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今为中山堂)举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供图

1939年2月,台湾义勇队成立后,转战于浙闽一带,主要从事“对敌政治、义务诊疗、生产报国、宣慰军民”等工作。图为活跃在浙江金华的台湾义勇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供图

《新华日报》多次发表社论,呼吁台湾人民参加抗战、早日收复台湾。图为1943年6月17日《新华日报》社论《台湾,回到祖国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供图

民众庆祝台湾回归祖国。 台盟中央 供图

1928年2月,台湾第一个总工会——台湾工友总联盟,在台北召开成立大会。现场悬挂着“同胞须团结,团结真有力”的标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供图

一九二八年四月十五日,在中国共产党指导下,台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台湾共产党正式成立。图为台共主要成员合影。 台盟中央 供图

1941年2月10日,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抗日团体在重庆联合成立台湾革命同盟会,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持其斗争。图为台湾革命同盟会成立大会现场。 台盟中央 供图
【人民日报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台湾光复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铸就的伟大胜利,是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荣光和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记忆。
两岸同胞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捍卫台湾光复回归祖国的胜利成果,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共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10月25日,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本版推出特别报道,共同缅怀先烈历史功绩,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团结凝聚两岸同胞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
“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人民日报记者 程龙
甲午战败,乙未割台。
“城头城头擂大鼓,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1895年,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台湾,台湾民众群情激愤,鸣锣罢市,拥围抚署,发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的怒吼。
“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在京等待参加会试的台湾举人汪春源等联名上书。台湾巡抚唐景崧也立即上书,表示台湾民众不服,其约可废。
自日军登岛之日起,从武装抗日到文化反日,再到奔赴祖国大陆投身全民族抗战,台湾同胞各种形式的抗日活动从未间断,50年间牺牲逾65万人。
台湾彰化八卦山上,乙未保台和平纪念公园的两门古炮静静伫立,诉说着130年前的战火硝烟。
1895年8月,面对日军自北向南不断推进,客家义军首领吴汤兴、“黑旗军”统领吴彭年率军据守八卦山,与日军激烈交战。园中斑驳的八卦山乙未抗日烈士纪念碑上,铭刻着当年的悲壮:“与敌作殊死战,枪林弹雨、前仆后继,血战三昼夜,终以弹尽援绝,壮烈成仁者约达四五千人……”此役,义军重创日军。
抗争的烽火遍及全岛。1895年10月11日,日军1.8万人于台湾南部屏东枋寮登陆,作为高屏客家领袖之一的萧光明领导乡民义勇及“黑旗军”部分兵士,正面迎敌。战斗从早上8点多持续至午夜,日军战死15人、受伤57人,义军伤亡百余人。
此后多年,岛内起义烽火连绵不息,涌现出北部简大狮、中部柯铁、南部林少猫等被称为“三猛”的义军首领,苗栗事件、噍吧哖事件和雾社起义震惊中外。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5万多名台湾爱国志士冒着生命危险跨越海峡,潜归祖国大陆,汇入抗战队伍之中。
“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下,台湾同胞高举爱国爱乡旗帜,奋勇保家卫国,从未屈服。”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理事长林铭聪说。
“我们的根在大海的那一边”
人民日报记者 张烁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黑暗压抑。
“在台湾台中一中读书的我,因下中国象棋,被日本老师痛打,受到训诫处分;又因没有给日本警察敬礼,被连打带踢、捆绑拘留。”时年17岁的台胞洪瑶楹倍感屈辱,“‘我是中国人’的强烈民族感刻印在了心中,盼望台湾光复回到祖国怀抱。”
时年14岁的台胞黄厚年,痛失父亲。“身为煤矿高级职员的父亲全然不顾个人安危,和矿主、工人们秘密制造刀、镖等武器,组织武装起义,要光复台湾。日本帝国主义下了拘捕令,数百人被捕,残暴拷讯屠杀,台湾矿工72人惨死,父亲就是罹难者之一。”
父亲惨死,母亲悲愤交加,突发脑溢血而亡。尚未成年的哥哥靠着半工半读,努力养活黄厚年和弟弟。“我深记国恨家仇,努力掌握知识,定叫日本人看看中国孩子的志气。”在一篇回忆文章中,黄厚年写道。
日本殖民统治50年间,在台湾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血腥惨案,实行残酷的高压管制和经济压榨掠夺,还强制推行“皇民化”运动,企图泯灭台湾同胞的中国心、中华魂。
