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的浪潮从云端涌向物理世界,具身智能正成为决定产业未来的关键变量。今年全国两会上,“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8月6日,上海印发《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上海将集聚百家行业骨干企业、落地百大创新应用场景、推广百件国际领先产品,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全力打造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实现具身智能“模力聚申”。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个细分赛道。《实施方案》的出台,不仅为方兴未艾的机器人产业赛道再添一把火,也清晰地宣告了上海在这场关乎未来的全球竞赛中的雄心。

所谓具身智能,核心在于将AI的“大脑”与机器人的“身体”深度融合,使其能像人一样在真实环境中感知、理解并执行任务。上海之所以要抢占先机打造高地,正是因为具身智能是赋能千行百业、驱动新质生产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引擎。抓住具身智能,就是抓住了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客观来说,经历过去几年的发展,国内具身智能产业已经初具雏形。那么,上海打造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高地有何优势?

首先必须看到的是,具身智能的价值实现在于应用。与纯粹的算法不同,一个机器人“大脑”的聪明程度,不仅取决于算法,更取决于它在现实世界中“摸爬滚打”的经验。

上海正是全球顶级的应用“试验场”和“大市场”,拥有全球最丰富、最前沿的具身智能应用场景。从特斯拉超级工厂的“擎天柱”机器人,到顶尖生物医药产业中的高精度操作,再到超大城市治理中的海量潜在需求……这些复杂的真实场景就是机器人学习和进化的最佳课堂。这种“需求定义创新”的模式,让研发与应用之间几乎没有距离。

此次《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给予应用场景创新以真金白银的支持。比如“打造应用示范标杆”,以物流装配、工业制造、商业零售、医疗康养、家政服务等为牵引,开展场景征集与任务揭榜,对产业创新融合示范应用项目,按照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20%且不超过1000万元的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上海一直以来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和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为具身智能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软环境”。

具身智能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复杂领域,一个开放、协作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上海的优势在于,它不仅是资本、技术和人才的交汇地,更是一个能将这些要素有机融合的“超级连接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等顶级平台带来了全球视野,“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生态提供了内在动力。上海有顶尖高校、头部企业集群、世界级科创承载区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

在这种“热带雨林”式的生态中,思想的火花容易碰撞,跨界的合作更容易发生,极大地加速了从创意到产品的转化过程,为创新活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高效的催化剂。

可以说,上海高规格、高起点布局具身智能产业,正逢其时,前景无限。随着《实施方案》的落地,上海具身智能产业发展也将按下快进键,“模力聚申”的梦想正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