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发现,只要一到暑假,短视频平台上立刻就能刷到大量的 " 暑假可怕 " 视频,话术还都是惊人的相似——
一年级的暑假最可怕,二年级的暑假最危险,三年级的暑假是分水岭,四年级的暑假决定未来,五年级的暑假很关键 ……

这些精心编织的话术,通过算法和流量被精准投喂到学生家长的手机上,轻而易举地就拧开了家长们焦虑的水龙头,而从中奔涌出的真金白银,则直接流向了教培行业的腰包。
当教培最核心的竞争力不是课程的好坏,而是贩卖焦虑时,孩子的暑假就变成了可以被随意安排的时间表,焦虑的家长更是成了被收割的 " 韭菜 "。
在 " 最可怕暑假 " 的魔咒里,他们正推着孩子,奔向一个个被标价的 " 未来 "。
这个暑假,网上流传的视频是这样的:
1 元抢购初中全科诊断!清北名师定制学习方案,限时免费领!
谁能想到这个看起来像是捡了大便宜的免费资源,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焦虑围猎。事实上,从家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支付那 1 块钱开始,就已经掉入了天价课程的陷阱之中。

前段时间有媒体曝光了一元报名费背后的 " 产业链 ",家长付款后立刻就会弹出 " 添加助教老师 " 的新界面,添加成功后助教老师会先送上一波福利,免费提供各学科的学习资料等等。
然而,这 1 块钱的价值根本就不来自于学习资料,而是家长真实的信息——手机号、微信以及孩子的年龄年级。之后的几天,助教老师就会开始将家长拉入报名群中,推介其所在培训机构打造的 " 清北学霸班 ",并持续通过语音电话、留言等方式劝说家长报名。
如果只有助教老师的狂轰乱炸,一般的家长可能还扛得住。但很快你就会发现,在所谓的家长群互动中," 学霸班 " 口碑好、名额紧的氛围会被迅速烘托起来。

有网友就发现,这类家长群内的 " 演员 " 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发怒、有人负责捧、有人负责带动气氛,营造热烈的学生家长互动,塑造 " 学霸班 " 口碑好、名额紧的氛围,还有的 " 家长 " 会把学费付款截图直接发入群中,进一步刺激家长焦虑。

相较于一对一推销易被屏蔽的劣势,这类营销能成功的核心在于社群环境。社群环境是一个被不断加热的 " 反应堆 " ——当家长每天目睹群内热火朝天的讨论、积极的报名,会倾向于认为补课已经变成多数人的选择。
这种 " 不能被落下 " 的焦虑,同时也是各大教培机构将每个时间节点都包装成 " 生死攸关 " 转折点的重要原因。它们往往会在广告中反复强调:" 初一暑假决定中考格局,初二暑假锁定高考层次,初三暑假直接关系能否上重点 "……

这些话术会精准击中家长对 " 成长不可逆 " 的恐惧,而为了解决这种恐惧,教培班的名师就成了 " 救命稻草 "。

是的,很多教培班都打着满足家长需要的旗号,为自己寻找各种各样的 " 名校光环 ",但事实上,名校有限、名师更少,很多所谓的名校老师可能只是在校生,甚至是包装出来的虚拟人设。
如此看来,教培的销售人员似乎是无所不用其极,但这些销售人员自己也觉得无奈。有相关从业者在家长吐槽的帖子下这样评论——
" 每个机构都有,揪着这点没有机构能报了 ";还有的说 " 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没办法 "。

一个简单的 " 没办法 ",就把贩卖焦虑、刺激消费的锅直接都甩到了外部大环境上。好像所有人都是不得已而为之,一切的结果就只能是消费终端的家长买单,却无人在意被掀起的焦虑究竟要由谁买单。
这场从补习班蔓延至升学的焦虑,正在催生另一个更为疯狂的教育现象——超前学习。
2024 年有国际教育媒体在社区里发起了一个 " 提前学 " 的小范围调查,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9 成家长不反对 " 提前学 "。
当然提前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学龄前阶段的超前学习就是 " 幼儿园小学化 "。学生家长也充满了无奈——一些小学不教拼音等基础知识,家长没办法只能给孩子报幼小衔接辅导班。

这个问题看似无解,背后却也是焦虑作祟。比如就有网友指出,不上幼小衔接班,所谓的学业落后只是一二年级的成绩略有下降,而这个年龄的成绩本来就不代表一切。但在焦虑的家长看来,每一个阶段都必须分秒必争,这才让衔接班的培训机构有了可乘之机。

到了初中阶段,让孩子提前学更是成为了常态,甚至有培训机构推出了 " 三年课程压缩班 ",让小升初的孩子抢先在暑假就学完初中三年的课程。高中的先机都被人在初中赢走了,上了高中怎么办呢?接着提前学呗。

因为有高考这座 " 大山 ",很多教培从业者就在这方面下功夫,打着 " 高中知识提前锁定 " 的幌子办特训营,再加上国内顶尖学府往往有着很强的名誉背书,所以很多从业者会打着 " 清北名师 " 等头衔忽悠家长。
要说在所有教培从业者打造的头衔里,确实还是 " 清北名师 " 最好用。今年 7 月有个教育博主 " 孙老师 " 被行政拘留,原因就是他宣传只要交费成为他的会员就可以进入某校特定班级,引发家长群体焦虑。

