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杭州西湖区云栖小镇再度被全球目光聚焦——又一年云栖大会如期启幕。

来自50多个国家的科技嘉宾将齐聚于此,展开110余场聚合话题;总面积4万平方米的展区,500余家企业带来3500款展品参展;数万名参会者,将蜂拥而至。

这是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第12年采访云栖大会。从最初搭建的临时露天舞台到如今接轨国际的科技盛会,从参会者多是“清一色格子衬衫程序员”到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云栖大会的每一次迭代,都映照着云栖小镇的持续成长。

12年时光斗转星移。这个曾因“飞天5K”得名的小镇,如今正越过空天临界的卡门线,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第二次“飞天”故事。

“从‘飞天5K’到‘二次飞天’,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人工智能和航空航天产业结合。若能完成,云栖小镇就真正迈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工程院院士、云栖小镇名誉镇长王坚的这番话,点明了云栖小镇的方向。

截至目前,云栖小镇已集聚空天信息生态企业300余家,聚焦商业航天核心单机部组件研制、太空人工智能、太空云计算等领域,正从云计算自主创新技术策源地,全速向“太空计算发源地”迈进。

云栖小镇。“美丽西湖”微信公众号 图

01

云栖小镇的起点,是浙江无数普通乡镇工业园中的一个——转塘工业园。

2011年,当传统制造企业面临产能瓶颈、园区发展陷入停滞时,西湖区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异想天开”的方向:布局云计算大数据。

“当时国内乃至世界对云计算的认知,都普遍还停留在概念阶段,连成熟的技术路径都未明确。”云栖小镇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袁骏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回忆,做出这一决策,既是源于王坚等专家的前瞻性判断,更是植根于浙江块状经济骨子里“敢试错、善破局”的基因——即便前路未知,也要抢占产业变革的先机。

这场转型的关键落子,在2013年8月15日尘埃落定。当天,阿里巴巴集团在云栖小镇正式发布规模达5000台(5K)的“飞天”集群——这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大规模通用云计算平台,也是全球首个对外提供5K级服务能力的平台。

“这是云栖小镇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王坚曾站在后来落成的“飞天5K”雕塑前感慨,“它不只是一个技术产品,更是中国云计算从无到有的宣言。”

云栖小镇的飞天5K雕塑。云栖小镇管委会提供

飞天5K雕塑底座镌刻的“坚持你相信的,相信你坚持的”,成为所有“云栖人”的精神注脚。凭借“飞天5K”的技术底气,阿里云、政采云、新华智云等顶尖涉云企业接踵而至,一个以云计算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在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上迅速崛起。

02

2014年,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在云栖小镇调研时留下一句期许:“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天上多飘几朵创新‘彩云’。”这句寄语,既定格了特色小镇的初心,也为云栖的未来埋下伏笔。

5年后的2019年,云栖小镇五周年总结大会上,“2.0版建设方案”正式发布:西部800亩石龙山园区将重点聚焦空天信息产业,布局高端智库与科研院所。

这场战略转向,绝非偶然,而是政策机遇与自身优势的精准契合。

从国家层面看,政策窗口正持续打开:2015年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打破航天领域“国家队”单一格局;2016年,国务院将航天纳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地方参与国际航天合作;2019年,“卫星互联网”跻身新基建范畴,各地掀起产业布局热潮。

而云栖的底气,藏在近十年的云计算积淀里。“空天信息产业的核心是数据,而处理海量卫星数据恰恰需要强大的算力支撑——这正是云栖最厚实的家底。”袁骏表示。

更关键的时间点出现在2019年7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与杭州市政府签订《共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个带着空天领域核心科研力量的主力军落户云栖,成为小镇叩开航天大门的第一把钥匙。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航天产业基地外景。“创新杭州”微信公众号 图

03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云栖小镇建设的杭州中心,并非普通分支机构——它是该院全国三大重点区域战略布局之一,是五院支撑和推动商业航天发展的战略支点。

提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其分量不言而喻:成立于1968年,首任院长是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正是由该院研制并成功发射。如今,它主要从事空间技术开发、航天器研制、空间领域国际合作及航天技术应用等业务,是中国航天领域的“国家队”核心力量。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云栖小镇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17年。彼时,曾担任中国空天技术研究院院长的“卫星之父”孙家栋院士到访云栖小镇时,曾题写寄语:“发挥云栖小镇的平台作用,坚持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军民融合方向,推动北斗应用自主创新,支持浙江制造走向世界”。

