的艺术创作,让抗战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民族融合发展史在舞台上再现,为市民和游客送上视听盛宴,特色文旅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7月初,备受期待的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在哈尔滨大剧院首演。旋转舞台上,91年前侵华日军占领下的哈尔滨,集市、教室、监狱等场景再现,26首原创歌曲将烽火岁月里的呐喊谱成旋律。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部取材于作家陈玙同名小说的作品,糅合了悬疑叙事、音乐等多重元素,生动展现了1934年的一段革命抗战故事。

“我对这场演出非常期待,希望感受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来自广西的“00后”游客叶雨说,她和朋友为这部剧专程来哈尔滨,观看演出之余计划“打卡”哈尔滨火车站、哈尔滨市第一中学、索菲亚教堂、中央大街等剧中地点。

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王洪新说,今年以来,哈尔滨持续扩大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举办韩美林生肖艺术展、哈尔滨冰雪体育运动档案文化展览、哈尔滨解放专题展、中东铁路历史展等精品展览,组织“春天的约会”城市艺术季、哈尔滨国际音乐剧节等展演活动,引进百老汇原版音乐剧《芝加哥》、原创音乐剧《将进酒》《赵氏孤儿》、舞台剧《平潭映象》、话剧《俗世奇人》等流量剧目,仅上半年就开展专业艺术演出400余场。

从江上沉浸式演出,到民族奇幻秀,再到抗战音乐剧,夏日“尔滨”好戏连台。如果说,美丽风光是城市的外衣,精品演出所承载的历史文脉,则让人们真正“遇见”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与城市灵魂深度对话。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认为,从“尔滨现象”1.0到“尔滨现象”2.0,是从激情待客到专业运营、从流量思维到品牌思维的深刻转型,即不再仅仅依赖外部营销和临时性服务,而是向内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蕴、提升专业能力,构建有特色、高品质、稳定可持续的核心吸引力。

创办于1961年的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音乐节之一,如今已成为促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6月27日,第37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在哈尔滨开幕。

作为夏季文旅战略的点睛之笔,本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以“让世界听见哈夏”为主题,通过举办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等国际性赛事、79场中外专场演出、3000余场群众性文艺活动,吸引39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名选手共赴盛会,打造“白天看景、晚上看剧”的文旅新范式。

“哈尔滨有着中西合璧的百年音乐历史和文化传承,音乐赋予了这座城市迷人气质和独特魅力。”6月26日,第69届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年会在哈尔滨开幕,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主席彼得保罗凯恩瑞斯对哈尔滨频频“点赞”。这是该联盟成立以来首次在中国城市举办年会。

中央大街的阳台音乐会,吸引市民和游客的目光;哈尔滨音乐厅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乐手共同奏响“无需翻译的乐章”;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广场上,民间乐队与专业院团轮番登场,古典交响到流行脱口秀、传统戏曲与爵士乐在此碰撞出奇妙火花;松花江边,无论男女老少,或拿起麦克风,或支起音响,想唱就唱……

“城市空间化身为全天候演艺场,这是哈尔滨夏夜特有的声音图景。”勋菲尔德国际音乐协会主席薛苏里说,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早已超越了一个地方性节日的范畴,被定位为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举办高规格的国际音乐赛事和引进多元化的音乐演出,哈尔滨将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气质巧妙地融入了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之中,向世界展示了这座城市除了冰雪之外,同样拥有深厚的音乐与艺术底蕴。

据美团等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暑期前两周,哈尔滨文旅消费同比增长19%,极地公园门票订单增长114%,波塞冬沙滩水世界订单增长51%,旅拍订单同比暴涨超80%。哈尔滨新题材新亮点不断涌现,旅游消费与旅客数量保持高位增长,实现了从“冬季爆点”向“四季长红”的转型,摆脱了“冰雪经济”单一模式。

