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长假临近,机票预订量显著增长,但不少旅客发现:即便买了票,也未必能顺利选到合适的座位。一些航空公司大比例 " 锁座 " 现象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愈演愈烈!

10 年前仅少数航空公司存在的 " 锁座 " 现象,如今俨然成为行业惯例!航司为何变本加厉,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权?

据报道,目前部分航司普遍存在 " 双重锁座 " 现象:先大幅度收紧可选座位,再将大多数座位设置为付费选项。例如某航班约 300 个座位中,仅 116 个开放,其中只有 14 个免费,其余需支付数十元至百余元不等。旅客吐槽:" 买了机票还得买座位,一家人能否坐在一起全靠运气。"

业内人士分析,航司 " 锁座 " 愈演愈烈,背后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行业竞争加剧,航司寄希望于附加收费增加收入;二是相关监管缺位,违法成本低,纵容了逐利冲动;三是消费者维权意识不强,使部分航司得以继续 " 试探红线 "。

但这一做法问题重重。律师指出,大比例 " 锁座 " 涉嫌违反《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价格法》,不仅侵害旅客知情权、选择权,也损害行业形象。

专家建议,旅客可依据相关法律维权,消费者协会也可提起公益诉讼;同时,监管部门应及时介入调查,维护市场秩序和行业形象。

在高铁等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国内民航业唯有改善服务、规范运营,才能赢得旅客信赖,而不是通过 " 锁座 " 薅消费者 " 羊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