“日本人强制普及日语教育,强制将我们的生活习俗日本化。但是父亲经常告诉我们:‘我们来自福建泉州府同安县,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根在大海的那一边’。”台胞蔡海金生前回忆道,担忧孩子“忘本”,心怀悲戚的父亲一遍又一遍谆谆叮嘱。
从小尝尽做亡国奴辛酸的台胞陈天章和同学们,经常遥望祖国大陆的方向。
“政治上受压迫,生活上受歧视,人格上受侮辱。多么盼望早日推翻日本殖民统治,回到祖国的怀抱,过上自尊自重的正常人生活!”陈天章回忆道。
“恢复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无比骄傲”
人民日报记者 张烁
“张灯结彩喜洋洋,胜利歌儿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庄,台湾光复不能忘……”一首创作于1946年的《台湾光复纪念歌》,唱出了台湾同胞的喜悦。
“日本投降了!”1945年8月15日,当从广播中听到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全岛一片沸腾。“我是多么兴奋,台湾终于结束了日本殖民统治,回到祖国的怀抱。我和同学们一起含着热泪欢迎祖国军队的到来。”台胞陈天章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
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台南医生吴新荣,约了几个朋友来到郊外,跳入溪水中“洗落十几年来的战尘,及五十年来的苦汗”,上岸后高喊:“今日起,要开始我们的新生命啦!”全岛各处,很多台湾人家含泪捧出祖先牌位,焚香祭祖,告慰先辈:日本投降了,祖国取得最后的胜利!
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会堂(今为中山堂),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上,中国政府代表接过受降书,向全世界庄严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
这场5分钟的仪式,终结了日本在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再也不是亡国奴!再也不是“二等公民”!跨越时空的文字,记录着当时的盛况:“台北市30余万人,不分男女老幼,皆盛装而出,家家张灯结彩,相逢道贺,如迎新岁……鞭炮锣鼓之声,响彻云霄……”
被日本“皇民化”运动压制多年的台湾同胞,不分男女老幼,都自发地学说中国话、学唱中国歌,讲习会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没有老师教,学生就自己买《自学国语》小册子,互相高声朗读:‘我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吗?’‘是的,我是中国人!’……”一位台湾同胞回忆道。“恢复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无比骄傲!”这是无数台湾同胞发自肺腑的声音。
台湾光复的历史定位与世界意义
王英津
时值台湾光复80周年,回望1945年10月25日,台北公会堂,中国政府代表庄严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这标志着日本在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正式终结,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对中国而言,台湾光复绝非简单的收复被占领土,更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的危亡中重新崛起的关键标志。台湾光复洗刷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所蒙受的奇耻大辱。自鸦片战争起,中国领土屡遭列强蚕食,而甲午战争后被迫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更是民族记忆中刻骨铭心的伤痛。台湾光复不仅是对《马关条约》之耻的彻底洗雪,更是民族尊严的重塑。台湾光复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成果。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95年,日本政府迫使战败的清政府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并在此后50年里对台湾实施殖民统治,使中国东南海疆出现巨大缺口。台湾光复使中国东南海疆防线重归完整,领土主权恢复历史原貌。台湾光复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两岸同胞虽隔海相望,却始终心手相牵。抗战时期,5万多名台湾爱国志士跨越海峡回到祖国大陆,与大陆同胞并肩作战。这种在共同抗争中形成的凝聚力,为后来抵御外侮、建设国家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对国际而言,台湾光复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成果,更是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光复彰显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坚持抗战14年,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同盟国支持台湾归还中国,既是对中国抗战贡献的认可,也体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共同意志。台湾光复是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是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法律基石。战后构建的联合国体系,将“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确立为基本原则,而台湾光复正是这些原则的具体体现。台湾光复实现了对“殖民统治非法性”的国际确认。《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书》构成三位一体的完整法理链条,以国际法文件明确了战败国归还所侵占领土的原则——通过侵略战争窃取的领土必须归还原主。这一原则打破了近代以来“强权即公理”的帝国主义逻辑,成为战后国际社会处理类似领土争端的基本遵循。