为进一步提升消费新引擎,哈尔滨发放文旅消费券1000万元,直接带动文旅消费9200万元。数场大型演唱会,累计吸引观众超14.5万人次。与此同时,有关方面推出演唱会专属优惠,凭票根享受餐饮、商场、住宿、景区等领域商家优惠活动,激活“票根经济”,其中五月天演唱会拉动消费约2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说,“尔滨现象”1.0的成功,源于其“真诚”与“新奇”,政府与市民的全力以赴感动了全国。而2.0版本,则是将这份“宠客”专业化、体系化,从“热情好客的主人”转变为“世界级的文化产品生产者”,持续提升稳定、高质、独特的核心吸引力,让城市文旅业在一阵热潮过后依旧保持可持续发展。

“文旅+”产业链融合跃升

事实已经证明,单一依赖门票和观光资源的旅游模式,其生命力是脆弱且难以持久的。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尔滨现象”正在果断地跳出“门票经济”以及与之配套的住宿、餐饮等传统框架,致力于构建起“文、旅、商、农、工、体”深度融合的现代化文旅产业链。

乘热气球俯瞰壮观稻田画,坐蒸汽小火车体验别样快乐,体验插秧、收割感受农耕文化,品尝从田间到餐桌的绿色有机食品,星空露营、篝火晚会解锁充满“松弛感”的假期……眼下,在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的北大荒农垦集团闫家岗农场,稻田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成了热门旅游打卡地。

作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市,哈尔滨抓住现代农业旅游新风尚,依托现代化大型农场,打造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之乐”,切中健康、绿色、可追溯的消费趋势。哈尔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鑫说,由单纯销售农产品,转向呈现山水画卷、传递人文体验、挖掘文化价值,农文旅深度融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让冰城农民在旅游经济的沃土中收获。

作为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哈尔滨拥有哈尔滨电机厂、哈飞集团等一批被誉为“国之重器”的龙头制造企业,也拥有飞鹤、哈啤、雀巢等在内的多家现代化工厂。基于此开发的“工业文化+工程科普+互动体验”工业研学旅游线路,让人们有机会走进现代化工厂,感受大国重器与老牌工业基地的魅力。

作为乳品领域“黑灯工厂”中的代表,位于哈尔滨市双城区的飞鹤乳业产业园区拥有全自动在线监测设备,搭载了5G、大数据、智能识别、非接触机器人等工业互联网技术。透过洁净明亮的玻璃,游客可以观察从生产、罐装、分装到储运的奶粉制作过程。

“对许多游客而言,工业文化底蕴与现代智能制造所带来的震撼,不亚于欣赏冰雪大世界的璀璨冰灯。”飞鹤哈尔滨智能产业园总经理方暘说,哈尔滨文旅热带动各界的关注,企业旨在为游客创造多层次、立体化的旅游体验,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目前,工厂正在升级改造,将于8月中旬重新开放。

因体育赛事,奔赴一座城;参加一场赛,玩遍一座城。亚冬会期间,“跟着赛事去旅行”入列中外游客的“种草清单”。据统计,2024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7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2314.2亿元,同比增长均超三成,双双创历史新高。

这个夏季,从专业赛场到街头巷尾,“文旅+体育”的热潮再次席卷“冰城”。7月7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内的“雪韵丁香”火炬广场,“哈超”——哈尔滨城市足球超级杯赛开赛。在近两个月的赛程中,32支参赛队伍将决出三个组别的冠亚军。

“一边是欢乐醉人的哈尔滨国际啤酒节,一边是热火朝天的足球比赛,市民既能免费使用专业运动场地,又可以观赏精彩足球赛事。”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股份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副部长孙泽旻说,作为一项草根足球赛事,这一比赛不是孤立的专业竞技,而是串联旅游、文化、经济的“金纽带”,能够点燃市民的运动热情,让这座“奥运冠军之城”“双亚冬之城”的魅力尽情绽放。

索菲亚教堂的红砖墙、哈尔滨大剧院的银白阶梯、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老建筑、伏尔加庄园蜿蜒的河边……哈尔滨有着浓郁的欧陆风情,“公主旅拍”在这里迅速走红,形成社群传播与线下引流,旅拍店、服装租赁、化妆造型等新兴业态迅速增长。2023年9月以来,位于道里区的曼哈顿商厦引入50多家旅拍商户。因应旅拍行业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进一步明确旅拍服务的资质要求、服务流程和价格标准,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推出“旅拍机构红黄绿牌公示榜”,全力打造头部旅拍基地。

