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让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记住了侠士荆轲的名字。但是,荆轲刺秦的任务最终是失败的,为什么还有很多文人骚客称颂他?本期视频,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副教授王弘治老师来谈谈理想坚定、行动果断的荆轲。

大家都知道,荆轲是刺杀秦始皇的大英雄。但是,荆轲的前半生,实际上都是在颠沛流离、碌碌无为当中度过的,最后在燕国的蓟城,流落于市井之间。因为燕国的长者田光的推荐,他答应太子丹去刺杀秦王。在秦国的宫廷上,可能就是那么短短的几分钟,图穷匕见、电光石火之间的一段传奇的场面,使得荆轲的名字被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牢牢记住了。

他并不是一个成功的人,他的刺杀任务最后失败了。那么他的所作所为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有人说他妄图去阻止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车轮,是个不自量力的螳臂当车者。当时的太子丹感觉到燕国快要灭亡了,不断地催促荆轲上路:你什么时候可以走啊?你再不去的话,我们燕国都亡了。所以,他是一个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他知道这个事情必然会失败,但是他仍然勇敢地去做。所以也难怪中国古代的这些文人骚客,对于荆轲这个人物,都有非常深的寄托。比如说唐代的文学家韩愈,“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说的就是荆轲在易水边悲歌送别的场景;大诗人骆宾王,他写的“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非常具有侠客情怀的李白,他也写过“击筑向北燕,燕歌易水滨”。荆轲与众人告别的易水之滨,已经成为了古人向人类的勇气和决绝致敬的人文圣地。

荆轲最后生活在燕国的蓟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所以在《古代散文中的北京》中,讲到易水送别的这个场景,太子和宾客去送别荆轲的时候,“皆白衣冠而送之”,穿着好像是丧服的白色衣冠。然后,“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大家纷纷都流下了眼泪。荆轲又为歌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大家被他的这种英雄决绝的气概所折服,也知道他是向着必死之地而去的。被这种悲剧场景渲染,大家眼睛都睁得极大,仿佛要噙住眼眶当中饱含的泪水。这种无比激动的心情,让每个人的头发都纷纷上指,顶到了自己头上所戴的帽子。

《古代散文中的北京》,马东瑶/主编,文津出版社,2024年10月版

荆轲他不是一个嗜血的狂徒。我们不要把他看成只是一个刺客,受了燕国之托,就要去刺杀秦始皇,完成一个政治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并不是为了要出名,才去追求这一瞬的光辉。田光以死相托,他既然千金一诺,承诺了田光会去做这件事情,他才毅然决然地走上这条不归路。

“士为知己者死。”

在成长过程当中,经常有人说会遇到贵人。贵人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巴结他,实现人生的飞跃。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所谓的贵人,他能够理解我们,能够发现我们身上的才能,能够知人善任。

把荆轲套到MBTI的人格类型来看,我觉得荆轲可能最接近于INFJ的类型:理想坚定、行动果敢、情感深沉、人格整一。

这种人格型的人物,在历史上常常是以烈士、改革者、诗人、孤勇者的形象出现的。他们未必一辈子活得非常顺遂,但是却往往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存在印记。

荆轲是不惜一切代价,守护自己内心中信念的人。希望像荆轲这样的人物,能够为正在风雨中努力打拼的你,带来一丝坚持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