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据新华社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3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两项贷款贴息是宏观发力促消费的举措,有利于降低服务业经营主体和居民融资成本,激发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潜力。
两项贴息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有利于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的方式,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要抓好贴息政策组织实施,加强部门协同,简化办理手续,推动政策尽快落地,同时严格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资金用好用到位。
“我们还没有看到具体的文件,但按照之前的经验,消费贷贴息应该会主要面向装修、家电、汽车这类大额消费场景。服务业经营主体面向餐饮、旅游、托育、养老等经营主体。”一位国有行省分行个金条线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表示。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对界面新闻表示,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生产的动力和最终目的。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发力点,是当前和未来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是应对内外部冲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董希淼表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列为年度首要任务。今年以来,在一系列增量政策措施推动下,国内消费市场回升向好,但恢复的态势并不稳固,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仍然较为疲软,物价水平还在低位徘徊,市场信心和预期偏弱。从金融数据看,上半年住户贷款仅增加1.1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贷款增加9239亿元,短期消费贷款增长缓慢。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财政贴息政策将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发力,并强化与金融政策协同,进一步助力提振消费、扩大内需。”董希淼向界面新闻分析称。
消费贷会再次“破3%”吗?
有银行总行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消费贷贴息可能意味着消费贷利率再次下破3%。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3%的“红线”可能并不会因为贷款贴息松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全国两会时,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提出消费贷要“提额延时”。随后,央行、金融监管局火速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各家商业银行纷纷跟进,将产品额度最高提至50万、最长延至7年,消费贷利率也被一降再降至2.5%以下水平。为避免陷入价格战“内卷”,监管机构于4月1日叫停了3%以下的消费贷。
前述省分行人士也认为,消费贷未来会不会回到3%以下还有待观察。“事实上能够拿到银行最低利率消费贷的只有少数优质客群,贴息一定会遵循市场化原则,我认为最终受益的可能是基数较大、信用次优的中间客群。最后结果是平均贷款利率有所下降。”
董希淼对界面新闻表示,对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实施贴息,是提振消费的创新举措,下一步应进一步落细落好:
第一,将贴息政策嵌入各类消费场景,并简化申请流程和手续,让消费者和商家方便申请甚至是一键申请、立等可得;
第二,对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应面向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应覆盖国有、民企等各类所有制企业;
第三,强化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的“国补”、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协同,形成叠加效应,最大程度发挥政策效用。
此外,董希淼建议,阶段性降低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授信的资本占用和风险权重,并不断丰富金融机构处置消费信贷领域不良资产的手段,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减轻发展包袱。目前,部分年轻群体个人债务负担较重。建议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核销消费贷款(含信用卡透支),对年度核销的消费贷款,按照贷款本金的50%予以财政补贴,同时推动金融机构适时优化消费者的征信记录。同时,拓宽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多元化融资和资本补充渠道,如支持消费金融公司发行二级资本债券来补充资本,支持优质的中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上市,增强资金和资本实力,提高消费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