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第一财经 何涛
最近数起社会热点事件中,警察连续意外地成为舆论关注的主角。当事人及部分网民对警察的相关行为提出诸多质疑。
前几天,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盘姓男子 " 曝光乡政府上班时间大量人员缺岗后被警察上门 " 事件上了热搜。8 月 22 日," 宁远发布 " 通报调查结果,称警察上门是为核查一条公安内部信息外传情况,盘某某在电话中同意删除相关朋友圈信息," 走访过程中全程佩戴使用执法记录仪,没有语言恐吓,未发生过激言语,双方交流平和 "。
而就在上个月底," 博主举报武大杨某论文造假 " 和 " 防城港女司机亮证逼迫让路 " 两起事件中,也发生警察夜晚上门要求当事人删除相关社交媒体视频的情节,过程如出一辙。其中,防城港事件已出官方处理结果,认定民警处置过程中 " 沟通表达不够规范严谨 ",引起当事人误解,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上述事件虽然并无关联,引起舆论关注的焦点却高度相似。当事人及网民对警方做法提出疑问,包括出警是否合理,执法过程是否规范,以及有没有 " 公器私用 " 之嫌。从目前官方通报和媒体报道的信息来看,这些质疑部分有一定依据,部分尚待官方调查给出结论。
客观来讲,上述事件中警察出动并未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但舆论反应为何如此强烈?在笔者看来,这背后是公众对权力任性、权力滥用的天然警惕,以及对法治、秩序的深切向往。这种大众心理很容易理解,毕竟,谁都害怕在自己并不需要的时候被 " 警察上门 ",何况是深更半夜。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类似 " 警察上门 " 事件频频发生,反映出部分地方官员在治理思维上存在三方面误区:
其一,治理逻辑误区。管理社会重 " 堵 " 轻 " 疏 ",把压制当治理,遇事首先想到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是权力傲慢、缺乏治理智慧和能力的典型体现。古人尚且懂得 "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作为当今时代的社会管理者,又怎能一味靠警察这种暴力机器跟百姓对话?
其二,角色定位误区。" 人民公安为人民 " 作为公安队伍始终践行的履职宗旨,赫然书写在每个公安局、派出所的大门口。然而,总有个别遗忘初心的官员,把自己当 " 大王 ",警察当 " 家丁 ",人民为 " 治理对象 ";把服务于老百姓的 " 有事找警察 ",变成服务于长官意志的 " 有事上警察 "。须知 " 民惟邦本 ",本固方能邦宁,岂可让人民警察沦为个别人错误执政思路的执行工具?
其三,政绩观念误区。部分官员片面理解治理目标,把表面的 " 稳定 " 当作至高追求,不求发展活力,但求 " 不出事 " ——尤其是不出负面新闻。在这种政绩观指导下,一有点什么事就派警察上门,完全忘了还有教育、卫生、市监等各路职能部门,当然也忘了还有 " 服务型政府 "" 法治政府 " 这回事。通过警察强力干预,表面看是高效解决问题,实则暴露了管理方式的简单粗暴和治理目标的南辕北辙。
要杜绝动辄 " 警察上门 " 的错误治理模式,必须跳出以上三方面的治理思维误区,建立正确的治理理念。现代治理需要在法治背景下取得治理权力和治理权利的平衡,这就要求,当权者要具备法治意识,自觉恪守权力边界;同时,百姓也要养成公民意识,积极参与公共治理。做到这样,社会才能在秩序的轨道上平稳运行。
(作者为第一财经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