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预见能源

募资砍半、弃建硅片项目,三季度虽扭亏却难解81.91%高负债困局。
10月的江阴秋意渐浓,临港开发区的总部园区内,74岁的缪双大望着窗外成片的香樟树陷入沉思。四十年前,他揣着9300元创业,将一家乡镇小厂打造成横跨节能与光伏的百亿巨头;在企业鼎盛时逐步交棒给一手培养的儿子缪文彬,本想安享晚年,却没能料到光伏行业的周期波动,让这位江阴富豪之子扛起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份压力的直接写照,藏在10月23日晚披露的2025年三季报与融资调整公告中。
10月23日晚,曾经的光伏“黑马”双良节能披露2025年三季报,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双良节能营业收入为60.8亿元,同比下降41.3%;净利润为-5.44亿元,同比去年同期的13.4亿元亏损缩窄59.42%,但仍处于亏损状态,加上去年亏损的21.34亿元,双良节能合计亏损高达26.78亿元。
与此同时,公司宣布调整融资计划,拟募资不超过12.92亿元,较2023年计划的25.6亿元大幅缩减49.5%。最引人关注的是,原计划的38GW大尺寸单晶硅拉晶项目被取消,资金将转而投向液冷装备、制氢设备等新领域。
从2021年借光伏硅片实现营收从38亿元跃升至231亿元的“黑马”,到2024年因行业周期陷入21.34亿元巨亏,再到2025年启动战略收缩并探索新业务,双良节能的转型之路始终与缪氏家族,尤其是第二代掌舵者缪文彬的战略决策紧密相连。

从9300元创业到光伏黑马:
缪氏家族的两次跨越
双良的前身,始于1982年一次充满勇气的创业。31岁的缪双大从部队转业后,放弃家乡江阴利港镇钢厂的稳定工作,听闻上海空调安装市场潜力,便与三个哥哥及6位老乡凑齐9300元,组建起一支空调安装队伍。凭借踏实的服务与敏锐的市场嗅觉,短短三年间,这支小队就积累了几十万元资金,为后续转型埋下伏笔。
1985年,凭借对“电力短缺”市场痛点的洞察,缪双大捕捉到“节能制冷”的商机,带领团队回到江阴,投入全部积蓄50万元创办溴化锂制冷机厂——双良节能的雏形就此诞生。
随后的发展步入快车道。1993年成立双良集团,2003年登陆上交所,逐步奠定“节能节水装备龙头”地位。其溴冷机、空冷器等产品长期领跑国内市场,换热器在高端空分领域全球市占率超50%,成为电力、石化等高耗能行业的重要供应商。
缪双大始终将创新视为企业生命线,他曾坦言:“企业不坚持创新,就要被淘汰。民营企业如同骑在虎背,唯有奋勇向前。”这一理念也深刻影响了其子缪文彬,为后续的家族传承打下精神根基。
2021年,双良节能迎来高光时刻。营收从2020年的20.72亿元飙升至2023年的231.49亿元,净利润从2017年的9595万元增至15.02亿元。硅片出货量达44.6GW,跃居行业第三,成为光伏赛道名副其实的“黑马”。
然而,这一切,离不开缪双大之子缪文彬的果断布局。
2004年,缪文彬在美国取得金融MBA学位后,并未直接进入集团管理层,而是从双良集团底层销售岗位做起,先后担任销售公司总助、集团总裁助理、副总裁、董事,完整经历了企业从传统节能装备向新能源领域探索的全过程。
2017年,缪双大逐步交棒,缪文彬先后接任集团董事长及上市公司董事长,全面执掌运营。
不同于一般的“空降”二代,将家底败光的剧本,缪文彬是为数不多愿意从事大多数“二代”瞧不起的“家里不光鲜亮丽的制造业工作”的“二代。他踏踏实实从公司基层做起,对企业有深入理解。在他掌舵的前六年,双良节能传统业务持续巩固:溴冷机、空冷器、换热器市占率均跃居行业第一,多晶硅还原炉市占率更是高达65%,连续7年保持第一。
但,缪文彬毕竟还年轻,在江湖厮杀多年的“老爹”缪双大并没有完全放心把公司交给儿子缪文彬,彼时缪双大仍持有核心股权,并未完全放手。
不过,缪文彬并没有让缪双大失望。2017年,缪文彬接过掌舵权后,便开启第二次关键转型。依托2015年通过资产置换切入的多晶硅还原炉业务(市占率超65%),缪文彬在2021年瞄准光伏硅片赛道,成立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
彼时恰逢光伏行业高景气周期,双良节能凭借大尺寸硅片产能释放与长单优势,将营收从2020年的20.72亿元飙升至231.49亿元,净利润也从2017年9595万元增长到15.02亿元。
随着公司业绩不断攀升,缪双大也逐步“放手”。2023年11月,他将所持部分股权以0元对价转让给缪文彬,后者正式成为双良节能第一大股东。(值得一提的是,根据2025年上半年双良集团最新股权结构,截至2025年9月30日,缪双大仍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合计控制公司45.93%股权。名义上放权了,但最后实际控制权还是牢牢掌握在缪双大手中。)
在进入公司的第20个年头,缪文彬完成了从“继承者”到“掌舵者”的身份转变。然而,几乎同时,光伏行业周期波动袭来,缪文彬迎来掌舵后的首个重大考验。

