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明清寺观壁画的内蕴与社会潜流研究》

史宏蕾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是中国古代壁画存量最多的地区。本书选取山西明代寺观壁画中的农业、医学、天学等方面内容对壁画图像进行展开研究。包括六大方面,从六个方面对山西明代寺观壁画中的科技与文化的内涵、意义和利用进行了提炼,同时对科技史研究甚至现代艺术创作如何借鉴壁画包括其中大量的“宗教”图像进行了独立的思考。最后从社会民俗意蕴方面,充实了寺观壁画在社会生活中历史沿革存在的必然性。

《当丰子恺邂逅竹久梦二》

王一竹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

20世纪初中国漫画艺术先驱丰子恺与日本“抒情漫画”开创者竹久梦二,虽终生未能谋面却凭借对艺术精神的深刻共鸣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创作对话。本书以这段艺术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邂逅”为核心深入探究丰子恺如何以灵动的笔触与隽永的文字,在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探寻精神共鸣,滋养艺术、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书中独家收录百余幅从未公开的珍贵画作与一手史料,为读者全景式呈现这场意义非凡的“艺术邂逅”。

《从地中海到中国:公元1—10世纪的印度洋贸易》

林英、[希] 瓦西利奥斯克里斯蒂德主编,俞雨森等译,中西书局

“广州口岸史译丛”第一种。本书以古代晚期的印度洋贸易为主题,收录多位国际学者的最新研究,从多元的视角观察连接罗马与中国的印度洋贸易,探索从古典时代到古代晚期印度洋贸易模式的转变。

《万唐人物:邓恩中国藏品概览》

[美]威廉兰登著,谭倚云译,中西书局

“广州口岸史译丛”第二种。本书是180年前轰动欧洲的“中国文明大展”——“万唐人物”展的藏品目录,维多利亚女王与阿尔伯特亲王曾亲临现场。全书收录超1300件(套)藏品,是这次盛大展览的历史见证,呈现19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

《北方文艺复兴艺术:宫廷、商业与虔信》

[美]斯蒂芬妮波拉斯著,李方木译,后浪|湖南美术出版社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打破了传统艺术史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过度侧重,清晰梳理北方文艺复兴艺术的变革与发展。全书按时间顺序编排,八个章节每章大致讨论二三十年间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作者将14世纪晚期至16世纪期间阿尔卑斯山以北地区的视觉与物质文化置于宫廷文化、商业网络和宗教改革的三重语境中,围绕艺术领城中出现的诸多变化展开论述,揭示了艺术赞助、新兴资产阶级的收藏需求以及宗教改革对图像功能的争议如何共同塑造了北方文艺复兴艺术的独特性。

《走向现代:西方艺术1789-1914》

[法]贝尔特朗蒂利耶著,李少平、李静译,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在西方世界,19世纪堪称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工业革命、城市发展和殖民扩张集中爆发,各种文学、哲学和科学理论层出不穷,包括波德菜尔的“现代性”理论、谢弗勒尔的色彩理论等,这一切深深影响了当时的艺术。本书以19世纪艺术领域的多元发展为线索,基本放弃了传统教材式的“绘画/雕塑/建筑/摄影”艺术分类和“艺术流派”划分,反而采用了一种更广博的跨学科、跨地域的方式,在“现代性”这一框架之下,以文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重视角深入探讨了19世纪的艺术流派、艺术空间、艺术教育、艺术市场、工业设计,以及当时新兴的量产图像、建筑设计、摄影技术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

《女性、艺术与社会》(插图第六版)

[美]惠特尼查德威克著,李思璟译,后浪|湖南美术出版社

女性主义艺术史领域的经典之作,全面梳理自中世纪以来女性艺术家的创作情况和女性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三十多年经过5次重新修订与扩写,与时俱进紧跟艺术史研究新方向,及时地反映着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在方法和涵盖范围上的变化。

《金银器的春秋》

扬之水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学者扬之水在金银器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也是一部探索金银器审美取向与时代风貌的作品。本书聚焦唐、宋、明三个金银器发展史上的璀璨高峰,旨在讨论金银器进入中土后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潮流和风习之下成为“艺术与生活中的艺术”。在叙述路径上,作者以纸上文献观察地下文物,将所得成果串以纹样,付以严肃的考据和疏丽的文字,用独特的视角考量历史时期观念与金银器审美取向塑造之间的联系,讨论金银器造型与纹样的设计意趣及其取向的流变。

《方物》

蔡潇等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原力

共生思维材料转化生态美学跨界创新科学可视化,书中暗藏几十个跨学科知识锚点,用设计思维重构人类世,形成属于Z世代的生物美学世界观,培养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元能力。

《游戏写作入门》

徐倩倩、方钰铃、许道军著,上海大学出版社

十五年从业者经验谈,普及游戏行业知识,简述游戏商业化进程并对游戏进行基础分类,逐一介绍游戏工种及开发流程,助力新手对游戏行业迅速获得基础认知。层层拆解游戏写作步骤,分类提炼写作模块,细致讲解写作要点。

《中国艺术沉思录》

李霖灿著,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美术史学者李霖灿写给大众的中国艺术启蒙书。李霖灿在台北“故宫”工作40多年,终身研究中国艺术,对艺术与人生有着极为独到的见解。全书收录台北故宫博物院300多件珍贵藏品图片,带领读者从古人的艺术中汲取营养。

《日本艺术50讲》

潘力著,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80余幅高清经典作品图片,图片资料来自东京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学等机构,更有艺术家本人亲自挑选寄来的作品图片。与奈良美智、草间弥生、安藤忠雄、隈研吾等知名当代艺术家对谈,珍贵的一手访谈资料,艺术家本人亲自阐释创作理念。从上古绳纹时代的陶偶,到枯山水、浮世绘、歌舞伎、茶道,再到现代的2.5次元舞台剧、虚拟现实艺术,全景式介绍日本艺术史。

《六十一个蒙娜丽莎:美术史的另一面,赝品事件簿》

[日]濑木慎一著,欧丽贤、陆道夫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揭露艺术圈造假往事,拆解大师与骗子的博弈,反思艺术价值究竟靠什么定义?

