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六年,要不是祖母刘太妃的一句话,历史不会记住这个平民周姑娘。
这一年,信王朱由检已至婚龄,朝廷依制为其选妃。礼部奉旨于京师初选七十七名淑女,经层层筛选,最终数人入宫待选。时懿安张皇后见周氏身形纤弱,颇显犹豫;而昭妃刘氏凭帘细观后进言:“今虽弱,后必长大。”并且毫不迟疑地推断:“此女能食皇家之禄,真吾媳也。”祖母做主,长嫂附和,信王的王妃就这样选定了。
次年,朱由检和周姑娘大婚,周王妃芳龄十七。小两口新婚燕尔,甜得很!史书记载“在潜邸,与上甚相庄”,新人举案齐眉,恩恩爱爱。为啥这么稳?“晓书画,亦谙药性”,周王妃是个“宝藏女孩”,所以多学本领在哪儿都吃香啊!周王妃的文化属性巩固了其在王室的地位。
天启七年,没有子嗣的天启帝驾崩。皇嫂张皇后召朱由检入宫,并且千叮咛万嘱咐:“记住!千万别吃宫里的东西!” 《思陵典礼记》原文为:“懿安皇后召信王入继大统,戒勿食宫食!”为啥?因为当时大太监魏忠贤一手遮天,怕他下黑手啊!朱由检也机灵,每天带老丈人周奎家做的麦饼进宫,“信王从周戚畹处作麦饼,袖而食之。”绝不食用御膳房做的饭菜,《苏州府志》则强调“饮食俱后亲调”。

《思陵典礼记》
越年,明朝改年号“崇祯”。《崇祯宫词》注:“后有恭俭之德。既定位,首减椒房资用,亲妇事,衣浣衣,内治克修。”皇后减少后宫费用,管理后宫亲力亲为,洗了又洗的衣服还在穿。又载:“后性慎,每裁抑外家恩泽,宫中礼数加严于旧。”周皇后有节俭的美德,经常裁减娘家的赏赐。她以克己奉公、约束外戚著称,其治理方式在当时被视为贤德典范,对后宫风气产生了巨大影响。张岱《石匮书后集》也有类似的记载。
周皇后出身平凡,其父周奎“起家算命”,因“穷售医,而医颇不售”。周家贫,但是《烬宫遗录》、《崇祯宫词》等书都记载了这么一件事:陈文庄仁锡尝舍于周皇亲家,后少时出见焉,仁锡奇其容貌,谓后父曰:“君女,天下贵人!使以《通鉴》教之。”后于此书最详贯。说大儒陈仁锡曾借宿在周家,见到少年周皇后,对周奎说:“您的女儿仪容超群,将来必定是大贵之人。请允许我教她学习《资治通鉴》。”所以周皇后能详贯《通鉴》,得其旨趣。
如果周皇后真学过《通鉴》,那么她诸多被史书称赞的懿行就有了支撑。史书解释此番师徒缘分是“以同乡故”,我觉得没这么简单。此事甚奇,颇堪揣摩。
陈仁锡是官二代,陈家是出了名的簪缨世家。陈仁锡父亲陈允坚乃万历进士,陈仁锡高祖陈洹与白阳山人陈淳同宗。陈仁锡志向远大,并非空谈家。“文庄该淹而期于济用,故肤漫不收也。”疑问来了,十九岁就中举的天启探花陈仁锡当年怎会借住平民之家且主动提出辅导房东闺女?
近阅陈仁锡文集《无梦园遗集》,内有《宪副张公暨配陈恭人》一文,彼时广西省纪委副书记“宪副”张文奇和陈仁锡祖父“敬斋”关系特别亲近:“尤善先大父敬斋翁。”并提到其妻陈氏“孝友性成,严于课子,与同母仲姝同志节。”而这个仲姝所嫁之人正是当今国丈嘉定伯周奎。“适周生子云路,今元舅,食邑嘉定”。
据此看来,周奎和陈仁锡或远或近有所交集,至少认识这个国丈。

《无梦园遗集》
张世伟是苏州晚明五君子之一,和陈仁锡交往甚密。为陈仁锡作传,张世伟说起陈仁锡在天启六年被削职为民的往事,当年吃瓜群众众说纷纭猜测个中原因,“或云日讲讲章有忤,或云讽草肃宁伯劵文峻拒,或云公与戚畹周有连,逆珰将剪信邸羽翼,波及公。” 传闻之一是陈仁锡和周奎常有联系,魏忠贤下决心除掉信王的羽翼,所以牵连到陈仁锡。
周奎和陈仁锡确实认识,且关系非同一般啊!
陈仁锡家族是苏州望族,据说陈氏家谱尚存人间。千方百计托人寻觅,一个月后,终于如愿拿到《姚村陈氏家谱》,陈璚、陈淳、陈仁锡等重要族人的履历记录相当详细。继续翻找,周奎丈人陈栻信息赫然在列:“栻,字子贤……太医院医士……女二,一适万历丁丑进士、广西副使张文奇,一适封嘉定伯周某。”所有信息全部合上榫头了!再推前,发现陈栻父亲陈汸为府庠廪膳生,家谱称周奎父亲为“周生”。《吴门表隐》表述周奎祖父名“三槐”,父亲为“文学”,实则“文学”非名字,而是特指有一定造诣和声望的士人。陈汸和周奎父亲同为文人学士,姻亲之联,顺理成章。
实锤!陈仁锡的确是周皇后娘家远房亲戚。陈仁锡借宿周家并且辅导周皇后学习完全在情理之中。

