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吃一桌子菜吐了句槽,结果点燃了西贝老板贾国龙心中的一团火,也点燃了餐饮业 " 预制菜 " 标准的一场争议,更映照出,在今天这个理性消费时代,消费者花的每一分钱,都想花个明明白白,而且要值当。

作者 |  何驰
编辑 | 曹吉利
题图 | 西贝官方发布公众号

" 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使用了预制菜。"

9 月 10 日,罗永浩发了条微博吐了个槽。

(图 / 微博截图)

看到热搜,正带着家人在喀什游玩的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赶紧飞回北京,团队复盘的结论是," 做的饭中规中矩,点的 13 道菜里没有一道是预制菜 "。

贾国龙无法接受有人用 " 恶心 " 来形容西贝," 有点砸牌子了 ",宣布 " 一定会起诉 " 罗永浩损害商誉,并开放全国后厨给顾客参观,还顺势推出 " 罗永浩菜单 ",承诺 " 不好吃不要钱 "。

(图 / 视频截图)

老罗则毫不示弱地悬赏 10 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称自己并不反对预制菜,只想推动中国预制菜行业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网友们的站队也空前两极:支持者赞老罗 " 说出了消费者心声 ",反对者则批其 " 博流量碰瓷 "" 背后吐槽不地道 " ——当然,前者目测占据绝对多数。

一场关于预制菜定义、预制菜知情权的大讨论,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西贝不是第一个陷入质疑的 " 贵价品牌 ",应当也不是最后一个。消费回归日常的时代,所有品牌都需要重新证明自己的价值,因为捂紧钱包的消费者,也正在仔细地重估它们的价值。

部分餐饮行业参与者对待事件态度。(图 / 餐饮老板内参)

" 预制菜 " 背后存在巨大的认知鸿沟

据西贝的公开信透露,9 月 10 日下午,包括罗永浩在内一行五人到北京西贝中粮祥云小镇门店就餐,共点 13 道菜品、2 碗米饭:牛肉土豆条、一把羊肉串配现烤馕(6 串)、胡麻油炒鸡蛋、西贝面筋、五种番茄酸汤莜面鱼鱼、黄米凉糕(6 块)、草原嫩烤羊排、葱香烤鱼、葱油罗马生菜、胡麻油调黄瓜、嫩烤 DHA 大黄鱼、小炒草原牛、鸡汤白玉山药炖豆腐。

(图 / 每日经济新闻)

结账单显示为 833 元。西贝还把每一道菜的制作过程都拉了个清单,以证明不是 " 预制菜 "。

罗永浩与西贝的这场争论,绝非简单的维权事件,争议的核心焦点集中在 " 到底什么是预制菜 " 上,而餐饮业与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一直存在巨大鸿沟。

西贝说自己对标的是国家标准。

(图 / 中国政府网)

2024 年 3 月,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下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

" 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 ( 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 ) 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根据通知定义,西贝认定自己由中央厨房配送、门店最终加热烹饪的菜品不属于预制菜。同时,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比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也不属于预制菜。

(图 / 视觉中国)

而消费者遵循的是生活经验和感官判断。

对大众而言," 预制菜 " 就是一个生活词汇,而非业内术语。一盘菜如果吃起来温度不烫、口感软烂、缺乏 " 锅气 ",尤其是到不同门店吃到的味道高度一致,就会被下意识地归为 " 预制菜 "。消费者并不关心它在工厂里被加工到了哪一步,只会从 " 感官体验和情感价值 " 出发,凭借口感、温度和 " 锅气 " 判断,认为 " 凡是不是厨师从我眼前从头开始现做的,都算预制菜 "。

消费者想要一个知情权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论,是在预制菜行业迅猛发展背景之下,消费者与餐饮企业矛盾的一个缩影。

西贝公布罗永浩菜单具体制作过程 " 作业指导书 "。(图 / 西贝)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4850 亿元,同比增长 33.8%,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6173 亿元。预制菜已成为家庭餐桌的常见选择,其便捷性精准击中了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的痛点。

