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稷山的国家板枣公园有这样一片神奇的枣林——1.75万株树龄有千年之久的古枣树,坚定地抓紧脚下的泥土,地底深处的养分得以流经它虬曲的枝干,燃烧为枝头热烈的累累硕果。岁月、雷击搓磨着它们的身躯,让它们佝偻、皴裂、干枯,但它们以不朽的姿态站立了千年并仍将站立下去,在每个深秋,坚定地捧出鲜红的果实。

它们是中国最大的古树群之一,它们琥珀一般的灵魂中镌刻的是4000多年的中华农耕文明史——它们在尧舜禹时期就已经存在,唐代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至明清时期,稷山板枣成为重要的皇室贡品,“御枣千棵”,蔚为大观。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片千年枣林、以及以它们为核心的千余公顷的林地构成稷山国家板枣公园,这里承载着稷山人的乡愁与希望,并以全新的姿态焕发生机,以农文旅融合的新样态,款待每一位来客。

稷山国家板枣公园。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摄

困境与坚守:稷山留住了千年古枣林

行走在稷山国家板枣公园,满目皆是粗壮的古枣树,今年是丰年,一串串枣子光亮、硕大、甘甜,将树枝拖拽着垂到地面上。在这里实现“食枣自由”,枣树的主人都是慷慨的农户,他们不会介意贪食的游客偶尔摘枣子吃,甚至偶遇前来搭话的游客时还会慷慨分享。

稷山国家板枣公园内的古枣树。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摄

稷山被称为后稷故里、板枣之乡,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稷山国家板枣公园是山西省唯一的国家林木专类公园。园区占地总面积1056.69公顷,板枣栽培面积达到了974.58公顷,林木覆盖率达92.23%,拥有超过千年的古枣树17500多株,是板枣古稀树群的聚集地。

当地人传颂着枣树“叶不争春,花不争艳,根不争地,冠不争天”的侠骨柔情。枣树恪守着物候与时序,在五月才抽芽长叶,花虽馥郁但却只有米粒般大小;它的树根不像榕树一样横向盘桓,而是直直扎向地底深处,不抢夺别的植被的生存空间。

古枣树抽芽长叶。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摄

千年枣林,流传至今,得益于无数人的守护,稷山县枣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贺宁杰就是枣林的守护人之一。

在采访中,他忧心忡忡地谈起中国枣产业遭遇的“千年未有之变局”——西部边疆400万亩的红枣种植规模,其年产量可满足全国三年的消费,这直接冲击黄河流域传统枣业发展,加之近年雨带北移,红枣成熟期频繁遭遇雨天,这极容易产生裂果,影响枣子产量,一些传统枣树区纷纷砍树弃种,“卖不掉、收不成”成为行业常态。

而稷山国家板枣公园之所以能留存下“中国乃至世界唯一连片千年古枣树群”,源于三重关键坚守:首先是种植传统的延续,作为平原地带和上文所述的枣树“根不争地”的特性,稷山自古形成“粮枣共生”的格局,枣林中种粮食,农户不轻易因为种粮毁弃枣林;其次,稷山板枣以皮薄肉厚、含糖量高著称,稷山板枣干制品含糖量高达百分之七十五,此外,稷山板枣还富含12种独有的微量元素。这样即便三年中仅有一年丰收,较高的售价也能覆盖三年成本,优质优价让枣农舍不得砍树。

此外,稷山县将板枣定为 “县树”,通过立法明确保护责任,建立司法保护基地,从法律、行政双维度为古枣树保驾护航。今天被纳入稷山国家板枣公园的三个村子——姚村、陶梁、吉家庄的农户几乎家家有枣树,几代人守护着枣林,防虫、修剪、补水、收果,从未荒废,我们采访时,还看到村民兜起衣襟,将落在地上的枣子悉数捡起,这是农户朴素珍贵的悯物之心。