“旅游市场净化了、旅游体验提升了,这一系列举措对于建立游客信任、提升服务保障至关重要,有利于形成良性互动,更好激发文旅消费的活力。”哈尔滨市道里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瑜说。

作为倾力打造的“创意设计之都”,变革同样体现在这座城市礼品店的小小货架上。

2024年初,火爆出圈的“尔滨”,出现冰雪大世界AR冰箱贴“一贴难求”。如今,这里的文创产品产业已经超越了冰箱贴、钥匙扣等初级阶段,越来越多新一代城市“伴手礼”,凭借精良的设计、独特的城市美学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脱颖而出。

在哈尔滨中央大街的一家文创店,AR互动文创“东北小铁盲盒”受到欢迎。龙粤(黑龙江)文旅科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婧说,团队以黄桃罐头、锅包肉、冻梨等东北美食为原型,以“拟人化毛绒造型+趣味AR”,打造治愈系文创,并推出“4+1”隐藏款盲盒,既满足年轻人“开盒惊喜感”,又借社交平台“晒盲盒、集款式”的传播力,让地域记忆变成全网讨论的文化话题。

印有索菲亚教堂穹顶图案的丝巾,以中华巴洛克建筑为灵感的拼装积木,融合传统养生理念的养生葫芦茶,以及旅发大会上“福福”“源源”吉祥物的趣味周边……创意无限,创新不止。哈尔滨创意设计中心主任封昌红说,通过引入设计机构与高校力量,这些产品不只是简单的纪念品,其本身就是极具吸引力的生活美学单品,让游客将一份承载独特记忆的“文化切片”带回家。

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朱占春说,从“文旅+”到“+文旅”,哈尔滨抓住新时代消费形态重构的关键节点,实现从城市爆款到城市品牌的跃迁。高质量发展的特色文旅带来人气和财气,成为优化消费供给、助力消费升级的重要推手。

特色文旅重塑城市发展理念

如果说“尔滨现象”1.0的成功,如同一场绚烂的烟火,惊艳了整个中国文旅产业;那么,“尔滨现象”2.0的探索,则是一场更为深刻、更具长远意义的变化。它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深入实践,积极推动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进行系统性、整体性谋划。

——赓续文脉,深挖城市文化内涵,为文旅产业发展厚植基础。

在哈尔滨中央大街西十三道街43号,文化地标“东和昶1917”——宽街文化复合体前不久揭开面纱。作为宽街现存的8栋老建筑之一,清水红砖砌筑的百年小楼在加固修缮后重焕生机,博物馆、复古照相馆、文创商店、餐饮、民宿等业态集于一体,成为哈尔滨文旅新地标。

“老建筑活化利用,关键是心怀尊重,保留原有格局和气韵,邀请它生动地参与城市的现在与未来。”宽街文化复合体主创人宋兴文长期深耕哈尔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在他看来,从一栋D级危楼到生机盎然的文化复合体,这一改造不仅疏解了主街的客流压力,也为市民和游客创造出充满魅力的打卡新空间。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孙澄指出,具有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哈尔滨站附近的教堂等历史建筑,都得到了新一轮的保护与活化。这些项目超越了简单的修旧如旧,更注重功能的活化与空间的再利用,使其无缝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一座城市的真正魅力,源于其不可复制的文化灵魂。哈尔滨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大力守护文化遗产,让历史文脉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延续。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哈尔滨拥有3个历史城区、16片历史文化街区、9片历史文化风貌区、20片历史性绿地、958栋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文物建(构)筑物以及303处历史建筑。2024年10月,哈尔滨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将每年6月28日设立为“哈尔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把文化遗产保护从一项政策倡议提升到公民责任的高度。

——治理增效,提升适应特色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治理水平。

游客爆炸式增长的背后,城市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受到巨大考验。哈尔滨的城市管理者以积极进取的姿态迎接挑战,将压力视为倒逼城市治理能力全面升级的契机。