预制菜产业的兴盛源于供需双侧的共同驱动。特别是对于餐饮企业而言,一直面临房租、人力成本持续提升的压力,迫切需要降本提效。预制菜能帮助提升盈利能力,小吃快餐店、连锁餐厅、主打外卖的餐饮店等是预制菜应用的主要场景。

其实,就像这次讨论中很多消费者所说,自己本来并不抗拒预制菜,公众对预制菜的主要担忧集中在食材新鲜度、食品安全、口味还原度和消费信息不透明上。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78.1% 的消费者反映餐厅使用预制菜未做到提前告知。" 预制菜不是不能接受,而是我需要知道我吃的是预制菜。" 有网友道出心声。

贵不是问题,

说不清为什么贵才是问题

那么退一步说,如果西贝写清楚每道菜的来龙去脉,把制备流程、食材状态明明白白地告诉消费者,就能获得老乡鸡、蜜雪冰城一般的超绝路人缘吗?

恐怕也难。

这次风波有一重更深层的矛盾,餐饮的价格与价值是否匹配,就算是贵,也要贵得值。

罗永浩认为这顿饭的价格与体验并不匹配。贾国龙则回应:" 我也是个消费者,咱们凭良心说话,(西贝)真不贵。"

支持老罗的网友认为:" 人均一百多吃个加热包,感觉像冤大头。" 支持西贝的网友说:" 带小孩吃西贝儿童餐挺放心。"" 口味主观,不喜欢可以不去。"

西贝在公开信中说,37 年来,西贝始终坚守实心诚意的待客之道。这 37 年,也是贾国龙 " 凭直觉做事 "" 折腾不止 " 做餐饮的 37 年,2024 年,他曾在社交媒体公开反思:" 过去几年里,我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对手、远离了顾客、忽略了员工。"《新周刊》在 2024 年底专访贾国龙时,曾经向他提过这样一个问题:网友对西贝和你最多的评价是什么?你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些标签的?

贾国龙。(图 / 视觉中国)

贾国龙回答道:" 关于贾国龙就是‘嘚瑟’。关于西贝就是‘价贵、量少、难吃’。你看这几个词儿叠加在一起,西贝真是那样,还能在第一阵营?还能健康活着、拥有那么多顾客?西贝有没有问题?有。部分菜确实标价是标高了,我们调价。但骂的声音还停留在五年前。还有人说西贝量少,西贝热销的商品全是大盘鸡、大馒头、大花卷、大拌菜,‘大’字开头。西贝有点小贵是事实,量小我们不承认。"

但品牌有品牌的解释,消费者总有自己的感受。

于东来在社交平台发文支持西贝。(图 / 视频截图)

在这个挣钱越来越难的时代,消费市场萌生出一种微妙而普遍的情绪变化——公众对高溢价品牌越来越挑剔,对平价品牌却愈加宽容。特别是社交平台上活跃的年轻人,对所有高价产品,几乎都怀有一种天然的怀疑和轻蔑," 智商税 " 的标签贴一切。

回顾近年的品牌公关事件,从花西子 79 元眉笔引发的 " 哪李贵了 " 风波,到钟薛高 " 雪糕刺客 " 的集体讨伐,再到今天西贝的 " 预制菜 " 争议,我们清晰地看到,公众对于溢价越发敏感苛刻

早年的贾国龙和西贝。(图 / 视觉中国)

这是消费心理的深刻变化:在不确定性增加的时代,希望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而且要值当

从商业逻辑上看,西贝的中央厨房模式是现代连锁餐饮规模化的必然选择,预加工食材也符合国家规定。但从消费情感角度看,客单价偏高让西贝天然站在了不利的公关位置,当消费者支付了高客单价,他们期待的不仅是饱腹,还有现做菜品的锅气、餐饮体验的情绪价值和被尊重的消费感受。" 不值 " 是一种难言标准化的主观感受,当付出真金白银的他们感到不值的时候,一切道理都显得不再有道理了。

当下,炫耀性消费逐渐退潮,理性消费、价值消费成为主流。从大钱时代到小钱时代,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摆在许多品牌面前:贵不是问题,说不清为什么贵才是问题

从高价餐饮到豪车,从美妆用品到奢侈服饰,越是高高在上的品牌越需要重新证明自身的价值——很显然,把感动自己的品牌故事再讲一遍是不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