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银行业“反内卷”持续升温!
界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广东、宁夏、浙江宁波等地金融监管部门与行业协会近期相继发声,整治“内卷式”竞争。部分银行也在跟进,在7月30日结束的年中工作会议上,工商银行明确要求带头整治“内卷式”竞争,成为首家将反内卷列入下半年工作重点的国有大行。
银行业“反内卷“主要反什么?界面新闻记者从多位银行业人士处了解到,银行业“反内卷”主要反价格战与恶性竞争,包括高息揽储、低息放贷,以及返佣、零手续费等恶性手段争夺客户。
“反银行之间互相打价格战,比如上半年广州地区的消费贷利率一度低至2.5%左右,这根本就是赔本赚吆喝。”某城商行广州分行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说,“现在价格普遍回升至3%以上,但是竞争压力仍然很大,零售太难做了。”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监管主张的“反内卷”,核心在于通过制度约束和引导,推动银行业从规模驱动转向质量效益驱动,重构行业竞争秩序。这不仅需要遏制显性的价格战和短期冲量行为,更要打破“指标绑架”的桎梏,引导银行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多地加入“反内卷”
广东成为这场银行业“反内卷”的先行者之一,其行动之迅速、措施之系统引发行业关注。
界面新闻记者近日从广东金融监管局新闻通气会上获悉,该局已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内卷式”竞争负面清单,并指导行业协会研究制定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同时,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发布《广东省银行业自律公约》,从定价行为、市场规范、服务标准等多方面明确底线红线。
广东的创新在于构建了“1+3+N”制度体系——1项负面清单、3项自律文件、N项业务领域举措,这一系统化方案为反内卷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监管支持。
薛洪言评价说,部分地区推行的“负面清单+自律公约+专项治理”的制度体系,正是从顶层设计入手,明确竞争边界,规范经营行为,为差异化发展创造空间。
几乎同步,宁夏、浙江等地也加入“战局”。浙江宁波则聚焦房贷市场乱象。7月25日,宁波市银行业协会组织57家银行机构召开会议,推进《宁波银行业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自律公约》,正式叫停任何形式的房贷“返点”行为。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行业协会针对个人住房贷款领域“返佣”乱象,组织会员单位及房屋中介机构开展交流,剖析返佣成因、危害及治理路径,并将全面启动公约落实情况专项检查。
6月底,在池州金融监管分局指导下,池州市银行业协会印发《池州市银行业“反内卷、强自律、优环境”行动方案》。
“我们对反内卷竞争自律公约持非常支持的态度。”某国有银行分行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当下市场需求乏力,资金供给却相对过剩,再加上银行各类产品同质化严重,不少时候为了完成考核指标,只能选择压低成本,甚至不惜倒贴成本去做。”
反对价格战
据界面新闻记者从多位银行业人士处了解到,银行业“反内卷”主要集中在价格竞争以及一系列不正当竞争行为方面。
“存款业务中一些银行通过变相高息揽储等方式吸引客户,扰乱存款市场正常利率秩序。例如过去部分银行通过赠送高额礼品、提供额外收益等方式突破存款利率上限进行揽储。贷款业务方面,部分银行盲目降低贷款利率,以低价竞争抢夺客户,忽视了风险定价原则,可能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下降。”上述国有行分行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比如今年年初,消费贷利率持续走低,最低水平甚至跌破3%,部分银行的利率更是降至2.5%。由于消费贷与房贷利率出现倒挂,一些客户用消费贷来置换房贷。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4月,多家银行才出手调整,将信用消费贷利率上调至3%以上。
薛洪言对界面新闻记者说,当下银行业的“内卷”在价格竞争、考核机制与业务结构上呈现出复杂的形态。价格战不仅体现为存贷款端的非理性定价,更延伸至隐性成本的恶性竞争,负债端通过非市场化手段变相抬高利率,资产端则出现贷款利率与资金成本严重背离的现象,导致净息差持续收窄甚至出现倒挂,打破了传统盈利模式的平衡。
卷价格的直接影响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净息差持续下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下探至1.43%,降到历史低位。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恶性价格战包括高息吸收存款、低利率贷款,导致净息差持续收窄、逼近生存红线。违规套利与无序营销包括高额返佣返利、虚假宣传、跨境ETF套利等非合规操作,破坏了市场公平性。考核机制异化,譬如月末季末“花钱买存款”或同业高息招标行为,加剧了资源错配和风险积累。
