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全国多地推行中小学生“一市一款”校服政策,“校服”变成了“市服”,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南昌市于今年6月发布推进落实中小学生校服“一市一款”工作实施方案:在自愿前提下,学生、家长既可以在江西省中小学生校服展示平台获取购买渠道,也可以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且强调“严禁强制或变相强制购买”。今年7月,沈阳市教育局发布公告征集沈阳市中小学生统一校服款式,有近100万人次参与“小学生校服统一款式投票”,其中一款校服获得超72万票,引发“刷票”质疑。

校服一直是一个集众多敏感点于一身的教育话题。

一方面,校服的质量和孩子的健康息息相关,之前个别地方曝出校服质量问题,每每拨弄到社会的敏感神经,校服质量安全是底线所在。另一方面,校服几乎伴随孩子的整个学习阶段,“校服难看”是不少孩子吐槽的焦点。少男少女的正常爱美之心,如何去满足?

一方面,校服意味着学生统一着装,与教育的形式公平直接相关,之前个别学校采购了高端校服,使“天价校服”成为民生之痛。另一方面,校服采购量大面广,“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如果采购不阳光,就可能成为教育腐败、藏污纳垢的所在。

小小校服关乎民生、关乎健康,公平性、廉洁性、美观性,一个也不能少。

从国家政策层面上说,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相关通知,在负面清单(2025版)中指出,严禁违反校服选购的有关规定,强制购买校服。在地方层面上,之前广东五部门发文明确: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购买中小学校服,甚至明确非城镇中小学校原则上不要求统一着装、购买校服。

在这场校服规范行动中,还有一个倾向:那就是强化“属地统一选用模式”。比如前述广东省文件中强调,以市或县区为整体,“实现一市(县)一款或一市(县)多款”。除了广东省之外,沈阳、南昌等地也都在推动“一市一款”的校服政策。

“一市一款”压缩了学校自行设计、采购校服的空间,提升了采购的廉洁性、阳光性,“一市一款”的规模效应还可以降低校服的成本。但是,事实上也把校服变成了“市服”,抹杀了普通学校的校服特色,降低了校服的辨识度,可能呈现“全市一种颜色、一个样式”的局面,也引发不少学生、家长的担忧。

不强制买校服是要求,“全市统一”校服也是一些地方的趋势,两个工作之间存在不小的张力。而且,在教育部门明确禁止强制购买校服的同时,很多学校又把统一穿校服当成校规校纪的重要内容在执行,不穿校服扣班分。怎么让校服自愿购买的政策落地?这是一个现实问题。

“解铃还需系铃人”,希望各地教育部门在执行校服新政时,多俯下身子听听学生、家长的真实想法,兼顾不同群体不同诉求,找到公共政策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