面对冬、夏两个旅游旺季,哈尔滨市政府持续开展“百日行动”,旨在通过严格的监管,严厉打击价格欺诈、虚假宣传、服务低劣等行为,有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酒店、餐饮、出租车等旅游服务链条上,清晰的服务标准和操作规范成为越来越多从业者的共识。哈尔滨市旅游协会会长贾连琦说,协会号召全市旅行社自愿签署《旅行社诚信经营服务公开承诺书》,并公布签署者名单。这份承诺书从线路、交通、住宿、餐饮、景点、导游、安全、售后等8个方面,对旅行社所推出的旅游线路产品做出明文规定。

更为关键的是,哈尔滨大力发展智慧城市管理模式,通过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客流进行前瞻预测和动态疏导,动态调整地铁班次、增加景区入口、发布避峰提示,有效避免热门景点过度拥挤,缩短游客排队等候时间。

作为热门景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推出涉旅综合服务平台,在这款微信小程序上,游客可以一站式完成票务预订、信息查询、路线导航、投诉反馈等操作。与此同时,依托创新打造的“热力地图”,园区可实时查看景区人流密度和排队时间,实现引流与疏导双重目标。

——动能转换,增强城市发展活力,拥抱未来更多可能性。

很多观察者注意到,由文旅繁荣所引发的一系列城市更新举措,正在催化哈尔滨城市发展动能的根本性转换,切实提升着本地居民的生活品质。

“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几十年前,一首悠扬的《太阳岛上》让哈尔滨太阳岛为人熟知。如今,这里面积达9.6平方公里的太阳岛外滩湿地,是坐落于城市中心的生态景观。

哈尔滨市民项楠说,盛夏时节,她经常和朋友在江边支一顶帐篷,享受这座城市特别的馈赠。为迎接游客而进行的大规模投入,如街道的净化、公共空间的翻新、新型文化场馆的建设等,其直接受益者同样是这座城市的常住居民。

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活力,正在吸引新的商业与投资,为本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帮助城市从过度依赖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和创新经济转型。哈尔滨乘势而上,利用良好城市品牌和旺盛人气招商引资、吸引人才,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城市能级。

去年冬天,羽绒服品牌“波司登”与“尔滨”联名合作,“波司登尔滨”羽绒服一经亮相便受到欢迎。哈尔滨马迭尔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庆滨说,这次合作不仅仅是一件城市限定款羽绒服,更在于建设了一座全新的智能化制造工厂,生动诠释了城市品牌“软实力”如何转化为产业升级与创造就业的“硬通货”。

“几年前,公司总部从深圳搬到哈尔滨,我们的选择没有错。”哈尔滨海邻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丁福生说,伴随“尔滨现象”而来的,是振兴发展的信心大为增强。今年以来,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大学的不少黑龙江籍技术人才,纷纷从北京、深圳等地回流哈尔滨,给不少科技型企业带来新气象。

近日,“企查查”发布“国内冰雪产业相关企业现存量”,数据显示,截至7月18日,黑龙江省冰雪产业相关企业现存量达1081家,在全国排名第三,其中哈尔滨市达752家,占全省的69.57%。事实上,黑龙江省冰雪产业相关企业数量已连续两年增长。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商学院院长马涛看来,面对全球城市竞争压力、消费需求分化与经济结构转型,特色文旅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一个支点。从情绪引爆到产业铺排,再到治理进阶,“尔滨现象”的样本意义在于,城市不再是单一“观光地”,而是融合气质、情绪、体验和故事的整体场域,产业协同、内容输出、消费场景全面布局的“文化经济体”。

哈尔滨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哈尔滨正坚定地走在一条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的道路上,其目标是建设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城市——不仅是旅游胜地,更是安居乐业的福地,一个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城市。

在大流量时代,哈尔滨特色文旅的发展借力而不失控、发展而不浮躁。放眼全国,越来越多城市希望“出圈”,但真正具有挑战性和值得追求的,是有内涵的“长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尔滨现象”2.0的探索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