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余年前,知名文史学者章士钊观邓散木(1898-1963)展览,曾叹道:"世上有此奇士,而人不知,似是读书人之公耻。"

篆刻家、诗人、书法家邓散木先生曾以粪翁为号,对近现代书法篆刻影响深远,上海是他的故乡,然而,邓散木这几十年却几乎一直被尘封。8月8日,“巨刃椽笔独称雄——邓散木的艺术世界”开幕式暨学术交流会在上海海派艺术馆举行,汇集了邓散木先生的书法、篆刻、文献及手稿等300余件作品,是目前规模最大的邓散木展览。展览不仅是对邓散木艺术生涯的一次全面回顾,更是对这位被尘封的近现代艺术大家的一次“文化寻根”,也是邓散木先生的一次真正“回家”。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展厅中央,与众多金石书画及日记手稿相呼应的,是按1:1还原的邓散木在上海所居的上海山海关路懋益里62号故居场景,内部简陋的邓散木先生生前所使用的书桌、书柜,斑驳的红木榻以及刻刀文具等,以及墙上悬挂着的“厕简楼”,让人仿佛走近这位心系故乡的海派艺术大家。

上世纪六十年代,邓散木在北京家中习字

“巨刃椽笔独称雄——邓散木的艺术世界”展览现场

作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一位卓尔不群的艺术大家,邓散木(1898-1963)出生于上海,初名菊初,更名铁,字钝铁,而立之年更号“粪翁”,先生《六十自讼》曾剖白心迹:“行年当三十,去姓字以粪。非敢求惊人,聊以托孤愤”。1945年抗战胜利,又改号“散木”,取《庄子》“不材之木”意。他曾与齐白石并称“南邓北齐”,亦与吴昌硕、王冰铁、钱瘦铁同享“江南四铁”之誉。他的艺术生涯与时代风云紧密交织,既是海派艺术叛逆创新精神的典型代表,也是传统士人在现代转型中坚守与突围的生动缩影。邓散木晚年赴京书写简化字模,左手刻印,刀法生涩奇崛,后在北京病故。

篆刻上,他初学浙皖两派,后以秦汉印为宗,博采钟鼎、诏版、封泥等古文字精华,形成“生辣猛利”的独特风貌。书法方面,他早期受萧蜕庵影响,小篆功底深厚;晚年变法创草篆,融合甲骨文、简帛书笔意,线条粗细对比强烈,兼具金石气与写意精神。其诗文则直抒胸臆,承继李杜、苏黄之风,兼具豪放与沉郁,字里行间尽显家国情怀与孤愤之气。他所著的《篆刻学》,迄今仍是篆刻领域中历史、理论与实用兼具的规范性经典著作。

从粪翁的张扬,到散木的隐忍,恰是近代知识分子精神流变的缩影,而此次在海派艺术馆的展览,也可以说是一段融合私人情怀、学术使命与文化回归的感人历程。

展出现场

展览策展人史军萍说,此次展览分为家族文献、书学探赜、文教传承、金石印迹、师友交游、典册钩玄六个版块,汇聚了邓散木家族珍档、书法篆刻原作、文献日记等数百件展品。除金山区邓散木艺术馆的藏品外,还呈现了海派艺术馆多方征集的大量邓散木先生的书法、篆刻、手稿、文献等。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精心打造还原了邓散木故居(上海市山海关路懋益里62号)的场景,让观众能够沉浸式领略邓散木的艺术成就与精神世界。

邓散木先生辞世后,1983年,其夫人张建权将2000余件遗作捐黑龙江省博物馆,文博学者张京军十余年前因缘际会获藏邓散木遗物3000余件,包括书法、手稿、印章、文具、日记等,后耗费数年光阴整理出数十万言的《邓散木日记》,从字里行间深刻感受到邓散木晚年刻“浦江西畔人家”“江南人也”等印章的思乡之情,遂立下“送先生回家”的宏愿,也是完成邓散木的未竟乡愁。

“邓散木先生晚年坎坷,这是一次迟到的展览,筹备的过程可称感人,对一位被遮蔽的艺术名家来说,这一切似乎来得太晚了一点,然而,若从文脉传承与艺术生命的长度而言,却又并不为晚。”据展览学术主持顾村言介绍,“这一大展其实也是真正请散木先生‘回家’,且从中正可见出其铁笔孤愤与海派风骨。展出的作品除了邓散木艺术馆的收藏,更有上海海派艺术馆多方征集的大量篆刻、书画、文献,作品之丰富、深邃,文献之全面、立体,足以勾勒出散木先生的传奇人生,也可以说是以金石书法铸成的一部知识分子痛史。”

展出现场

文献钩沉:从工作证书、袖珍日记到故居复原

展览的第一部分是家族文献,包括大量邓散木先生的旧照片、证书、日记、小说手稿、手札,以及留下的刻刀、笔刷、手表、手书象棋与钳、木锉等。

展出手稿

邓散木手迹

展厅中,一本仅掌心大小的日记静卧于玻璃展柜中——这一邓散木亲书的袖珍日记,以草书密织字迹,单字细如芥子(约2-3毫米),文言无标点,记录着艺术家晚年截肢、蒙冤、思乡的泣血心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忍痛以左臂缚刀刻“夔一足”印,并挥笔写下“阴阳不能贼我骨”“士贱惟余鬼唱酬”等沉郁诗句,字里行间尽显文人铮铮铁骨。

