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网站公布了全国各省(区、市)最低工资标准情况(截至2025年10月1日)。数据显示,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月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均超过了2000元。

各省份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首次全面站上2000元大关,此次突破背后,与多地涨工资有关。比如,北京、湖南、安徽等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在100元左右。这种普涨,是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首次全面站上2000元大关的直接原因。

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既是各地的主动为之,也是制度的刚性要求。《最低工资标准》明确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此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指出,合理确定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

还要看到,最低工资标准是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如何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各地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关键是因地制宜。

结合经济发展水平,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意义重大:可更好兜住民生底线,增强低收入群体的获得感,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回应群众合理关切。

最低工资标准的全面提升,不仅是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进步,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强调,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中就包括“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提到“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科学合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也有利于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既需要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也需要以优化消费环境增强消费意愿,更需要以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

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314元,比2020年增加9125元。报告显示,“十四五”前四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增长同步,年均实际增长5.5%。而在日前举行的发布会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中国现有14亿多人口,未来十多年中等收入群体将超过8亿,市场潜力巨大。

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应有之义。从提升最低工资标准,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系列制度设计,不断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人迈向共同富裕的步伐将更加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