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澎湃新闻私家历史与抗战文献数据平台合作,推出“抗战回望”系列,选取抗战期间的报纸、图书、日记等史料加以介绍,希冀带领读者前往历史现场,触碰抗战时中国军民的精神与生活。

1933年1月,《新中华》杂志在上海创刊,是一份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新中华》杂志创刊号封面

民国初年,各大书局纷纷创办杂志,中华书局出版的“八大杂志”一时颇有声势。其中,1915年由梁启超主编的《大中华》杂志风行海内,但发行一年后即因中华书局资金困难宣告停刊。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书局决定创办一份新的综合性刊物,借以唤起国人的爱国之情。1932年,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和编辑周宪文在讨论新刊筹备工作时,主张将刊物命名为《中国与中国人》。周宪文认为中华书局过去出版过《大中华》杂志,可将新刊命名为《新中华》。陆费逵接受了这一建议,并在发刊词中强调:“本志定名为《新中华》,冀其于‘现代的中国’有所贡献,故敢揭橥‘灌输时代知识,发扬民族精神’之两义,以为宗旨。”

《新中华》杂志发刊词

《新中华》为16开本半月刊,每期70页,约8万字。刊物由周宪文、钱歌川、倪文宙等任编辑。杂志设置的栏目有时代镜、参考资料、谈薮、半月要闻、艺术漫谈、国际时事、国内时事等。在内容上,杂志侧重对国家建设与民族生存等重大问题的讨论以及对国际、国内政治时局的深层报道和评论。此外,还包括经济、文化、体育、外交、文艺等方面的论述。为刊物撰稿的作者有舒新城、宗白华、钱歌川、蔡廷锴、王宠惠、陈铭枢等人。杂志编辑出版的专号有“纪念淞沪抗日战争专号”“农村经济建设专号”“罗斯福纪念号”“教育专号”“学术专号”等。

时事漫画:《不可征服的中国》

1937年8月,抗战爆发后,《新中华》休刊。1943年1月,杂志在重庆复刊后改为月刊,由金兆梓、钱歌川、章丹枫、姚绍华等任编辑。为适应时局,《新中华》肩负起宣传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义,将杂志的主旨更改为“发扬民族精神,灌输现代知识,提倡学术风气,注重战后建设”。1946年,杂志迁回上海后,恢复为半月刊,直至1951年因销路不畅而停刊。

《新中华》杂志为让国人更加清醒地认识世界局势,大量向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学者约稿,各尽其所学解读国际新闻。同时,刊物也特别关注中国自身问题,强调中国问题首先应重视中国国情。面对不断扩大的日本侵华战争,《新中华》发挥了文化阵地作用,热情宣传了中国军民英勇的抗日事迹,揭露了日军侵华阴谋,搜集了抗日部队英勇斗争的相关史实,激发起国人斗志。同时,刊物还积极募集捐款支援前线。总的来说,《新中华》在当时的民国杂志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难日深的时代背景下,承担了引导舆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