《丁玲创作新论》

秦林芳著,商务印书馆

本书以对丁玲复杂的认知为基点,以“两种文学传统的影响”为视角,采用宏观把握和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方法,按照时间顺序,系统性地考察了丁玲各阶段的创作。作者秦林芳教授纵览丁玲近六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对丁玲“持久”中的“演变”和“演变”中的“持久”之复杂性给予了应有的关注,并深入揭示造成这种复杂倾向的主客观因素。

《约翰济慈的颂歌》

[美]海伦文德勒著,许淑芳译,广西人民出版社大雅

文德勒对浪漫派诗人济慈的颂歌分析具有一个整体性的视角,她重新拟定了这几首颂歌的序列,然后去厘清意象、语词、修辞在序列中有规律的嬗变。文德勒在这本书中还辨析了济慈与前辈诗人之间在创作上的关联,尤其是对弥尔顿影响的反抗,对《赛吉颂》展开了详细的分析。文德勒还是第一个把对济慈思考的复杂性的分析,落实到颂歌语词上的人,她在语词脉络中回应着文化批评层面对济慈问题的讨论。

《寻迹古中国2》

翟德芳著,上海三联书店

秦始皇陵墓真的多次被盗掘破坏过吗?秦国的生产力真的很落后吗?长平之战的40万赵卒真的被活埋了吗?史料不曾记载的霸国在哪里?有多大?西方伪史论站得住脚吗?

《敦煌壁画九讲》

陈俊、赵敦、胡洁、赵俊荣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敦煌壁画为素材,通过对代表作品的解读分析,以中国传统方法来品鉴敦煌壁画艺术的美。融合了传统“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四品”(神、妙、能、逸)、吴道子画法、北宋三远法等,以及参照包括《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表现”“创造”“欣赏”和“融合”在内的艺术综合素养的培养,采纳了赵俊荣老师(第三代壁画临摹师的代表人物)为主的作品手稿,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敦煌艺术的魅力。

《千秋拾雅:乾隆“三希”“四美”与“三友”》

段勇著,上海书画出版社

本书着眼于乾隆皇帝收藏的三组十幅书画,聚焦于三个文化史概念“三希”“四美”与“三友”,分析了《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三希”)、《女史箴图》《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四美”)以及《梅花合卷》《君子林图》《十八公图》(“三友”)的题跋印鉴、流传脉络,深入剖析乾隆“十全书画”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传承,作者创新性地将书画作品纳入紫禁城地理空间“三希堂”“四美具”“三友轩”中进行讨论,揭示了乾隆皇帝在书画收藏体系上的“十全情结”。

《我读齐白石》

韩羽著,北岳文艺出版社

本书由韩羽解读齐白石艺术,以独特视角展现画作趣味与智慧。增订本新增文章并附录齐白石自述和年谱,全面呈现其艺术人生。

《欧洲版画500年:16—20世纪欧洲版画艺术脉象》

樊晖著,上海贝贝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浓缩形式呈现西方版画艺术史,从文艺复兴巨匠到近代大师的创作脉络尽收其中。200余幅欧洲版画真迹摄影,以纤毫毕现的呈现方式,让读者仿佛置身艺术现场。艺术史与社会史在此交融,罗马的辉煌、市井的烟火等时代切面,皆可通过版画这一载体被直观感知。作者匠心解读版画名作,为之注入学术深度与情感温度。

《永恒的危机:祛魅时代的人文学》

保罗赖特尔、查德韦尔蒙著,孟醒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关于人文学“无用”之诘问,自19世纪现代研究型大学初立以来就不断被提出。尽管人文学面临的具体技术挑战日新月异,但其本质似乎从未发生变化。本书从历史学的角度,梳理了19世纪人文学者对人文学危机的回应,直至今天,这些回应对我们更理性地看待人文学及其与技术发展、社会发展的关系,仍有跨越时空的意义。

《法农说了什么》

[美]路易斯R.戈登著,李蓓蕾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对弗朗兹法农的著述和理论思想进行了全面揭示与研究,深度探讨目前法农研究领域存在的误区和争议性问题,为当代法农研究提供新视角与新观点的。本书为我们在21世纪的人类和时代语境下,在当代非洲及非洲流散理论运动背景下重读和研究法农,以及思考和探索全球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和反新殖民主义斗争带来诸多启迪。

《古典戏曲的现代诠释》

王小岩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古典戏曲作品意涵丰富,是敞开式文本,借由不同理论的视角,这些作品呈现出更多的“景观”。本书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利用叙事学、互文性理论、空间理论等解读古代经典戏曲作品;一是借助“知识考古学”与话语分析,对戏曲研究的学术史话题予以探讨。两个方面一古一今,指向的都是古典戏曲如何被现代接受、古典戏曲如何被现代理解。从研究方法上看,本书注重文本细读,所研读的古典戏曲均为经典作品,所讨论的戏曲研究史论题大都深刻影响着现当代戏曲研究范式。从学术价值上看,本书所提出的一些具体的学术观点,有助于戏曲史的深入研究,如《汉宫秋》将写入昭君殉节情节对后世昭君戏的深远影响,明人热衷元“以曲取士”说与对当时科举制度批评的密切关系,“悲剧”应用于中国戏曲批评中的世界文学愿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