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引进了一批新师资,其中三位“95后”青年学者近日引发广泛关注。

她们是:郭敬,女,1996年生,河南郑州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宗教学;江佳凤,女,1996年生,福建漳州人,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中国哲学;洪峥怡,女,1995年生,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逻辑学。

事实上,7月10日起,浙大哲学学院就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新进教师信息,第一位就是洪峥怡。近日首先受到媒体关注的江佳凤,推送信息则发布于7月18日,在三位青年学者中最晚。

“95后”、名校、博导,是三位学者受到关注的三个关键标签。从公开履历来看,她们也确实足够优秀。

郭敬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梵语巴利语专业。这是一个非常小众的专业,由一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开创。江佳凤是公派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在《哲学研究》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篇。洪峥怡系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近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国际国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7篇。

浙大哲学学院将郭敬等青年学者纳入麾下,并许以“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岗位,这给我们带来如下启示。

其一,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文科无用论”,中国大学特别是头部高校,要有积极的姿态和有效的行动。

2025年以来,澎湃新闻专门推出“大学2025”专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之变。今年4月,浙大哲学学院院长王俊教授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文科无用论”实质是短期功利主义对长远价值的否定。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飞跃虽暂时挤压文科空间,但社会最终仍需回归人文精神以解决根本性问题。文科的价值不在于直接创造GDP,而在于守护人类文明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如果说王俊教授的这段话仍显抽象,此次几位青年学者入职,则可视为浙大哲学学院切实而有力的行动。

其二,“不拘一格降人才”始终是我们应坚持的选人用人原则,大学亦是如此。

一般而言,论资排辈、按部就班是人力资源配置的安全选择。近年来,虽然国内已不乏年轻学者晋身博导的案例,但一个学院三位“95后”同时拔擢为博导,这需要相当的魄力和勇气。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顶端,博导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为规范博导的选聘考核,2020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严格岗位政治要求、明确导师岗位权责、健全岗位选聘制度等10条意见。

其中,在健全岗位选聘制度方面,意见指出,选聘副高级及以下职称教师为博士生导师的,应从严控制。博士生导师在独立指导博士生之前,一般应有指导硕士生或协助指导博士生的经历。在这些方面,浙大哲学学院及三位青年学者未来可能仍然面临考验。

其三,只要有年轻人的热爱,许多高冷、小众的事情就有希望。

2020年,湖南女生钟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绩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曾引发舆论“值不值得”的讨论,如今她已入职敦煌研究院,“很喜欢这份工作”。

和钟芳蓉类似,郭敬的研究领域中国佛教哲学、梵汉佛典比较、南亚佛教研究,江佳凤的研究领域朱子学、宋明理学,都较为高冷;洪峥怡的研究领域为语言逻辑、认知逻辑,相对具备一定应用性。高冷、小众不代表不重要;相反,越是冷门的事情,越需要年轻人投身其中。

祝愿“郭敬们”一直拥有自己安静的书桌,朝着心中所爱勇敢向前。

(作者程真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主编

设计: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