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002653.SZ)13.65亿元定增计划突遭监管深度问询。8月13日,公司公告回复深交所关于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审核问询函,针对业绩波动、高额分红后再融资、研发资本化异常、实控人变更等11项核心风险作出说明。监管矛头直指这家转型中的药企在战略激进性与财务合规性间的深层矛盾,其定增能否过关仍存变数。
经营与财务风险:业绩波动、高分红与研发资本化疑点交织
报告期内(2022-2024年),海思科营收虽持续增长(30.15亿→37.21亿),但扣非归母净利润剧烈波动:2022年仅1.12亿元,2023年冲高至2.42亿元后,2024年又骤降至1.32亿元,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0.50亿元。监管要求公司解释这一趋势与营收背离的原因。
关键矛盾在于政府补助的异常激增:2023年、2024年分别达1.96亿元和0.25亿元,占当期净利润比例高达49.5%和6.3%。公司虽解释补助主要来自创新药研发专项,但未充分论证其对盈利可持续性的影响。更深层风险来自集采政策对价格的压制:核心产品如丙泊酚注射液集采后降价70%-80%,肠外营养系产品收入因此连续三年下滑(2022年6.34亿→2025年一季度0.94亿),麻醉产品虽增长但难抵整体毛利压力。
一方面,公司“掏空式分红”与再融资悖论引发关注。
监管对资金安排的质疑尤为尖锐:2023年、2024年公司现金分红达2.23亿元和4.64亿元,占归母净利润比例高达75.50%和117.31%,后者甚至超额分配。而此次定增募资中3.5亿元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引发深交所追问:高额分红后立即募资是否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公司辩称分红系回报股东、募资为研发投入,但未解释两者在短期资金规划中的矛盾逻辑。
另一方面,公司研发资本化率畸高,会计处理合规性存疑
报告期内研发投入资本化比例(53.39%、40.98%、37.65%、26.14%)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且存在研发项目终止却未披露资本化处理细节的情况。监管要求公司说明资本化条件判断标准、与同行的差异原因,以及终止项目已投入资金的减值计提合理性。若资本化政策过于激进,可能虚增资产、隐藏亏损风险。
公司治理与募资风险:实控人变更、产能闲置与财务性投资黑洞
2025年3月,原实控人王俊民、范秀莲、郑伟解除长达16年的一致行动协议,王俊民单独持股40.11%成为新实控人。监管要求核查该变动是否影响公司治理稳定性,尤其关注三人此前合计持股73.27%背景下的关联交易风险。历史污点加剧了担忧:2020年公司曾因与控股股东人员、财务混同及关联交易披露违规遭西藏证监局警示,内控缺陷是否根治存疑。
其一,产能闲置与资产减值计提问题。
固定资产使用效率暴露经营短板:主要产品剂型中,大容量注射剂产能利用率低于55%,小容量注射剂和片剂更不足30%。但公司未对闲置设备充分计提减值,监管要求结合行业惯例评估减值充分性。同时,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约2%-3%)低于同行,外包袋采购额2023年骤降57.7%却未说明与收入变动的匹配性。
其二,应收账款周转滞缓是否埋雷。
报告期内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低于行业均值,2025年一季度仅4.12(行业平均9.93),账面余额增至8.96亿元。深交所要求分析回款能力弱化的根源,并核查坏账计提是否充分。此外,1年以上预付账款涉及环泊酚注射液海外临床试验费用,但未披露与收款方浙江瑞博制药是否存在利益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