与日记手稿相呼应的,是展厅中央按1:1还原的上海山海关路懋益里62号故居场景,以及书房内景。其中的不少家具均是邓散木先生的原家具,斑驳的红木榻、简陋书柜、自制“三用活动历”(查农历节气木构)及刻刀文具,无声诉说着主人晚年于逆境中的倔强:一足残躯,犹思天时流转;食笼与酒具则暗喻其“赌饮五十斤黄酒,醉后痛斥时政”的狂狷往事。

邓散木书房复原,家俱均是其所留遗物

尤为珍贵的是邓氏家族珍档首次系统展出,涵盖族谱、信札及早期习作,复原展示了大量民国时期与邓散木相关的报纸等,揭示其从上海少年邓菊初蜕变为“江南祭酒”的艺术基因。

邓散木手书象棋

邓散木先生用过的皮箱

书画金石:深入传统又“胆敢独造”

步入书画篆刻展区,邓散木深入传统且又“胆敢独造”的艺术精神无不清晰可见,其中既可以欣赏到邓散木先生篆刻代表作《粪翁》印,印中“糞”字的繁体结构被他拆解重组,上部的“米”字仿若被狂风撕扯的稻穗,下部的“共”字笔画扭曲如盘根错节的树根,四周边框破碎直逼文字,上紧下松并留红以产生疏密对比,最妙之处在于“翁”字中间方块左角以及诸多笔划,他用残破刀法让其与外打通,仿佛糞筐破了洞。这种看似“丑怪”的处理,实则藏着文人的傲骨。

巨刃椽笔独称雄——邓散木的艺术世界 展厅现场

“大将军董夫子”隶书巨联展出现场

“大将军董夫子”隶书巨联,高约 2.4 米,气势撼人。此联书风仿清人伊秉绶,大笔铺毫而书,厚实苍劲。此外,还可以看到由邓散木、白蕉合作完成的中国首部全面的硬笔书法字帖《钢笔字范》,开创性地将毛笔美学融入钢笔书写——笔锋起落间保留传统顿挫韵味,又添现代书写的利落节奏。作为硬笔书法发展基石,这本字帖深深影响后世书写,生动见证书法艺术在传承中创新的历程,是跨越时代的书法智慧结晶。

此外,展览还呈现了邓散木先生的不少画作,包括山水扇面、墨竹等。

邓散木书法局部

邓散木篆刻

展出现场

文脉归乡:学术交流聊解孤愤

“师友交游”展区中,包括邓散木的老师赵古泥、萧蜕的不少书法作品,此外,章士钊、白蕉、徐悲鸿、沈尹默、陆俨少等与邓散木的交往在笔墨间一一可见。

白蕉书法局部

赵古泥书法

一封启功题写的《邓散木全集》与序言手稿引人注目——启功在序言中回忆了对于粪翁的景仰与不平。

启功手稿

“典册钩玄”版块陈列的《篆刻学》八万蝇头小楷手稿,章法十四诀中“疏密如寒叟印疏可走马,轻重若粪翁朱文边栏沉雄”,实为艺术家在乱世自筑的精神法典。

《篆刻学》的各种版本

上海海派艺术馆执行馆长张建华代表艺术馆接收李梦园代表策展团队捐赠的邓散木印章原拓本一本。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来自艺术界、学术界、收藏界的专家学者张其凤、邵琦、朱晓东、张炜羽、晁玉奎、杨勇、管继平、王客、马友今、俞建良、郭舒权、周建国、陈辉、顾工、钱宜东、田洪、王东民等先后发言。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员刘一闻与展览学术主持人顾村言作总结发言。

“邓散木的性格,他的内心的那种倔强,所以像篆刻学这么多字,他一笔一笔写下来,这不是一个毅力的问题,这是一种执念,一种执着。”上师大教授邵琦说。

“邓散木先生从他的名号等看,很有个性,与众不同。但是这个人到底个性强不强?到底他的艺术个性和他的人生之间有怎么样的关联?”艺术学者顾工说。

此次学术交流会以主旨发言与自由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引发与会者从多元视角深入分享对邓散木艺术的深刻理解与独到感悟。与会者认为,邓散木作为海派艺术的重要代表,其“狂狷不羁、雄强奇肆”的艺术风格,展现出海派艺术包容创新的精神内核,他是在传统中追寻传统,为传统艺术在现代转型中的坚守与突破提供了生动鲜活的范例,其艺术成就和学术价值值得深入探究与传承。

展览期间,邓散木艺术馆馆长张京军和浙江大学艺术史博士、考古学博士后王东民在展厅进行了导览;知名篆刻家刘一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张其凤、与书法家管继平在展厅中还原的邓散木故居前开展了一场解析与对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