《姚村陈氏家谱》
能查到的周奎妻子有三位:陈氏、卜氏、丁氏。周奎被封为嘉定伯时,“继妻卜氏”被封为伯夫人,计六奇《明季北略》则说“卜即先后所自出也”。按照计六奇的说法,卜氏是周皇后的生母。《绥寇纪略》等书则说丁氏为周皇后的生母。卜氏、丁氏是周奎继妻没有疑问,《崇祯遗录》支持周皇后是继妻所生的说法。但是《苏州府志》说“(周皇后)少失恃,奎携之入都。”那么周皇后的生母极可能是陈氏。苏州地方志一直坚称周皇后生长在苏州葑溪,长大后才去北京。

《苏州府志》
崇祯帝登基,赐府邸给周奎。宅子在康熙时被改造为苏州织造府,乾隆时还把江南第一名石“瑞云峰”搬到了织造府内的水池中。据《红兰逸乘》记载:“明嘉定伯周奎赐第在孔副使巷。陂池、桥亭颇为宽敞。国初,改为南局。”对照地图,周家赐第与陈仁锡祖居“溪楼”相邻。陈仁锡曾讲述:“(高祖陈洹)筑楼葑溪之上,称溪楼先生。”家谱则明确写道:祖父陈文烈“居葑门内新造桥西溪楼”,父陈允坚和陈仁锡均“居新造桥西祖居”。国丈府邸今在苏州市第十中学南部,现在还能预约参观,入口在带城桥下塘,要是这儿开发出个“后族文化街”,河对岸的网红十全街肯定更热闹了。
怪不得!周皇后和崇祯帝一起看官员人事变动名单,忍不住地指着陈仁锡名字说:“这是我家亲戚,那位探花郎啊!”事见《宫词》:一日,后与上同看除目。后见陈文庄名,指之曰:“此吾家探花也。”其实,论辈分,陈仁锡虽年长,却比周皇后低一辈。皇后外公是医士,父亲周奎行医,皇后谙药可谓家传。陈家乃书画世家,陈淳、陈栝父子是明代杰出的画家,周皇后外公陈栻的亲弟弟陈柱号泾野,“画山水花卉有白阳风”。那么《思陵典礼记》说“(周皇后)晓书画,亦谙药性”就不意外了。
据《烬宫遗录》《崇祯宫词》记载,宫中还秀过一出帝后甜蜜调笑剧:有次周皇后教一个小太监认字,结果小太监学完就忘。皇后一认真,后果很严重,小太监罚跪在台阶下。正好被崇祯帝看见了,皇帝猛夸周皇后角色扮演好投入,笑着打圆场:“我替这小家伙求个情,先生饶了他吧?” 皇后佯装嗔怒:“皇上您这是坏我规矩!”小太监赶紧谢恩溜了。原文不长,摘录于此:“内监秦某,年十一,侍上于坤宁。后问曰:‘尔识字否?’曰:‘不识。’后即写数字教之,少顷以问,俱忘之,罚跪于阶。上笑曰:‘我请于先生以赦汝,何如?’后曰:‘坏了学规。’秦遂谢恩起。”皇后重视学习,也印证了证了钱谦益在《崇祯诗集》里写的传闻:“传闻中宫好学,新参夫人有延师习《通鉴》者。”

《牧斋初学集》
《资治通鉴》讲兴衰成败,教做人做事。研究《通鉴》的周皇后心胸开阔,颇有气量。《明史》说:“妃寻以过斥居启祥宫,三月不召。一日,后侍帝于永和门看花,请召妃。帝不应。后遽令以车迎之,乃相见如初。”田贵妃和周皇后闹矛盾,崇祯帝将她贬居启祥宫反省。田贵妃被贬后,连续三个月未得召见。一日,周皇后陪崇祯帝在永和门赏花时,主动请求召见田贵妃。崇祯帝起还未应允,周皇后就命人备车迎接。最终帝妃相见,和好如初。
同时,皇后能准确判断局势,关键时候曾给崇祯帝建议。《明史》记载:“后性严慎。尝以寇急,微言曰:‘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帝问之,遂不语,盖意在南迁也。”周皇后性格淑慎,低声说:“我在南方还有住的地方。”言外之意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南迁。崇祯帝表情漠然,问:“你怎么知道这些时势的?”皇后立即明白皇帝有身不由己的苦衷,于是就不说话了。

罪惟录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北京城陷。《明史》又载:帝泣语后曰:“大事去矣。”后顿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乃抚太子、二王恸哭。还原一下当时情景:周皇后以头叩地,缓缓站起,“我服侍陛下已经十八年了,我也曾劝戒过陛下,但皇上您从来不听,才会有今日的亡国啊!”最后,她搂着太子、定王、永王痛哭,返回坤宁宫自缢而死。
《罪惟录》由衷感叹:“引缳死社稷,非死帝。”即周皇后的死是为社稷而死,不是为皇帝而死。千古以来,女子中只有孝哀傅皇后能与她相比,都是孝节之死。隔天,崇祯帝自缢时以发覆面,遗诏请求“勿伤百姓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