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着眼于为出海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碧珺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会议提出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正当其时。
她认为,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在不断加速、地缘政治挑战十分突出、全球范围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也在逐渐抬头,而中国作为重要的产供链大国,与全球产供链的合作已经密不可分。因此,中国企业要走出去,要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就需要增强自身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能力。
据数据显示,中国企业投资规模继续位居世界前列。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份额的11.9%,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连续13年列全球前三。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关工作时要求“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
如何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本次国常会提出,要统筹法律、金融、物流等领域服务资源,丰富服务产品,构建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出海综合服务港,推动在重点国家建立海外综合服务站,增强商协会服务功能,培育一批跨境服务能力强的专业服务机构。
“当前,我国拥有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的制造业,但在法律、金融、物流等服务领域存在优质供给方面的不足。本次国常会提出要统筹法律、金融、物流等领域服务资源,丰富服务产品,构建服务平台,不仅对于提高出海企业的服务能力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带动国内相关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她说。
王碧珺说,我国除了在专业服务领域存在一些短板外,当前的海外服务支持体系尚不能完全满足出海企业的需求。
“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海外服务机构比较强大,它们能够聚集起数百家企业共同发声,维护自身商业利益。还能整合、打通内部渠道资源,帮助新企业融入海外环境,获得更多商业机会。我国各地虽设有部分面向出海企业的服务机构,但整体而言,服务体系有些零散。在新形势下,中国企业亟需一个层级较高、综合性服务能力强的支持体系。”王碧珺说。
她认为,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释放了将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提升至更高层级的信号。未来,不仅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出海综合服务港,在一些重点国家还将建立海外综合服务站,这就从根本上实现了对出海企业的全流程服务,也是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具体实践。
澎湃新闻记者发现,今年以来,全国多个省市已在企业出海综合服务方面进行了政策发力。
在上海,今年8月,上海市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徐汇)服务点正式揭牌。依托该平台及服务点,徐汇聚焦“一站式”信息传递、国际化专业服务、全过程项目投资和“一体化”风险防范等四大功能,打造政策创新、生态服务、海外项目、合规保障等四个出海高地,绘制信息咨询、专业服务、项目投资、风险防范、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出海服务图谱。
同在8月,浙江省出台的《加快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若干举措》正式施行。文件有针对性地强化合规、法律、财税、金融、知识产权、人才、出入境和安保等八大要素支撑。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提供覆盖全流程的专业服务,进一步提升企业境外合规经营能力和综合抗风险水平。
今年9月,由福建省商务厅打造的“闽企出海”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其中“服务资源版块”汇集金融保险、法律仲裁、会计财税等10多个领域专业服务机构信息,整合展示驻外经商机构、中资商会等海外服务资源,畅通联系渠道,对接获取全方位服务支持。
“我认为,出海型企业将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日益完善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全面利用好这些服务资源,不断提升自己平稳安全出海的能力。与此同时,企业也应更加重视合规出海的重要性,积极提高自身经营合规水平,从而处理好股东、当地员工、当地供应商以及东道国等各方面的合作关系。”王碧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