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上午,上海图书馆东馆七楼阅读推广区座无虚席,由译林出版社、未来学家俱乐部、上海图书馆阅读推广品牌“上图发布“和《竞争情报》杂志联合主办的“未来学中国式答案:如何用教育赢得明天?”主题活动在此成功举办。本次活动以澳大利亚未来学家珍妮弗・M. 吉德利所著《未来》中英双语版的推出为契机,汇聚来自未来学与教育学领域的多位专家,通过主题演讲、跨界对话及现场互动,为公众系统解析未来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路径,共同探讨中国教育应对未来变革的可能方向。
活动现场吸引了近200位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气氛热烈,互动踊跃。线上通过澎湃新闻、上海图书馆新媒体矩阵、译林出版社视频号及《竞争情报》杂志等平台同步直播,吸引了大量观众在线观看与互动。本次活动作为面向公众的一次未来学普及尝试,不仅有效传播了前瞻思维与教育理念,也切实拓宽了公众理解未来的视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活动现场
一、《未来》:填补国内未来学科普空白,搭建未来学对话桥梁
本次活动的核心缘起——《未来》一书,源自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牛津通识读本”系列。该系列涵盖社会、经济、科学、政治、文学、艺术等多元领域,自2008年由译林出版社引进至今,已累计推出150余个品种,成为国内读者接触前沿学科和通识知识的重要窗口。作为未来学领域的入门指南,《未来》精准契合了当下国内对未来认知与实践的需求,系统梳理了过去3000年人类的未来观与相关研究理论,以通俗的语言解析如何正确理解未来,为普通读者提供了走进未来学的钥匙。
中国未来研究会首席顾问、未来学家秦麟征教授在该书序言中强调,“未来可以通过行动和决策来塑造”。《未来》的出版为中文读者提供了理解、思考并主动塑造未来的重要文本与思想工具。译林出版社长期关注教育领域,本书不仅为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更引导广大学生家长及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未来素养的培养方式,将抽象的未来观念转化为可践行的成长路径。
本次活动的主办方之一——未来学家俱乐部成立于2018年,是中国首个致力于推动未来思维、共创多元未来的社会影响力组织。该俱乐部长期专注于未来研究与智库交流、未来思维培训及进校园课程开发,并积极面向公众开展未来素养普及工作,持续推动未来学在中国社会的认知与实践。

《未来》
二、从理论到实践,解码未来教育的多元可能性
本次活动邀请到三位跨领域专家,分别从未来学理论、教育改革实践与社会创新落地三个维度,为现场观众带来深度分享。
秦麟征:中国未来学奠基人,解析未来观的核心价值
作为中国第一代未来学家、中国未来研究会首席顾问,秦麟征教授自1975年起投身未来学研究,1979年参与创办中国未来研究会并担任秘书长、常务副理事长等职,是国内未来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2025年,他参与国内首个未来学通识课程在兰州大学的落地,推动未来学正式进入高校课程体系。
在主题分享中,秦麟征教授提出,未来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时间维度的延续这一核心观点。他指出,未来观是个体或群体对未来的看法、态度、信念与预期的总和,决定了人们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未来观能帮助教育跳出传统思维定式,重塑教育生态,以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未来观强调跨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与技术环境。在谈到如何树立正确的未来观时,秦麟征教授指出,应通过观察历史脉络、分析发展趋势来预见未来,借助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的预测模型,培养前瞻性思维,强化终身学习意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卜玉华:未来学校研究专家,勾勒未来教育新样态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卜玉华,长期深耕基础教育改革与未来学校研究,2021年承接国家重大项目“未来学校构建”,是国内未来教育实践的核心推动者之一。她同时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对教育与时代的协同发展有着深刻的洞察。
卜玉华教授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切入,提出了技术发展已远超教育迭代速度的核心判断:“当前教育若仍以传统知识传授为核心,12年后走出校园的学生,将面临‘毕业即淘汰’的风险”。她指出,未来教育需要实现三大转型:从“教什么”转向“学会学习”,从“标准答案”转向“提出好问题”,从“知识消费”转向“知识创造”。她还描绘了2035年一名12岁学生的学习场景——清晨与海洋生物学家实时对话分析数据,上午参与跨代际工作坊探讨节碳循环,下午在海洋馆解决真实生态问题,以此说明未来教育时间弹性化、空间无边界、知识网络化的特征。
胡镔:未来学实践推动者,以行动激活未来创造力
未来学家俱乐部联合发起人、未事咨询联合创始人胡镔,是未来学在教育与社会创新领域的实践者。他深耕未来学应用近10年,推动未来学工作坊、讲座及专题项目进入清华美院、中国美院、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并发起“自造未来”参与式策展项目,通过二手杂志拼贴、未来学卡牌等形式,让抽象的未来学变得可感知、可参与。
胡镔分享了未来学落地教育的实践经验:在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他带领高一学生以“循环经济”为主题,融合化学、社会调研与设计思维解决校园食物浪费问题;在他的同事与上海纽约大学的选修课合作中,他们发现“即便优秀学生也认为自己缺乏对未来的主导权”。为此,他推动“无围墙学校”试点计划,倡导“跨学科认知融合、知识转化为行动、激发个体主体性”的教育理念:“未来不是预测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未来学的本质是‘行动科学’,要让每个人都成为未来的定义者,而非追随者”。
三、从主题分享到圆桌对谈,打造多元互动的思想平台
本次活动严格遵循知识普及—深度对话—实践连接的逻辑,在圆桌对谈环节,未来学家俱乐部联合发起人林丹引导嘉宾围绕未来学与教育的结合点、中国式未来学的特色、未来素养如何培养三大议题展开深入对话。秦麟征教授提出教育未来化概念,强调每个学科都需融入未来视角;卜玉华教授强调,未来学是帮助个体和社会跳出当下局限、想象并创造多元未来的重要方法;胡镔则呼吁打破“二手未来”,让年轻人找回对未来的定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