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在北京举办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标准引领 健康驱动”为主题的2025中国蓝天观察论坛,现场发布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研究系列报告》,包括《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达标路径分析》《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经济影响评估》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国际案例研究》的系列研究成果,揭示了不同新标准情景下的达标路径、减污降碳协同效益与宏观经济影响,并提供全球最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的动态与国外实践,可为我国迈入新标准阶段提供科学参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介绍说,随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标准也需要升级。基于当前空气质量与减排措施,其团队开展了一些情景研究,将25g/m作为新的空气质量标准限值作为一个参考目标,可以实现更大健康效益与持续改善的引领作用。
贺克斌说,25g/m既是“美丽中国”建设提出的2035年目标,也是WHO第二阶段过渡目标(IT-2)。“基于这个目标情景,我们也研究了‘分阶段、分区域’的达标路径——充分发掘各部门结构调整和能效提升减排潜力,与末端治理协同发力,到2030年全国339个城市和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平均值可率先达到目标限值;进一步加大电力、工业与交通等部门的结构性调整和能效提升力度,充分挖掘结构性措施的减排潜力,到203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的浓度平均值也有望低于目标限值,最终形成‘先进地区先行、重点区域攻坚、全国梯次推进’的总体格局。”
为确保上述路径落地见效,报告建议聚焦能源、产业与交通三大领域的结构调整措施,通过加快能源结构优化、优化供热与终端用能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布局优化、以交通结构优化和清洁化终端为抓手等“组合拳”,可对接新标准的达标需求,并实现健康效益最大化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增益。
我国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于2012年修订发布、2016年全面实施, 其中,PM2.5年均浓度二级标准限值为35g/m。这个限值(35g/m)对应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空气质量指南》中最初阶段的过渡期目标。
2023年11月,国务院于发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修订研究工作”,科学有序推进标准修订箭在弦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