姚村、陶梁、吉家庄的农户几代人守护着枣林。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摄

贺宁杰感叹枣树的坚韧——枣树不容易死掉,即便遭遇干旱,树干已经枯干成空腔,仍旧会结果,“并且千年枣树的枣子虽然果小,但反而皮更薄、果子更甜,品质更好。”枣树一个较为严重的损伤来自雷击,“枣园里三年中大概偶尔有一两棵雷击木,雷击枣木会被道家奉为辟邪神树,会被高价买走。”贺宁杰谈道。

设施化、深加工:让枣不再靠天吃饭

枣树存活虽易,但好收成却是要“靠天吃饭”。枣树在九月开始成熟,最怕的就是遇到连阴雨,一旦遭遇漫长的大雨,枣子在树上就会开裂,口感和品质都将受到影响。这一情况几乎成为枣业难以解决的顽疾。

贺宁杰介绍,针对这一情况,稷山也想了许多对策,比如稷山率先推广“设施化栽培”,通过搭建防雨棚,为枣树撑起防护伞,有效减少裂果率;同时引导枣农走“集约化管理”之路,在发芽期精准修剪枣芽,保证果实养分集中。而这一环节还催生出特色产品——“板枣芽茶”,它能够软化血管、助眠安神,和其它茶类的提神亢奋有迥异的功效,让板枣芽茶形成差异化竞争,成为稷山又一特色。

“2025年10月,稷山招商引资建设的深加工基地将正式投产,这也标志着稷山板枣从鲜枣、干枣的初级形态,迈向全品类开发的新阶段。”贺宁杰谈道。

如果鲜枣期遇雨,深加工基地可以立即将枣子采收榨制鲜枣汁,避免裂果损失。而正常采摘的枣子也“等级森严”:特优、一级、二级枣进入市场,并推出 “赤玉丹”(稷山板枣王中王)、“茅台醉枣”(鲜枣泡茅台酒)等高端品类满足多样化需求;三级枣及落枣将全部用于深加工,制成浓缩汁,浓缩汁作为枣加工产品的源头,可进一步衍生出枣糕、枣饮料、枣馅料等,实现零浪费。

贺宁杰认为,深加工不仅解决了 “靠天吃饭” 的痛点,也让稷山板枣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

稷山板枣正迈向全品类开发的新阶段。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摄

在保护古枣林的基础上,稷山也将枣文化转化为产业新动能。

最新建成的板枣博物馆,梳理从汉代至今的种植史,让“中华黄河古枣树人工栽植发源地” 的历史脉络清晰可见;与枣相关的业态上,春季推出“枣园踏青”,吸引游客采摘枣芽、体验农事;夏季枣花盛开时,会有200余家全国蜂农自发前来采枣花蜜,年产3000吨的稷山枣花蜜因“连片种植无杂花”纯度极高,成为同仁堂制作蜜蜡丸的核心原料。

稷山板枣还有一个独特的吃法只有当地人知道——那就是蒸着吃。“稷山板枣肉质紧密厚实,果肉密度高、纤维结构强韧。这种坚实的质地决定了它经得起蒸煮,不会像一些肉薄的枣那样一蒸就烂成糊状,而是能保持完整的形态,变得愈发绵软糯口。为了鼓励大家都试试这种吃法儿,我们在秋季鲜枣期主打‘稷山红了,早已心动’主题,邀请千万级粉丝网红直播推广‘蒸着吃的鲜枣’。”贺宁杰介绍。

板枣蒸着吃。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摄

如今,稷山正冲刺 “全球重要农文化遗产”,若成功获批,将实现 “两个世界级(联合国非遗、全球农遗)、两个国家级(中国农遗、国家板枣公园)” 的荣誉。这片千年古枣林的故事,不仅是稷山的骄傲,更印证了中国传统农业的无限可能 ——当古老的作物遇上现代的产业思维,便能在时代浪潮中焕发生机,为乡村振兴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写下生动注脚。