从“硅片依赖”到多元破局
2024年,光伏行业面临“产能过剩+技术迭代”双重压力。全国硅片产能利用率跌破60%,硅片价格大幅下滑,双良节能光伏产品的毛利率跌至-16.63%,同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4.86个百分点,全年净利润亏损21.34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82.7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前期大规模的硅片产能投入(累计超130亿元)进一步加剧资金压力,其中包头40GW项目已投入53.55亿元却未达产。
面对困局,缪文彬迅速调整航向。2025年定增募资计划从25.6亿元压缩至12.92亿元,核心是取消38GW单晶硅项目,将资源转向氢能装备、液冷技术等新赛道。
这一转型并非盲目跨界。在氢能领域,双良依托四十余年换热器技术积累,2024年已发布5000Nm/h碱性水电解槽,并拿下阿曼20MW电解槽订单,参与澳洲50万吨绿氢项目,成功切入中东、欧洲等高潜力市场。
2025年三季报成为检验调整成效的首个窗口。第三季度,公司实现盈利5317.79万元,同比扭亏。一方面,硅片价格环比回升5%,硅料成本同比下降30%,带动新能源产品毛利率改善;另一方面,传统节能装备业务表现稳健,溴冷机、空冷器2024年毛利率达26.8%,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占比提升至23%,成为盈利“压舱石”。
不过,公司前三季度营收仍同比下降41.27%,主因硅片业务主动收缩。盈利能否持续,仍需行业需求回暖验证。
负债结构同样呈现“喜忧参半”态势。截至9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81.91%,虽较2024年末微降0.86个百分点,但仍处高位。好消息是,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大增262.63%,加上获批的150亿元借款额度,短期偿债压力有所缓解。
从缪双大创业时的9300元,到总资产超250亿元的上市企业,双良节能的轨迹是中国民企在能源领域探索的缩影。在浙江义乌,某中小光伏企业老板坦言:“2023年还能靠低价抢单,今年连工资都发不出”。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光伏组件产能利用率仅47%,15家企业破产清算,行业集中度CR5从2021年的68%飙升至89%。
而当前转型,既是缪文彬应对行业周期的选择,也是在“传承节能根基”与“开拓氢能新空间”之间寻找平衡。
2025年第三季度的扭亏印证了调整方向的合理性,然而,前三季度累计5.44亿元的亏损、81.91%的高负债,以及氢能、液冷等业务尚未形成规模营收的现实,意味着脱困之路依然漫长。正如缪文彬所言:“扎根主业、做强实业,在成熟领域降本增效,在新领域寻求增量。”对这家走过四十余年的企业而言,眼下的调整或许正是下一次跨越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