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位于上海巨鹿路700号的上海逸夫职校操场热闹非常,一场 “致秋” 市集,展现了学校师生的巧思与创作力量。而学校内的华山艺术馆正在推出“格物”特展,汇集了从学生到老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搭建了艺术与生活的对话平台。

结合工艺特展,体现教育理念

当“山风吹进魔都”会是什么感觉?用栾树叶子制作的立体作品、用山归来的种子和龙柳营造的“吹过窗棂的风”的意象,再用铁杆秤挑起黄色的南蛇藤的种子,这个装置艺术好像要“秤出时间的具体形态”。来自松阳的艺术家张战平介绍,此次展览的“格物” 特展中,特设了一个单元与松阳县文广旅体局合作,展现了一种来自民间的美。

松阳风物展厅

展厅内的纸质作品来自艺术家项军,“是用松阳的一种手工纸做的,有的是模仿太湖石造型,有的则翻模自日常果蔬,甚至是广玉兰的花瓣,本身质地轻盈,但触摸上去非常结实。” 张战平是这个展厅的布展人,他希望能向观众传达手工艺作品带来的温度,而这些纸质艺术品就是以传统手法进行了一次当代的表达。“80后”小时候接触过的棕床垫是用棕叶编制的,如果编制成双肩包会是什么效果?棕编技艺制作的马匹造型古朴稚拙,扫二维码还可浏览棕编的起源。据介绍,这些作品都出自非遗手艺人。

用松阳纸做的艺术品

棕编的双肩包

来自非遗手艺人的棕编小马

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沈蓝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华山艺术馆是全国唯一开在中学校园内的美术馆 ,我们其实一直在平衡学术和教育之间的关系 。如何通过产教融合把作品进行赋能,产生当代的一种表达。我觉得很多的教育都是无声的 ,通过展览就可以把我们的很多的理念渗透在里面。”

直观感受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链接

“格物” 特展共有两层,展出了学校七大特色工作室原创作品 —— 秦伟包装工作室、3D 打印工作室、水墨画工作室、篆刻工作室、木艺工作室、数字交互创意工作室及综合材料工作室。上海工艺美术学会则带来 67 组(件)精品,通过画作与器物搭配,营造 “画中有器、器中有画” 的立体视觉感。现场可以看到用狼毒草纸制作的画、精美的珐琅器物、细腻的顾绣作品、与品牌合作的服饰……从青年学生试笔之作到老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现了校园艺术的活力与多元风格。

展出的珐琅工艺品

展厅内陈设了来自老师与工艺大师的作品,涵盖各种门类。

用回丝做的画,《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毕勤朴作品。

狼毒草纸贴画,《眸耀东曦》(局部),徐善平作品。

“每个展区都有学生在现场导览,甚至专门做了讲解培训。”据逸夫职校老师、艺术家朱开荣介绍,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产品设计、制作,展现自己的创意,并展示成果,这些学生有的是本校高中学生,也有毕业后在大学读书的在校生。每个工作室都各有特色,不少学生作品都会在操场上的“致秋” 市集进行售卖,并现场讲解自己的理念。

操场内的市集现场

一位曾经毕业于逸夫职校的99级校友也来到了市集,展示陶艺作品,“现在的学生跟我们以前不一样,想法多而且胆子大,以前的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更不敢现场摆摊。”

充满烟火气的市集,让观众直观感受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链接,体会 “技能扎根产业、服务需求” 的成果,让艺术温度融入生活。现场不仅集中售卖 “神马都卖” 非遗文创、数字交互T恤、“十二生肖” 及 “松江” 系列文创、篆刻与水墨周边,还搭建交流平台方便观众参与文化传承。

摊位上的木雕作品,出自学生之手。

市集既有老师收藏作品,也有学校工作室的多元成果 —— 涵盖椅子、帆布包、收纳袋、笔记本等文创;珐琅首饰、宠物用品等手作,兼具实用与设计感;学生社团亦展特色创作,比如用环保材料制饰品;另有学生个人投稿的宋锦发夹、齿轮艺术、版画折纸、毛毡手作等,尽显巧思。现场还有西餐西点、酥脆点心,生活气息满满。

活动由上海工艺美术协会、华山艺术馆主办,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承办,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松阳县文广旅体局、《上海工艺美术》杂志协办。

据悉,市集定于 2025 年 10 月 24 日 16:30-21:00、10 月 25 日 09:30-16:00在上海市逸夫职校操场(巨鹿路700号)举行,且对外开放。“格物”特展则将持续至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