村民晒枣。栗卢建 摄

农文旅融合玩出新花样:从“摘枣”到“沉浸式度假”

万株千年古枣树真正的价值体现或许并不仅仅在于农业与工业。稷山国家板枣公园用“枣园+”模式,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农业的刻板印象。

2022年,稷山县依托国家板枣公园,以稷峰镇姚村、陶梁、吉家庄三个村为核心打造了“守望千年只为枣你”板枣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将板枣从农产品升级为文化载体。

稷山县国家板枣公园。栗卢建 摄

三年过去,这里早已不是单纯的枣园,而是一个集产业、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目的地。我们在现场的游览中会发现,园区已经拓展为五个大区域——分别是产业片、展示片、欢乐世界、温泉庭院和文化艺术区,业态丰富到让人眼花缭乱:亲子乐园、观光小火车、沉浸式演艺、星空民宿、温泉康养、恐龙乐园……

丰富的业态让这里打破季节性限制,四季都有新玩法。

采访中,稷山县后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沁声介绍,夏天的板枣公园里,1.75万株古枣树撑开浓密的枝叶,像一把把巨大的绿伞,把阳光挡得严严实实,树下温度比外面低好几度,成了天然的“避暑胜地”。公园推出“枣树底下好乘凉”系列活动,泼水节、沉浸式电音节等轮番上演。傍晚时分,枣林里亮起彩灯,游客们拿着水枪互相泼水,跟着音乐跳舞,孩子们在树下追跑打闹,热闹得像过年。

国家板枣公园是一个集产业、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目的地。栗卢建 摄

等到秋天,板枣成熟了,公园就变成了“丰收乐园”,金秋板枣采摘节一开幕,全国各地的游客都来打卡。游客们提着小篮子,钻进枣林里亲手摘枣。除了采摘,公园里还有农耕体验活动,游客们可以跟着老枣农学习修剪枝条、给枣树施肥,感受农耕的乐趣。

公园里,游客还可体验农耕活动。栗卢建 摄

冬天的公园也不冷清,温泉庭院片区成了“热门打卡地”,游客们可以一边泡温泉一边赏窗外的枣林雪景。当地村民介绍,冬天的枣树极峥嵘苍劲,很多高校纷纷选在冬天来研学和写生。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冬天的园区还会推出“枣香食疗”套餐,用板枣熬粥、做枣糕,游客们也可以跟着老师傅学做枣蜜饯、枣木雕刻,亲手做纪念品带走。

温泉庭院片区。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摄

如果你迟迟不愿意离开这片枣林,也可以考虑在枣园温泉康养中心或者枣花主题民宿住下。枣园温泉康养中心一栋栋设计各异的房间散落在枣园里,它们以古诗的标题命名,实际上也的确富有诗意,它们的外观或仿茅草屋的古意、或取一叶扁舟的潇洒,外围或饰以竹篱,有曲径通幽的清谧,或安排围炉煮茶和露营椅,让游客能对着枣林与星空得闲饮茶。

枣园温泉康养中心。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摄

枣园温泉康养中心。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摄

为解决村庄空心化提供“稷山方案”

板枣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不仅带来了游客,也带来了就业、收入和希望。

董沁声介绍,过去,村民收入主要靠卖枣,如今却变得多元起来:土地租赁、工资薪金、摆摊收入、年底分红等等,“园区所在的三个村,村集体平均收益达40.6万元,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过去的很多年间农村的空心化一直是个很大的问题,板枣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落成和运营也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稷山方案”。园区所在的姚村、陶梁、吉家庄三个村常年在外务工人员770人,园区运营开辟了新的就业岗位,吸引150人返乡就业。

当地村民参与演出。栗卢建 摄

板枣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运营摸出了“政府+企业+村民”的路子。政府搭台、文旅企业专业运营,村民当起了主角。他们有的在园区当保安,每月领工资,还可以近水楼台地照顾家里;有的在园区租摊位,卖自己家加工的枣夹核桃、枣花蜜,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上千元;甚至园区的小火车的司机,也由返乡的村民担任。

