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乱蓬蓬黑发、头戴蝴蝶结,总是用幽默诙谐的语调,提出充满哲思的疑问,这个名叫玛法达的小女孩,自1964年诞生于阿根廷漫画大师季诺笔下,不到十年时间便风靡西语世界,跃上潮流T恤、化作城市雕塑、登上大银幕……成为影响全球的文化符号。
而玛法达与中文世界产生联结,离不开著名作家三毛。据三毛自述,在撒哈拉生活期间,丈夫荷西购入的西语漫画令她一见倾心。1976-1977年间,玛法达的首批中文漫画出版,封面显著标注着“三毛译介”,成为当时作品销售火爆的重要因素。

《欢迎进入玛法达的世界》特展海报
去年,玛法达迎来60岁生日,国内推出了新版《玛法达》中文漫画。8月22日,在阿根廷驻上海总领事馆支持下,上海塞万提斯学院联合新版漫画出版方新行思NeoCogito,推出《欢迎进入玛法达的世界》特展,全面呈现季诺笔下玛法达的世界,带领观众回顾这位拉美乃至世界漫画史上最重要的形象之一的六十年历程。
玛法达的创作者,华金萨尔瓦多拉瓦多(1932-2020,笔名“季诺”)是安达卢西亚移民的后代,出生于阿根廷的门多萨。季诺在三岁时就想成为一个画家,他的第一个连环画作品出版于1954年,直到十年之后,他最著名的成就“玛法达”才问世。

季诺与玛法达
1964年9月29日,一个具有智慧、带有讽刺意味的小女孩的形象出现在了周报《头条周刊》上。1964至1973这十年,季诺每一天都在构思着玛法达,这个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不停触动着他,比如越南战争、古巴革命、1968年的巴黎骚乱、冷战以及世界格局的改变。

玛法达是一个爱思考的6岁小女孩
玛法达和她的朋友们,苏珊娜、马诺林、菲利普、自由,还有他的弟弟吉也,组成了一个成年人的微型世界。每一个角色都代表了具有价值观和理想的社会原型。季诺借玛法达及几位小朋友之口,针砭时弊,说出了许多大人们不敢说的问题。玛法达从一个儿童的视角,毫无保留地展示了阿根廷和拉丁美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样子。她忧心于世界和平、女性和贫困人口的权利。她的想法、问题和思考广为传播,并启迪了南美大陆的年轻一代的中产阶级们,直到如今仍在积极地影响着人们。

玛法达和她的朋友们
在撒哈拉生活时,作家三毛和丈夫荷西在沙漠一家文具店中,“遇到”了玛法达。1980年2月,三毛将玛法达送到中文世界,为此她写道:“我上个月教玛法达讲中文,她讲了快一百多页,她的小伙伴们也讲了中文。前几天,我将《玛法达的世界》贴上邮票,送她去跟我的同胞们见面,想来有一天她笑眯眯地出现在街头时,有人会喜欢。”
三毛的这些早先译本不仅转换了用词,还常以脚注解释文化背景,比如将“蛋黄酱”改为“酱油”,“佩雷斯”改为“林”,“三王来朝”被替换成“圣诞老人”……“三毛通过语言学转译与文本重构,让自己也成为漫画叙事的一部分。”研究者露西指出。
自三毛的译本开始,《玛法达》在国内一直被归类为童书,但原作者季诺认为这是给成年人看的漫画,它更能引起成人的共鸣。

《玛法达六十周年纪念版》与《玛法达大宇宙》书影
此后,中文版《玛法达》在国内经历了多个版本。 2024年,新行思NeoCogito出版社推出了玛法达六十周年纪念版五卷本,首次以主题编排,并由译者李惟祎担纲翻译,用更当下的语言与新一代读者对话。同时,《玛法达大宇宙》也以中文版面世,由黄金狗翻译,为读者描绘出玛法达的完整“宇宙地图”:从创作故事、人物原型、社会背景到全球影响,无一不彰显她的经典地位。
中文新版漫画的策划编辑姜霁凇介绍,自己是玛法达的忠实粉丝:“对我来说,玛法达已经成为一种行动尺度和纲领,指导着每一天的日常生活——诚实面对自己,关心世界大事、热爱朋友和家人。”

《欢迎进入玛法达的世界》展览现场
此次《欢迎进入玛法达的世界》展览来到塞万提斯学院,复刻了漫画中的多个经典场景。观众可与等身大小的玛法达及朋友们雕像合影,置身标志性的餐厅与卧室场景,更能体验陪她“共饮完全喝不下的汤羹”“为她诵读睡前故事”等沉浸互动。

玛法达家的餐厅

玛法达家的卧室
据介绍,即日起至10月31日,《欢迎进入玛法达的世界》展览将免费开放,开放时间为每日11:00至18:30。9月的每周六上午11:00,塞万提斯学院Carmen Nogus Lapea老师将带来现场导览。展期内,塞万提斯学院还将举办一系列配套文化活动,邀请更多人走近玛法达带来的欢乐与思考。
【平行活动】
8月30日(周六)13:30-15:30
儿童沙龙《童趣漫世界》
9月6日(周五)16:30
纪录片《笔尖人生:季诺的漫画宇宙》(Quinografa)放映
9月10日至10月13日
少儿与青少年漫画比赛(8至16岁)——《追随季诺的笔迹:重绘玛法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