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周小全与KKR全球合伙人路明的那次会面,如今结出了果实。路明当时明确表示:“KKR集团坚定看好中国经济”,并介绍了其在上海的发展计划。

  不到两年后,KKR旗下境内私募实体——开德时璞(上海)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正式完成在中基协的备案,首支在岸人民币基金花落新片区。

  这支基金规模约4亿元人民币,背后LP阵容多元:国内头部机构平安资本旗下母基金(出资占比79.8%)、新加坡曹氏家族企业“曹宝记(TPC)”、国际资管巨头施罗德旗下基金共同注资。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迎来又一里程碑时刻。当A股总市值在2025年8月18日历史性突破100万亿元之际,全球资本以真金白银表达了对中国资产价值的重估。

  破冰时刻:KKR首支人民币基金的深层意义

  开德时璞(上海)私募投资基金的落地,远非普通基金备案那般简单。这只基金承载着全球PE巨头深度本土化战略的野心,也折射出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进程的关键突破点。

  该基金于2024年12月注册于临港新片区,2025年6月完成备案。从基金结构看,KKR通过香港公司实际控制基金管理人开德尚璞(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而基金运营实体则扎根上海浦东。

  平安资本母基金近80%的出资占比,凸显了本土资本的关键作用。这一结构设计既满足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需求,又通过引入国内头部机构实现风险共担与资源协同。

  上海临港官方对此评价道:“凭借开放优势、制度优势及政策优势,临港正在成为外资机构深度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推进本土化战略的重要枢纽。”这一表述揭示了KKR选择临港的战略考量——临港新片区作为金融开放“试验田”的特殊地位。

  KKR中国团队阵容同样折射其本土化深度。基金法定代表人孙铮2007年加入KKR,参与过字节跳动、乖宝集团等明星项目;总经理许康则拥有南京大学和哈佛商学院背景,兼具麦肯锡、黑石工作经历。这支十余人的精干团队,将成为KKR人民币基金运作的中枢神经。

  值得注意的是,这支基金并非KKR在中国募资的起点。2022年4月,KKR旗下开德私募基金管理(海南)有限公司已在中基协完成QDLP试点机构备案,获得“在境内募资投向海外市场”的资格。从投到募,KKR的中国战略步步深入。

  东升西落:全球资本配置人民币资产的新趋势

  KKR的人民币基金落地,恰逢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关键时间窗口。2025年8月18日,A股三大指数高开高走,上证指数报3740.50点创十年新高,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这一历史性时刻背后,是外资加速进场扫货的汹涌浪潮。

  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态度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全球资金对投资中国的兴趣正处于过去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一位知名VC投资人如此描述市场温度的变化。曾经犹豫的外资LP现在主动要求获取中国科技公司的详细信息,唯恐错过中国科技崛起的机会。

  这种转变在创新药领域尤为明显。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胡旭波透露:“一些国际投资人很后悔没来港股参投中国的创新药公司,错失了这一波机会”。随着中国创新药企临床数据惊艳亮相,海外药企龙头纷纷伸出合作橄榄枝。

  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为外资入场铺平了道路。2025年2月《稳外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取消外商投资性公司使用境内贷款限制,鼓励跨国公司投资设立投资性公司,便利外国投资者实施并购投资。这些措施直指外资开展股权投资的痛点。

  在KKR身后,更多外资机构正加速布局中国:淡明资本(淡马锡旗下独立全资子公司)在上海静安嘉里中心设立全球唯二办公室之一;汉斯(上海)私募基金完成管理人登记,其背后是全球房地产巨头Hines;凯德投资设立总股本承诺额50亿元的在岸母基金。

  人民币基金与美元基金的天平正在重新调整。2025年第一季度,988只人民币基金募资3426亿元,数量及规模占比高达99.6%和98.7%;同期仅有4只投向中国大陆的外币基金完成募集,募资规模仅44.68亿元。

  但变化正在发生。据报道,光速光合、砺思资本、黑蚁资本等6家VC机构正同步启动新一轮美元基金融资,总目标规模约20-22亿美元,主要面向北美、中东及东南亚主权基金等海外LP。

  战略棋局:全球PE巨头的中国布局新逻辑

  对管理6860亿美元资产的KKR而言,这支4亿元的人民币基金规模虽小,却承载着深远的战略意义。这步棋的背后,是外资PE在中国市场投资逻辑的深刻演变。

  KKR在中国的投资策略更趋精准化。孙铮在年初媒体采访中透露:“我们倾向于选择行业相对成熟,竞争格局较为稳定,市场份额较为集中的行业”。在这些行业中,KKR更青睐拥有较高定价权和盈利水平,且存在管理和运营效率提升空间的企业。

  尽管近年来KKR在中国的投资数量和金额有所减少,但其核心观点鲜明:“今天市场所存在的并购机会远多于5年、10年之前,正是布局的好时机”。这一判断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KKR最新出手收购国民汽水品牌大窑,并参与竞购星巴克中国业务的激烈角逐。

  KKR全球投资重心向实物资产的转移也影响其中国战略。2024年末KKR发布的一份洞察报告强调:“私募基建堪称一种适配所有经济态势的资产”。报告指出基础设施资产具有有效抵御通胀、波动性较低、分散投资风险等特性,在“数字化”、“绿色能源”和“去全球化”三大趋势下,可能迎来20-30年黄金发展期。

  KKR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与其全球化战略一脉相承。这家1976年由克拉维斯、罗伯茨和科尔伯格在纽约一家餐馆创立的公司,早已从杠杆收购的专家转型为平台型多元化另类投资机构。其业务涵盖私募股权、信贷、基础设施、房地产等六大板块,实物资产管理规模占比超30%。

  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促使KKR采取更为灵活的本土化策略。与早期单纯投资中国项目不同,KKR现在通过人民币基金深度融入本土资本生态,与平安资本等国内巨头形成利益共同体,这种全新策略可能成为外资PE在华发展的主流模式。

  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和撰写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