“像保安、保洁等,技能要求不高,培训后中年村民就能上岗;技术与讲解岗,如导游、水电工等,公园会组织培训,优先录用本地人。新型服务岗,像咖啡师、民宿主管等,吸引了不少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既懂本地文化又有新技能。”董沁声介绍。

园区的小火车。栗卢建 摄

此外,村民们还能当“股东”分红。有的村民把自家枣园入股到园区,每年能拿到租金和分红,三个村还一起成立了旅游合作社,村民们集资入股开发旅游项目。

更有趣的是,当地村民还登上了舞台。在板枣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不定期会上演沉浸式实景剧《稷颂》,在演出中呈现稷山的历史、后稷的农耕文化,展现中华农耕文明的变迁和发展,而饰演曾在稷山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古人的正是当地的枣农们。

沉浸式实景剧《稷颂》。栗卢建 摄

已经70多岁高龄的郅平威,是市级非遗传承人,也是管理照护园区中千年枣树的“枣王”,还是《稷颂》剧中扮演“稷山老人”的老演员。他说:“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对农耕文化了解比较深刻,现在来这里研学的小朋友很多,游客也多,我们想通过表演,更好地去挖掘和传承后稷精神和农耕文化。”

这样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也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留在家乡。剧中扮演“神鸟”的舞蹈演员张丹阳自豪地说:“园区给了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在形象、气质、表演功底等各个方面培养我们、帮助我们。我觉得作为一名年轻人、一名稷山人,要把稷山的历史,后稷的历史和精神文化向更多人展现出来,并且传承下去。”

市级非遗传承人郅平威老人,在《稷颂》剧中扮演“稷山老人”。稷山县委宣传部 供图

守住“原始品种”的纯粹,也跟上“现代产业”的步伐

千年板枣是珍贵的“活文物”。

千年板枣是珍贵的“活文物”。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摄

董沁声介绍,板枣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也将这些板枣树作为珍贵的礼物和桥梁,以其沟通世界。比如公园举办的“百名院士古树认养”活动,稷山邀请各行各业的院士们来到稷山,认养一棵古树,这棵古树下将有这位院士的介绍,这棵树会有专属挂牌和成长档案,秋季收获的枣子也会被寄给这位院士。游客来到板枣公园,不仅能看到千年古树,还能看到“某某院士认养于此”的牌子,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和话题性。

高福院士认养的千年古树。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摄

板枣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一直行走在探索更多可能的道路上。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未来公园计划开发一个微信小程序,游客扫码就能获取电子导览,跟着导航逛园区,还能在线上购票、预约体验项目,实现“一部手机游枣园”。关键景点还会设置扫码打卡点,游客集齐打卡能兑换小礼品,比如定制版枣木钥匙扣、板枣试吃装等。此外,公园还要引入 AR、VR技术,游客戴上VR 眼镜,就能 “穿越” 到古代,看后稷教民种枣的场景,还能体验 “在枣树冠上行走”“俯瞰万亩枣林” 的震撼视角,让游玩更有沉浸感。

当秋风掠过千年枣林,虬曲枝干上的红果不仅承载着一季的丰收,更延续着一条跨越千年的文化脉络。

稷山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国传统农业的“活态保护”提供了典范。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摄

稷山板枣早已超越农产品的单一属性,成为镌刻着中华农耕文明基因的活态遗产,稷山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国传统农业的“活态保护”提供了典范。在许多传统作物面临品种退化、文化断层的当下,稷山通过立法护树、科技保种、文旅融产,让千年古枣林既守住了“原始品种”的纯粹,又跟上了“现代产业”的步伐。

这片千年枣林的故事,是关于坚守与新生的故事——坚守的是对土地的敬畏、对传统的珍视,新生的是产业的形态、文化的表达。

千年古枣林跟上了“现代产业”的步伐。栗卢建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