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减负”成为近年来全国中小学的一个关键词,体育则逐渐成为孩子们“多出来的时间”里最好的替代选择之一。
这方面,上海走在前列。今年,上海就先后出台了《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工作管理办法》以及《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加强课外校外体育锻炼,并且要求学校要全面落实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
不过,当孩子们体育锻炼的时间多了,问题也随之而来,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们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又要如何让他们健康地运动而不给成长中的身体带来过大的负担?
“家长们应该先培养孩子们的运动热情,然后等到孩子大一点的阶段再考虑是否要走体育这条路。”就在运动品牌FILA KIDS为全面升级的蝶翼减负包举办的发布会上,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和拥有千万粉丝的互联网育儿内容创作者ABCD妈聊了聊关于如何引导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在她看来,青少年的体育锻炼需要平衡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如果孩子的体育锻炼中只有成功,那么很容易怠惰。”

ABCD妈(左)带着最小儿子D参与FILA KID新品发布会。
引导孩子爱上体育,家长的陪伴和体验很重要
作为全网拥有千万粉丝的博主,ABCD妈选择让她的四个孩子从小就接触体育运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她自己在年轻时也有丰富的运动经历,而且在学生时代就是一位二级运动员。
不过,在ABCD妈看来,想要让孩子接触到体育很容易,但是想要真正培养孩子对于体育的兴趣和热爱,这就需要父母拿出更多的个人时间来陪伴,带领着孩子一起体验运动的乐趣。
ABCD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养成家庭运动的氛围很重要,父母通过自己运动带动孩子运动,把自己的运动习惯转化为整个家庭的运动习惯。
“规律的体育运动可能对于有些家长来说很困难,辛苦上班了一整天,回到家只想放松,如果还要带孩子出去户外运动,简直就是天方夜谭。”ABCD妈很理解许多家长的内心想法,“这个难题其实也有解决的方法,如果家长做不到每天,那么可以做到周期性、有规律地进行高效体育活动,每周一次或两次都可以,时间缩短一点也没关系,重要的是规律性。”

ABCD妈愿意带孩子们去体验不同的运动项目。
ABCD妈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当他需要平衡工作和生活压力并且还要陪着四个孩子运动时,她就倾向选择“消耗较小、家长角色更弱”的运动,“我喜欢带孩子去钓鱼,不用花太多力气就能达到陪伴孩子规律运动的目的。”
不过,通过陪伴引导孩子们参与运动,只是第一步。想要让孩子们主动投身运动并且长期参与,其中就需要找到热爱。ABCD妈提出了她培养四个孩子对体育产生热情的底层逻辑——让他们体验到广阔的天地,有选择热爱的土壤,也要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学会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让他去体验各种他想体验和尝试的项目,无论是什么,只要是我能力范围之内的,他想尝试的,我都让他体验。”ABCD妈建议,孩子从4岁到10岁是一个自由选择体育项目的阶段,“很多人觉得六七岁就走专业路线容易出成绩,但也有很大可能性更容易消磨孩子的热情。”
要学会平衡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
按照ABCD妈对自己四个孩子的培养经验,4到10岁是培养孩子们对体育兴趣的重要阶段;从10岁开始,孩子们就应该逐渐选定自己主攻的项目,“10到14岁可能是大部分还在自己主攻项目上出成绩的时候,到了14岁再考虑要不要走职业的道路,也不算迟。”
事实上,即便不走专业道路,体育也可以成为孩子们的“终身伙伴”,这也是为什么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在强调加强校内和课外的体育锻炼。对此,ABCD也强调,孩子对于某种兴趣的长期坚持和努力并非完全自发,更需要家长的“外力引导”。而这种引导就是帮助孩子们平衡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