除价格竞争外,不正当竞争行为还包括违规返佣返利。在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中,银行机构与房地产相关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之间存在返佣乱象,浙江宁波、宁夏等地重点对此进行整治。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对界面新闻记者说,反同质化经营与盲目扩张,如银行产品高度趋同,缺乏差异化创新,依赖规模扩张而非服务优化;考核指标过度侧重短期业绩导致“冲时点”等。再者是风控弱化与资源错配,如为争夺客户,个别银行贷款三查不到位增加信用风险;资金流向套利领域而非实体经济或创新型企业。最后是扭曲的考核机制增加员工压力,基层员工背负高频考核导致违规行为等。
上述城商行广州分行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说,目前银行业内卷与多年来规模考核优先带来的影响有关,“以价换量”已经成为业务竞争的惯性思维。不过,现在客户质量、市场和政策环境已经不同与往年,如果继续简单卷价格、卷补贴,不仅风险大,未来有可能得不偿失。
考核压力依然较大
从实践来看,“反内卷”行动对缓解银行员工和银行经营压力方面存在积极意义。
上述国有行分行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说,以往“内卷式”竞争下,基层员工面临巨大的业绩压力。在存款业务上,为了完成揽储任务,员工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拓展客户,甚至不惜采用一些不正当手段。在贷款业务中,为了争夺客户,员工需要不断降低贷款条件,同时还面临贷款风险的考核压力。
薛洪言表示,这些“内卷”现象的根源,除了利率市场化与经济增速换挡的外部压力,更深层次在于行业对规模的盲目崇拜和路径依赖。在存量市场竞争中,缺乏差异化优势的银行只能通过低水平手段争夺资源,而考核机制的短期化和利润导向则固化了这种竞争模式,形成“规模扩张—价格血拼—风险积聚”的恶性循环。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内卷”的危害在于:一是压缩净息差至历史低位,削弱银行盈利与抗风险能力;二是引发风险管控让步,如缩短贷前尽调、弱化抵押要求、超额授信,导致资金空转和不良率攀升;三是扭曲货币政策传导,存贷款利率与政策利率严重偏离,制约央行调控实效。反内卷旨在推动银行从“价格拼杀”转向差异化服务与价值创新,长期来看对银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目前来看,“反内卷”行动刚刚开展,其对基层员工压力的缓解效果仍需时间观察。一方面,部分银行可能还未完全将反“内卷”的政策落实到基层考核体系中,员工仍然按照旧有的考核标准开展工作,压力并未减轻。另一方面,即使考核机制有所调整,在业务增长面临挑战的情况下,员工依然可能面临一定的业务拓展压力。
一位国有大行广东分行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说:“从长远看,反‘内卷’有利于银行业健康发展,对员工的职业发展环境改善也有积极意义,虽然短期内员工可能仍会有一定压力,但长期压力有望缓解。”
有股份制银行广州分行业务部门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银行内部虽已倡导“反内卷”,但员工任务指标并未减少,总行的业务考核压力依然较大,规模指标比重和增幅虽有所降低,可利润指标依然较重。在他看来,“反内卷”要切实缓解基层压力,关键在于银行内部考核体系的全面调整,不能仅停留在业务操作层面的规范。
寻求健康的增长模式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银行如何平衡“反内卷”与业绩增长之间的关系?
在上述城商行广州分行负责人看来,“反内卷”并不意味着业务增长停滞,而是要寻求更加健康、可持续的业务增长模式。
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副秘书长李重炜对包括界面新闻在内的媒体表示,只有通过创新与差异化,银行才能在反内卷的同时,实现业务的持续增长,提升自身竞争力,推动银行业整体高质量发展。
业务结构上,同质化问题依旧突出,银行普遍扎堆传统低风险领域,创新动力不足,非利息收入占比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部分机构为冲规模甚至采取虚增业务量的方式,导致金融资源空转现象加剧。
薛洪言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在机构层面,推动银行加快战略转型,大型银行可聚焦综合化服务和技术赋能,中小银行则应深耕区域市场和特色业务,提升非利息收入占比,通过差异化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形成“堵歪路”与“开新路”并重的治理格局,才能真正打破内卷的囚徒困境,推动银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在监管层面,应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工具,严打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弱化规模指标权重,增加风险控制、客户服务等质量维度的考核。”薛洪言进一步说。
田利辉指出,金融“反内卷”的本质是重塑竞争逻辑——从价格战转向能力战,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这一转型既需监管立规矩,也需机构强内功,最终才能实现行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上述城商行广州分行负责人说,和大行相比,小银行也有自己的一些优势,比如机制更为灵活,能给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要在服务中寻找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