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闻:刘先生,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示,不排除对中国实施软件出口限制,并且将与七国集团协调行动。对此,您做何解读?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对于贝森特的这一表态,我有两个基本判断:第一,此前特朗普已经宣布,美国将从 11 月 1 日开始,禁止向中国出口关键软件,而现在贝森特则扬言要让七国集团一起参与进来,这就不仅是对中国出台 " 史上最严 " 稀土出口禁令的所谓反制措施,而且是中美贸易战的空前升级行动;第二,由于稀土是美国几乎所有高科技产品的真正上游,因此中国收紧稀土出口禁令,无疑就从源头上卡住了美国高科技的 " 脖子 ",反过来美国出口的关键软件在中国占有不小的市场份额,甚至相当一部分中国的中高端制造业都离不开美国的软件,因此这也就意味着,中美都在准备对对方亮出一剑封喉的终极大杀招。

当然,由于贝森特的这一威胁性言论发生在中美即将在马来西亚启动新一轮的经贸谈判之前,再加上这一措施也是 "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 的行为,因为彻底离开中国市场对美国软件行业来说也是没顶之灾,因此我们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贝森特这一言论无疑又是中美新一轮谈判前的威胁叫价行为;第二,特朗普既没有能力也不敢对中国使用这个终极大杀招,因为美国既不敢也做不到跟中国全面脱钩;第三,接下来打打停停将会是中美贸易战的新常态,但最终双方将会走向妥协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直新闻:既然联合七国集团对中国实施软件出口限制仅是美方谈判前的叫价行为,这是不是意味着未来中美经贸前景仍然乐观呢?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完全不是。需要注意的是,中美双方脱不了钩,中美贸易战将打打停停,双方最终会走向妥协,这仅仅是理性上的 " 应然 " 判断,它并不是 " 实然 " 上的判断。当前我们能够看到的事实与发展趋向是:第一,自从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主动对华发起贸易战以来,双方已经缠斗了 8 年以上,横跨了美国的两位总统任期,或者说中国也已经对美国进行了 " 长达 8 年的抗战 ",而且当前并没有出现任何要结束的迹象。

第二,自今年 4 月特朗普进一步升级对华贸易战以来,虽然美方至少先后四次暂缓了对华贸易战,让中美双方达成了暂时性的谅解,但是每一次的暂缓之后,中美贸易战不仅没有走向缓和,更没有走向结束,而是在一个新的起点之上出现了进一步的螺旋式升级,美方在此期间一定会采取进一步收紧的小动作,而中方也一定会采取针锋相对的反制措施,也就是现在中方亮出 " 稀土牌 ",美方亮出 " 软件牌 "。

这种现象也就意味着,这些年美方在贸易战上对中国采取的逐步升级措施,并不是战术性的,更不是权宜性的,也就是仅仅为了逼迫中国在谈判桌上作出让步,或者仅仅是为了从中国身上捞到更多好处,是在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螺旋式的战略升级。或者说,从常识和理性来看,中美似乎是在打打停停、边打边谈,并且脱不了钩,但最终结果却是双方在边打边升级,甚至有可能最终导致边打边脱钩。

直新闻:那么对美方 " 升级 " 贸易战的行为,中方又应该如何应对呢?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这些年美国在经贸战上对华采取逐步升级的措施,以及摆出的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架式,都意味着这并不是短时间与战术性的权宜之计,而是遏制中国的长期与根本战略。

同时这还意味着,美国的这一举措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和冲击,也将会是长期与深远的。因为过去四十多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经济总量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老二,之所以会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靠的主要是对外开放,尤其是对欧美国家的开放。而现在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不仅导致中国对欧美的出口严重受阻,而且导致了经济全球化在事实上的逆转。也就是说,眼下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既然贸易战带来的挑战是长期与战略性的,就意味着我们眼下除了要跟美国进行 "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 式的反制,以及把美国打疼让它长记性之外,还得站在全局与长远的角度,思考终极性的出路与应对策略。

所幸的是,在对外开放的边际效应因美国挑起的贸易战而逐渐递减之后,我们还有一个新的增长点尚未彻底开发,那就是对内改革。尤其是通过对内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来还富于民,以及实现共同富裕,让中国在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与出口大国的基础之上,再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大国。特朗普之所以敢对中国开打经贸战,仰仗的就是美国的国民富裕,以及是当今全世界最大的消费大国。

从这个角度看,特朗普对华发起的贸易战,等于是对中国的开放与改革出了一道前所未见的新难题。四十多年前,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与压力,其实远比现在还要严峻。当时东西方冷战正打得如火如荼,西方对中国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与外交全方位的打压与围堵,但是当时的中国用 " 和平发展 " 的世界主题判断,与改革开放的策略破解了这道世纪性的难题。而今天,我们解题的答案其实还是一样的,那就是进一步的改革与开放,只不过它需要我们拿出比以前更大的勇气、魄力与智慧。

作者丨刘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