D在击剑方面展现出了天赋,并且得到过全国比赛的前三名。
“不管是体育还是学习,甚至是短视频,让孩子长期去坚持的一大因素就是那些小成功和小喜悦。”就如ABCD妈所说,孩子们在体育项目上收获的成功喜悦,其实有一部分也是需要家长去规划和锚定的,根据不同阶段的能力为孩子匹配适应性的比赛,由小到大由浅至深地在不同层级的比赛类型中让孩子感受到成功,“这就是培养孩子内驱力的前期诀窍,让孩子拥有自己能够成功的自我认知,而非一开始就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但体育终究没有常胜将军,竞技中的失败正是最好的挫折教育。而恰当的挫折,反而可以激发孩子长期的运动激情。
ABCD妈就以她的第三个孩子C的成长故事为例,“C的游泳能力以前在上海范围内的同龄选手中算是数一数二的,不过最近参加U系列宁波站的比赛,全国排名六七名,他就觉得打击有点大。所以他就会意识到如果要做到最顶尖,还要加倍付出更多努力。”
这就是ABCD妈在体育上的教育策略,那就是先让自己的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然后在判断孩子可以接受失败的挫折时,带他“跳出舒适圈”,从而激发孩子更强的好胜心。
那么问题又来了,家长应该如何平衡“蜜糖教育”和“挫折教育”?家长又该如何判断孩子的内心已经足够成熟能够去承受打击呢?ABCD妈同样以C为例,坦言家长需要观察每个孩子不同阶段的状态和反应来调整培养路径。
“从7岁到13岁,C因为成绩很好导致有些骄傲自满,13岁到14岁之间就尝试了别的运动,没有好好训练,直到重返赛场一个月成绩没提升,大受打击。”ABCD妈分享道,“我可以感受到他的心态变化,你可以从他的训练状态里面感受出来。”

大儿子A主动从篮球转向游泳,并且一路从队中的末尾游到了成绩最好的队员之一。
体育是最好的自律教育和家庭纽带
体育到底能够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带来多大的积极影响?将四个孩子都培养到在各自的体育领域拥有全国范围比赛成绩的ABCD妈在这方面有足够的发言权。
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大儿子A最开始从篮球转向游泳时,教练不接受他进入游泳队,他靠自己说服教练,又从最差的队员一路追赶成为“泳队最强”,“这就是体育对于孩子的意义,正是因为竞技体育中的种种胜败沉浮,让他们成为有热爱、有自驱力、不畏惧失败的人。”
不仅如此,培养出孩子的自律并且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也是体育带给孩子们的一份礼物。
事实上,人体的生物钟越准时、越有规律性,机能发挥得就越好。孩子也一样,需要有规律地学习、有规律地运动。孩子也一样,需要有规律地学习、有规律地运动。按照ABCD妈的经验,一旦24小时内有一件固定必须要做的事情,规律也就能更好养成,“平时上学就已经很规律了,再把课后时间也进行规律安排,比如固定几点到几点训练,整个时间体系规律运行,身体也适应这种规律。这样会让孩子更自律,学习也无需担心。”
这次的发布会,FILA KIDS打造了一个孩子们的游戏主场。整间魔法学院被划分为平衡守护学院、呼吸学院、飞行学院三大主题学院,串联起试炼体验,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感知科技的力量。而在整场游戏中,孩子们又能体验蝶翼减负包减压减重、透气轻便、保护脊柱等功能,从而了解身体健康与减负之间的关系。

最小的儿子D在FILA KID活动现场体验蝶翼减负包。
“我愿意带孩子们参与这样的活动,让他们拥有更多不一样的体验。”在自媒体平台上,ABCD妈和四个孩子的亲子关系就让不少家长感到羡慕,而这种紧密的家庭联系其实也和体育教育密不可分。
ABCD妈分享了一个故事,那就是二女儿B在12岁的时候由于互联网上的言论引发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家人协商后决定不用医疗手段,而是以运动帮助她。于是,四个孩子一起参加铁人三项,通过这项运动陪伴姐姐,用“共同挑战不可能”的方式帮她重拾信心。
而在一起运动的过程中,B也感受到家庭支持,逐渐走出心理阴影。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ABCD妈妈才一直鼓励更多家长带着孩子们运动,“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让家庭氛围更加和谐,也不断加强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