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召开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闫晓东在会上介绍了第二十届群星奖的相关情况。“本届群星奖是近三年群众文艺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在总结往届经验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发展。”

闫晓东介绍,群星奖的主要特点是“群众创、群众演”。群星奖的参与对象一直是非专业的基层群众,参评作品大多源于基层,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从参评数量来看,本届群星奖共有来自1996个演出单位的5039个作品(团队)参加初选,参与创作、演出及辅导人员共约29.5万人,为历届最多。

从人员年龄来看,表演人员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5岁,既有八旬老人参演戏剧、曲艺作品,也有全部由幼儿园小朋友演出的少儿舞蹈;创作人员中既有18岁的普通高中生担任小品编剧,也有85岁的退休文化馆干部编创广场舞;入围终评的作品中,有一个舞蹈作品演员们平均年龄接近70岁。

从人员职业来看,既有基层群文化工作者,也有工人、农民、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各行各业的群众;有互联网公司的程序员表演传统曲艺,有情景剧的编剧和演员全部是科研院所工程师,也有开饺子馆的老板唱起新编民歌。

闫晓东表示,从创作、打磨到演出亮相,每一个群星奖作品都是普通人在新时代的艺术表达,展现了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情感、普通人的风采。“可以说,群星奖给了普通百姓实现文艺梦想的平台,让群众文艺有了绽放光彩的舞台。 ”

闫晓东指出,经过前期的初选、复评,目前共有174个作品(团队)入围终评,将在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在川渝集中展示。群星奖的终评将在四川省和重庆市举办,终评期间,部分参评团队还将组成小分队深入川渝基层,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开展惠民演出。11月4日,将在重庆市群星剧院举办全国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暨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晚会。

澎湃新闻在会上了解到,群星奖是面向广大群众文艺爱好者、群众文化工作者设立的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于1991年设立,每三年一届。群星奖评奖共分六大门类,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群众合唱、广场舞。近年来,在群星奖的示范引领下,以“村歌”“村晚”为代表的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群众文艺团队遍地开花、不断壮大,群众文艺创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喜人态势,涌现了大量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