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辛圆



8月12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支持范围、贴息标准、贷款经办机构等方面提出具体政策安排。

支持范围方面,《方案》提到,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不含信用卡业务)中实际用于消费,且贷款经办机构可通过贷款发放账户等识别借款人相关消费交易信息的部分,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政策。

《方案》称,贴息范围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以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政策到期后,可视实施效果研究延长政策期限、扩大支持范围。

贴息标准方面,《方案》明确提出,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按符合条件的实际用于消费的个人消费贷款本金计算),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分别承担贴息资金的90%、10%。贷款合同利率需要符合相应利率自律约定。政策执行期内,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的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其中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单笔5万元以下的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

《方案》强调,强化监督约束,确保贴息资金专款专用。经审核发现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财政部门将追回相关贴息资金,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对于贷款经办机构违法违规行为,由相关部门依法依规追究相应责任。对于借款人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情况,由贷款经办机构纳入个人征信记录。

在外部不确定性明显加大的背景下,扩大内需,尤其是提振国内消费需求在稳增长中扮演关键角色。

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财政贴息有利于发挥财政的杠杆效应,单纯的财政补贴乘数效应有限,但是通过贴息的方式,可以撬动更大资金规模,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财政资金对特定贷款利息进行直接补贴,可以降低居民购置大宗商品、提升生活品质的信贷门槛,直接释放消费潜力。

伍超明同时提到,从宏观层面看,贴息政策兼顾财政“精准滴灌”和货币政策非对称降息功效,其中财政贴息以杠杆方式放大了信贷乘数效应,货币政策在总量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结构性宽松,导致财政资金效益显著放大,缓解了当前实体信贷需求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