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建构、形体生成、材料表现”——三大核心维度勾勒出中国当代雕塑的学术坐标,近日,一场在四川音乐学院美术馆开展的“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呈现了对当代雕塑创作的思考。
这场汇聚了36位艺术家作品的展览,不仅是对“雕塑形态学”这一研究方向二十年深耕与开拓的系统梳理,更成为联结全国雕塑教育、创作与研究力量的纽带。展览呈现了川音成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的优秀作品,反映了该院系近年来在教育教学、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公共服务等方面所取得的专业教学成果。

“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现场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的核心学术背景源于“雕塑形态学”研究方向二十年的深耕与开拓,是从雕塑本身出发,研究雕塑空间、雕塑形体、雕塑材料问题的学科。自2005年起,由中国美院孙振华教授、中国美院龙翔教授、清华美院曾成刚教授三人组成导师组,在中国美院雕塑系开始招收“雕塑形态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以“打草鞋没样,边打边像”的探索精神,构建起一套教学体系和研究方法,为中国雕塑教育的学科化、体系化发展树立了重要里程碑。

“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现场
陈涛、陈伟、戴劲、葛平伟、谷德等的作品覆盖空间建构、形体生成、材料表现三大核心维度,既体现艺术家对“雕塑形态学”理论的个性化探索,又展现当代雕塑艺术的创新表达。

“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现场

“中国雕塑形态学学术展”现场
展览开幕式同期还举办了“砚山对话”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和参展艺术家们分为三组,分别聚焦雕塑学科体系建设与教育创新等议题展开讨论,包括“雕塑教育何去何从”、“创作如何不重复自己”、“公共艺术如何不沦为装饰”等现实问题。
此次展览将展至2025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