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10月19日,展览“将死亡带回生活”在时代美术馆成都馆对外展出,呈现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等领域的29位创作者的影像、装置、绘画、互动媒体与文献等作品。

展览“将死亡带回生活”(Bringing Death Back into Life)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医学社会学研究中心发起,概念源自《柳叶刀》死亡价值学术委员会于2022年发布的同名报告。该报告呼吁重新思考临终关怀与社会对死亡的态度,强调临终时光应被视作生命的一部分。在现代医疗体系中,药物和医学设备深刻塑造了身体的生存方式。然而,如莎伦考夫曼(Sharon R. Kaufman)在《生死有时》中所描绘的,医疗空间充满矛盾:一方面延续生命,另一方面却重塑死亡的面貌。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尊严死是否可能实现?展览中,周雯静、张沐辰、路桂军、宋敏、郑确与向芷琳的作品聚焦抗生素、疾病告知、医疗决策、临终反向关怀与情感追思,回应医疗体制下个体权利与尊严的问题。其中,路桂军主要从事疼痛医学相关疾病的诊疗工作和临终患者安宁疗护,其作品《我为自己办“葬礼”》是医生呈现的一场公共生死教育实践。宋敏的《反向关怀》则聚焦于“他人如何照护临终者”,强调医者、家人、社工、社区对将死之人的关怀。而艺术家朱鑫、应歆珣等则从个人经验出发,分享追忆、怀念与练习接纳死亡的方式。

景军x周雯静,《给自己开药方》,2025,抽屉,常用药盒,463812厘米每组,共9组。由艺术家与志愿者惠允

向芷霖,《思念熊》,2021–2025,丧亲者衣物(布料),尺寸可变。由艺术家与志愿者惠允

向帆,《供灯》,2025,AI 视频,无声,10s。由艺术家惠允

死亡不仅意味着个体的消逝,也包含社会、文化、语言与生态系统的衰亡。阿基尔姆本贝(Achille Mbembe)说,“死亡政治”(Necropolitics)揭示了死亡如何被权力操控。展览中,其中,杰里米丹尼斯的作品围绕土著身份与文化,以及殖民同化带来的历史遗产展开,借助摄影语言讲述土著的故事;马苏玛哈莱赫瓦贾则聚焦南亚地区,呈现当地的历史与叙述。这些作品揭示了原住民墓地保护危机、植物灭绝等多重现实。

杰里米丹尼斯,《山之神圣》,2020 ,摄影。由艺术家惠允

在传统文化中,生死亦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十想经》有云:“于一切法作无常想;于一切法作无我想。”死亡的恐惧因此转化为对生命无常的领悟与超越。展览中的部分作品则试图触及精神与文化的深层关切。例如,王之纲、庄孔韶、岳明月等艺术家从传统图式、历史遗址与文化习俗切入,将死亡视为再生的契机。而梁绍基的作品则是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呈现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的创作。

梁绍基,《蚕潺潺》,2015,丝棕,单通道影像投影,彩色,无声,5 分 11秒,240450410 厘米。由艺术家惠允

此外,川渝地区的艺术家亦加入参展团队。其中,朱成以宋代墓室石刻“虚位以待”的灵位空椅为原型,创作出上百把光怪陆离的椅子;朱明通过地震遗址回收的预制板,反思生命的脆弱与社会责任。赵欢、贺鹏、刘丽娟与徐鑫桦则聚焦宠物离去、动物视角、生物与人类的脆弱性,以及自然法则。

展览现场

注:此次展览由清华大学医学社会学研究中心与时代美术馆成都馆主办。

展览将持续至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