“从国家航天到商业航天,需要活跃的创新生态支撑。云栖小镇具有数字化先发优势,配套产业完备,政策灵活高效,是我们在地方落地的理想之所。”航天五院杭州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尤其是此前云栖小镇从无到有,培养云产业生态的成功,给这次初至江南的“国字号”院所们莫大的信心。

在袁骏看来,航天五院杭州中心以及先后落户于云栖小镇的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智元研究院、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等“大院大所”,如同“领头雁”,不仅带来了顶尖科研资源,更打破了航天产业的技术壁垒,成为云栖小镇破局航空航天产业的关键力量。

04

当“国字号”院所完成“单点突破”后,云栖小镇的航天产业布局迅速走向“系统协同”。

五年来,小镇深度链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人才与科技成果资源,在西湖区逐步构建起商业航天、人工智能、智能装备等重点产业集群,形成了“龙头牵引、生态共生”的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航天五院杭州中心已成功牵引杭州跃盛、华宇航天等20余家配套企业集聚,15条覆盖卫星电源、姿控系统等核心部件的生产线全部投产,一举形成“年配套200颗卫星”的产能规模。

这种“龙头带生态”的效应,不仅体现在产能扩张上,更激活了小镇本土企业的创新活力:地卫二自主研发的阿曼智能计算卫星,于2023年成功发射,成为民营企业商业卫星首次“出海”。

阿曼智能遥感卫星一号发布首批全景影像图。“创新杭州”微信公众号 图

在王坚看来,“小镇”既要小,还要讲特色,它一定不是只引进大企业,而是把氛围和市场机制搞起来,催化更多的创新。

不久前,智元研究院研制的全球首款三涵道穿戴式载人飞行器完成首次公开飞行——这款可规划航迹自主飞行、时速约60公里、续航20分钟的设备,未来可广泛应用于高层消防、应急救援等场景,成为航天技术在云栖小镇创新发展、“落地生花”的生动例证。

产业链的完善,还需要配套服务的支撑。今年4月,国内首创的“商业卫星全产业链”交易平台——东方红天选超市在云栖小镇开业。它创新采用“线下体验+线上协同”模式:线下以展厅形式呈现,首批上架200余件商品,覆盖从卫星平台、单机、部组件到元器件的全链条;线上则打造国内首款卫星产品商城,实现商品遴选、展示、交易、追踪、服务的全流程闭环,为企业省去了“找配件、验资质”的烦琐环节。

在创新转化端,云栖小镇里的国科大海思科创园同样探索出高效路径——这里打通了大型仪器共享、人才选拔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通道。“我们把项目论证前置,从制定计划、内部研讨,到专家评审、最终决策,每一步都严谨把关,只为筛选出最具产业化前景、最适合落地的项目。”园区负责人武荣镇告诉澎湃新闻。

从龙头牵引到中小企业创新,从产业链服务到成果转化,云栖小镇正以“因地制宜、纵横联合”的思路,探索一条打破边界却又暗合产业规律的航天发展路径。

05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赛迪顾问等权威机构统计,当前中国空天信息产业规模已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且仍以年均15%~20%的速度增长。

在这片蓝海市场中,各地竞争早已展开: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是国家航天战略的“热带支点”,湖南长沙北斗产业园是导航技术的“国产化高地”,河北固安航天产业园聚焦“航天智造”的京津冀协同,广东珠海航空产业园则主打空天与海洋的“跨界融合”——这些航天重镇或依托国家战略,或深耕单一领域,各有优势。

东方红天选超市。“美丽西湖”微信公众号图

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不依托任何一项国家工程或计划的云栖小镇,如何找到差异化赛道?

“我们的优势,就藏在‘云’里。”袁骏给出了答案,“在前期云计算产业积淀的基础上,我们要做好‘太空计算发源地’的文章,把计算能力和大模型送上太空,将人工智能与航天制造结合,打造全新的商业航天产业方向。”

澎湃新闻在采访中了解到,与部分航天重镇“重投入、拼规模”不同,云栖的产业逻辑更聚焦核心环节与生态协调:传统卫星制造属于重资产行业,西湖区却反其道而行之,以相对轻资产的模式推动卫星制造、组建、运营体系的变革;同时,依托杭州活跃丰沛的民营经济优势,以及由此衍生的灵活体制机制,让创新想法能更快落地——这种“以人工智能、算力为核,以生态为基”的路径,正是云栖区别于其他航天基地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云计算与空天信息,相互赋能,成为推动云栖发展的“双轮”。

这场跨越十二年的“飞天”故事,仍在继续。这座没有发射塔架的小镇,正用算力与生态证明:创新的高度,从来不止于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