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随着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披露,人身险公司综合退保率变化也浮出水面。
综合退保率是评估人身险公司现金流风险水位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保险公司业务质量的关键。
界面新闻记者梳理目前已披露三季度综合退保率的70家人身险公司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发现,整理来看,相比2024年前三季度,近八成人身险公司2025年三季度综合退保率呈现下降趋势,但仍有15家人身险公司三季度综合退保率同比上升。
而从退保率、退保金额居前的具体保险产品来看,以投连险、万能险等理财属性较强的产品为主;渠道方面,银保渠道仍是退保“重灾区”。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博士后朱俊生教授对界面新闻表示,行业退保率整体下降,反映出产品结构改善、客户经营能力增强以及市场利率预期稳定。然而,退保压力仍集中在理财属性强的产品上,尤其是投连险和万能险。银保渠道因客户理财化特征、件均保费高、销售收益导向等因素,仍是退保的主要来源。未来,在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客户风险认知和长期经营能力,将成为险企控制退保风险的关键。

55家人身险企退保率下降,15家升
整体看,上述70家人身险公司中,三季度综合退保率最高的为德华安顾人寿11.84%,其次为弘康人寿8.59%、平安养老7.08%。国民养老、新华养老、爱心人寿的三季度综合退保率最低,均不足0.5%。
从同比变化来看,2025年三季度综合退保率下降的公司共55家,占比近八成。其中大家养老下降幅度最大,从2024年三季度的6.5%下降至今年三季度的1.16%。同比上升的公司共15家,其中德华安顾人寿、平安养老、中信保诚人寿退保率上升最多。
环比来看,平安养老在今年第三季度退保率增加最多,其次为中信保诚人寿。
退保率下降背后,或反映出人身险行业整体的业务结构调整和业务品质逐渐向好。
对于行业退保率的同比下降,一位资深保险经纪人也有切身感受。他向界面新闻分析道,“产品端的调整是主要原因。目前银保渠道占据最大市场份额,他们主推趸交、三年交产品,这也符合市场需求。三年交的产品,如果在已经交了一年的情况下,还有两年就交完了,断交损失比较大。这些因素导致三年交的客户,比十年交的客户断交率低很多。”
一位城商行理财经理告诉界面新闻,“现在退保率不高,因为在卖的时候就讲清楚是长期的了。”
“退保率下降是产品改革、客户经营、利率预期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朱俊生对界面新闻分析道:
一是产品结构优化与短期化设计支撑。近两年监管持续推动产品回归保障本源,压降预定利率过高、风险较高的中短期储蓄型产品。险企新业务结构逐渐向保障型和养老型产品转型,同时部分产品设计趋于短期化、灵活性增强。与传统长期储蓄型产品相比,这类短期化产品缴费期短、保障结构清晰、资金回收快,客户早期退保压力较低,对整体退保率下降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二是行业客户经营能力增强。越来越多险企在续期管理、客户分群、保单触达等方面投入资源,通过主动提醒、续期关怀、智能账户管理等手段降低被动退保。
三是利率下行预期阶段性消化。过去几年利率下行导致万能险和传统储蓄险承压,是退保高发的背景。自2024年以来,多家公司结算利率逐步稳定,客户对较低收益的心理预期完成再定价,市场利率波动减弱,退保行为更平稳。
万能险、投连险占退保“大头”
界面新闻记者梳理各家人身险公司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发现,退保率的高低与保险产品类型密切相关。
具体来看,退保额、退保率居前的保险产品,大多数集中在强理财属性的万能险、投连险、分红险产品,部分保险产品退保率超过60%甚至100%。
例如,交银人寿银邮渠道的交银人寿交银财富稳赢两全保险(万能型)年度综合退保率高达90.68%,年度累计退保规模约36万元。
复星联合健康的一款健康险“复星联合赢康团体护理”年度退保率达到77.75%,退保金额约244万元。
招商局仁和人寿的银保渠道销售的一款分红险产品“招商仁和招禧两全保险(分红险)”年度退保率达到64.51%,但涉及金额不多,约13万元。
泰康人寿的“泰康附加健康人生b款重大疾病定期保险”年度退保率高达182.92%,退保规模约144.8万元,其投连险产品“泰康赢家人生终身寿险(投资连结型)”退保金额最高,达到74.73亿元,年度综合退保率达32.45%。
平安人寿的保险产品“平安创新世纪账户型团体年金保险(2006)”年度退保率超过100%,涉及退保金额超32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三季度综合退保率最高的德华安顾人寿在其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表示,市场利率持续下降,公司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已满5年,无退保费用,该产品对应账户的投连单位价格从1.00提升到1.22,5年累计收益率为22%左右。客户为提前锁定收益,主动选择账户调整或退保。“如果不含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退保,公司的综合退保率从11.84%降低到3.35%。”
“万能险等产品收益属性强、对市场变化敏感,因此退保压力大。”朱俊生对界面新闻表示,对于万能险,结算利率大幅下行,客户预期落差显著,导致资金集中退保。对于投连险,权益市场波动导致账户价值下降,客户敏感度高;部分产品销售存在“高收益预期”导向,客户群体以互联网渠道为主,粘性弱、流动性高。对于分红险及长期储蓄险,收益与利率高度相关,市场利率下降导致实际分红低于客户预期,引发部分客户退保。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受利率环境和分红收益率影响较大的理财型保险产品退保率相对更高,而保障型产品退保率相对稳定,客户更多关注的是其保障功能,不太受外部市场波动的影响。”
“我们坚信未来客户对于保障产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强,基于此,我们希望能够探索向保障型产品转型,以产品保障功能作为配置主要逻辑。”某银行银保渠道相关高管对界面新闻表示。
银保渠道仍是退保“重灾区”
渠道方面,界面新闻梳理发现,银保渠道是各家人身险公司退保额/退保率居前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银保渠道的产品退保率较高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中小险企很多渠道单一,大多靠银保渠道展业;二是银保渠道主销的大多是中短期的储蓄型保险产品,因此,一些曾经的热销产品到达预定存续期后就会导致集中退保,拉升险企退保率。
一位保险业专家也认为银保渠道的产品较为单一。“目前大部分银保渠道销售的产品相对比较单一。过去是储蓄替代型产品,现在是整体增额终身寿和分红险的切换,和需求端客户多元化的需求拉动,实际上并不匹配。”
而对于银保渠道产品退保率偏高的原因,朱俊生对界面新闻表示:
一是客户以理财型需求为主,银保客户通常关注短期收益,对利率变化高度敏感,一旦出现更具吸引力的理财替代品,会迅速提前退保进行资金再配置;二是件均保费高、单笔金额大,一个产品退保金额即可拉高整体退保规模;再有,部分销售仍带有收益导向,部分地区存在“高收益”宣传、淡化风险和保障属性,客户实际回报不达预期时,容易触发集中退保。最后,银保客户与险企直接接触较少,客户关系主要在银行,整体粘性弱,更易发生退保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