如果你以为这股疯狂的 " 提前学 " 风潮会在高中结束时消失的话,那你就错了,因为这股风早就吹向了大学,这两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很神奇的教培景观—— " 高大衔接 "。
在我们记忆中,高三过后的暑假是最放松的。然而对现在的孩子来说,这个暑假又变成了 " 提前学 " 的新战场。就有媒体报道,国内很多的培训机构都开设了 " 高(中)大(学)衔接班 ",里面坐满了高三毕业生,为的就是大一新生暑期蓄力—— " 赢在大学起跑线上 "。

这些班级开设主要是大学英语、英语四六级、高数、程序设计等课程。有媒体采访了开发相关课程的机构,光是政治、英语两门就要花费将近 3 万元。这个机构还推出了 " 保研计划 ",售价更是高达 30 多万。

这钱究竟是花给孩子,还是站在孩子背后焦虑的家长,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些衔接班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用 " 人造焦虑 " 继续牵动家长的行动。而很多家长早就在从幼儿园就开始的一轮轮的 " 衔接 "" 抢先学 " 中形成了思维惯性,完全忽视了大学教育的独特之处,将 " 衔接 " 变成了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仿佛只要不断 " 提前学 ",就能永远名列前茅。
然而,这场从幼儿园延续到大学的漫长的马拉松式抢跑,除了养活了培训机构,唯一的 " 收获 " 就是透支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孩子的童年不断被压缩,不断消失在每一个 " 提前学 " 的假期里,再也找不回来了。
即使除去升学应试内容,教培的门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科类培训、兴趣班和升学培训共同形成了坚固的培训三角。
只是相比升学体系的 " 赶进度 ",学科类培训和兴趣班满足的是家长的证书焦虑。奥数与英语考级课程因与升学隐性挂钩而持续火爆,兴趣类课程构建的则是另一套竞赛体系——比如前几年围棋被列入单招加分项目,满足条件甚至会获得免试保送资格。

此规定一出,家长们纷纷开始给孩子报围棋班,孩子有兴趣要学,没兴趣创造兴趣也要学。当然不止是围棋,钢琴、编程等也都是孩子求学简历上的 " 硬通货 "。
而在这一点上,明星和普通人父母没有任何区别,比如黄圣依就曾在节目中晒出过自己孩子的课表,其中围棋、钢琴、编程都是榜上有名。

有媒体报道,全国 6-15 岁编程学员超 2000 万,4 岁接触学习 Scratch 图形化编程、7 岁起步 Python 信奥赛早已成为常态,某机构甚至推出 " 幼儿 AI 专项课 ",再一次让孩子轻松赢在起跑线上。
围棋班从 3 岁启蒙期开始入手,直接将围棋包装为 " 智力开发黄金期 ",虽然实际出成绩需 8 年以上系统训练,且需要孩子真的有天赋和毅力,但一点儿也不耽误培训班对家长说出——不从小培养,怎么知道孩子不喜欢?

这种疯狂的 " 兴趣堆砌 " 当然是教育评价体系单一化催生的畸形产物,即使 2025 年北京小升初有政策明确规定 " 不得将各类竞赛证书作为入学依据 ",但一点不耽误机构暗示 " 内部推荐需参考综合素质评价 ",而这个所谓评价标准,就是各种认证。
家长一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接着学吧。
毕竟在网上的宣传中,让孩子少上一个兴趣班都不是省钱、懒惰这些 " 小问题 ",而是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家长们宁可把孩子的时间占满,也要给孩子抢一个 " 不下桌 " 的机会,这些兴趣班就是培训机构贩卖的、家长购买的治疗焦虑的 " 安慰剂 "。
孩子课业压力大,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教育系统的升学淘汰机制。以北京为例,中考卷得厉害,分数分布年年都是 " 蘑菇云 "。高分段面临着 " 一分一操场 " 的处境,这意味即使是聪明的 " 牛娃 " 稍有闪失,也有可能与顶尖高中擦肩而过。

此外,在教育结构性压力下,部分学校会用 " 减小分母 " 的方式提升升学率。而这里面就有产生隐性劝退的方式解决 " 问题 "。比如河北涿州市等中学被曝要求成绩后进学生签署 " 放弃中考承诺书 ",承诺书上赫然写着 " 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学生本人承担 "。

虽然我们总说分数不是一切,孩子也不一定都适合读书,要选择适合孩子的发展路径。但平心而论,没有家长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 " 学习差 ",更不愿孩子小小年纪就面对被分流的命运——因为被分流在很多人看来就是被主流教育体系 " 放弃 "。
在这样的重压下,加上教培机构的焦虑助推,即使面临着巨大风险,家长也不得不一掷千金。当投毒的人和卖药的人二合一时,教育焦虑这场社会病就很难真正康复。
这场以爱为名的学习竞赛,最终牺牲的是孩子。这些孩子被各种各样的课业占满,就算是参与各种兴趣班,也要在应试的条件下,满足 " 考核 " 标准。

被如此培养的孩子们,在长大后又被要求做自己、不被外界裹挟、独立思考,他们怎么可能不迷惑呢?
考试可以用一个标准丈量所有人,但人生不是几场考试就能决定的,就算一路 " 提前学 ",就算把时间都献祭给培训班,当孩子离开学校,走进社会,接应真正的工作和生活时,他们还能 " 提前学 " 吗?
真到那个时候,他们又怎么能有勇气和经验,去寻找自己千姿百态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