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与台海形势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充分认识台湾光复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历史定位,以及其对战后国际秩序建构的重大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能唤起两岸共同记忆,增进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复兴力量;另一方面能正本清源,认清美台勾连鼓吹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的错误逻辑。于中华民族而言,台湾光复是驳斥“台独”分裂谬论的历史铁证。民进党当局篡改历史教科书、美化日本殖民统治、推行“去中国化”,是对光复历史的背叛。于国际社会而言,台湾光复戳穿了某些国家炮制的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文件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1945年台湾回归中国是不容挑战的历史事实。任何企图挑战这一事实的言行,都是对二战胜利成果的亵渎,对战后国际秩序的破坏。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台湾社会各界人士开展纪念活动——台湾光复是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人民日报记者 江琳
10月22日晚,台北中山堂二楼,光复厅内灯火通明,“读给台湾的诗——台湾光复80周年诗歌朗诵会”在此举行。台湾社会各界人士济济一堂,诗人、学者、学生等依次登台,以诗意之声回望历史,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
对台湾而言,光复厅有重要意义。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今为中山堂)二层大厅举行,宣告日本在台50年殖民统治彻底结束,宝岛重回祖国怀抱。如今,中山堂依然保留着举行受降仪式时的装潢风格,这个见证了重要历史时刻的大厅改名为“光复厅”。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今年以来,台湾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纪念集会、座谈会、纪念展、图片特展等方式,纪念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80周年,彰显两岸同胞共御外侮的历史功绩。
5月,台湾地区民意机构通过中国国民党提案的“还假于民”法案,“台湾光复节”恢复为“法定假日”,10月25日放假一天以示纪念。
多年来,岛内一些政治势力无视民意,将台湾光复的历史刻意淡化、抹去。2001年起,光复节假日被取消。2016年民进党再次上台后,台湾当局不再主导庆祝活动。尽管如此,台湾民间团体仍坚持在每年10月25日举办相关纪念活动。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台湾,杀戮台湾民众,那段黑暗的历史不容遗忘。”9月20日,在台北举行的“纪念台湾光复八十周年”座谈会上,台湾师范大学退休教授潘朝阳说,抗日战争时期,一批台湾民众返回大陆参加抗战,大陆民众与台湾民众团结奋斗,推动了台湾光复。因此,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之功,台湾光复也是全体中华儿女之功。
在“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图片特展上,策展人、台湾大学前校长管中闵表示,这个本该特别庆祝的日子,民进党当局却不举办任何大型纪念活动,“我们自己做,这个历史记忆,就由我们来传递。”展览持续1个月,希望更多人将历史记忆传递下去。
抗日将领李友邦之子李力群说,当年父亲率领的台湾义勇队提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号召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台湾同胞共同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而奋斗,推动台湾同胞有组织地参加到抗日战争的行列中。这段历史不容忘却,也不能忘却。
“历史不散场: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八十周年的见证与省思”纪念座谈会中,逾百位台湾社会各界人士一致呼吁要牢记抗战历史,继续为维护民族尊严而奋斗。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表示,当前,民进党当局不愿意正确面对抗战胜利和台湾光复的历史,赖清德用“终战”字眼,刻意媚日,对不起抵抗侵略的台湾前辈。历史不容扭曲和遗忘,凡是中华儿女都不应该遗忘日本侵略的这段历史。
台北中山堂光复厅、光复市场,花莲光复乡、光复车站,新竹光复路……“台湾光复后,全台湾庆祝回归祖国。”台湾史研究会理事长戚嘉林介绍,在此背景下,台湾许多地方以“光复”命名。“这正说明台湾光复是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台湾自媒体人翟翾说,80年过去了,光复的记忆一直存在于台湾同胞的日常生活中。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是中华民族不可忘却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