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热搜,是郑智化道歉。
大概就是前几天郑智化发了条微博,说深圳机场对残障人士不友好。升降车离飞机门有 25 厘米的落差,他轮椅进不了飞机,升降车也没升上去,导致他“连滚带爬”进了飞机。

大家和郑智化一起,冲着深圳机场口诛笔伐。
有过类似遭遇的残障人士也借此机会出来吐槽“出行难”。


首先,他们承认错误,明确表示会改善服务层面的不足。
其次,他们委婉地解释了一下保持高度差的问题,直言这么做是为了执行工作规范。
“由于在旅客上机和货物装卸的过程中,飞机会出现上下移动,为了防止保障设备刮碰飞机,根据安全操作规范,登机车与飞机舱门就得保持 20cm 的高度差。”
言下之意,升降车的司机不肯调整高度是有原因的,并不是刻意刁难郑智化。

可以看到,郑智化当时确实被高度差难住,无法进入舱门。不过随行人员并没有冷眼旁观,而是花了一番功夫,把他搀扶进了飞机。
他也没有在物理意义上“连滚带爬”地进飞机。
信息公开到这一步,舆论随之反转。
网友们批评郑智化发表了夸张且具有误导性的言论。
明明没有“连滚带爬”,却在小作文里这样表述,显然是有问题的。
这种不实评论会伤害基层工作人员的感情,也会混淆公众的认知。

他们觉得残疾人登机的正确方法应该是拄拐杖搭载升降机,然后自己进舱门。
非要坐轮椅登机,只会给自己和他人增加麻烦。

他们怀疑郑智化整这出,可能另有所图,弄不好是“台独”借题发挥。


比起关心残疾人,论者似乎更热衷“抓间谍”和骂人。


他承认,“连滚带爬”这个词确实表述不当,是自己登机不顺、一时气愤,所以嘴瓢了。

刁难他的,不止是升降车,还有机场安检。
比如有一次,安检人员非要他解释:
“为什么穿金属的鞋?”
他说自己小儿麻痹不穿支架无法行走,安检则粗暴地表示:
“金属必须过 X 光,否则不能上飞机!”
还有一次,一个安检人员为了检查他的支架花了半个多小时。
那位安检员拿不定主意,于是把上司全都叫来参与检查,结果仍旧不放行 …… 这通操作不仅影响个人尊严,还搞得郑智化差点错过航班。
除了支架,枴杖也被安检卡过。
某个机场,安检曾要求他托运枴杖。
对此,他不能接受,理由是:
“我在飞机上必须用撑枴杖才能自己上厕所,所以不能离身;加上大陆托运工作人员非常粗鲁,万一枴杖摔断了,我岂不是不要走路了?”
不知道此事后来如何解决,但这个小插曲让他记了很多年。
上述经历让郑先生感到愤懑。
他认可机场安检必须工作严谨,但坚持认为:
残疾人也是人,和正常人一样拥有出行权,他们不该像罪犯一样,遭受各方苛刻的凝视。

认为他矫情的人,仍旧批判他矫情。



咋说呢。
说实话,我们真没必要上纲上线地解读郑智化的言论。尤其是政治化的解读就更没必要了。

是台湾某立法委员的一段发言,被配上音乐以后变成了一段歌,这本来就是一种夸张的说话风格。
从视频里看,肯定不是连滚带爬,但确实也踉踉跄跄。当然,在这里用这个词肯定是不合适的,因为会被人理解成真的“连滚带爬”,所以他也为此道歉了,被骂不冤。
但我总觉得吧,这事的重点不应该在这啊。
这事的重点不应该是郑智化到底有没有“滚和爬”,也不应该是郑智化到底是不是坏人吧。
这事的重点,应该是残障人士如何更方便,更有尊严的出行吧。
就说那 25 公分的高度差吧,确实非常不方便,但也不是没办法解决。
比如有个斜坡?
比如机场提供的轮椅和机舱门适配?
如果提前为残障人士考虑过,也不至于视频里手足无措。
类似的 bug 还有很多。
尽管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很多无障碍设施,但必须承认这些设施在设计上总有些许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某些设计甚至挺死亡的:

尽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残障设施,但我们很少能在马路上看到残疾人。
因为出门对他们来说太难了;也因为无障碍设施也不总是无障碍的。
可能有人觉得,我们看不到残疾人,是因为他们太小众了。
其实根本不是的。
统计显示,我国肢体残疾人士多达 2472 万人。
也就是说 14 亿人口中,每 57 人里就有一人是肢残人士。
这还没算上那些因病因伤需要短期坐轮椅出行的人。
他们根本不小众。
就像郑智化说的,他们也有客观的出行需求和出行自由。航司乃至各行各业理应考虑他们的感受,为他们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同时照顾他们的出行尊严。
如果大家总是站在健全人的立场上想问题,那么轮椅人士出门会更加困难。
当然,这几年已经改进不少了,但残障人士出行便利方面,依然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所以,理想的状态是,大家以深圳机场事件为契机,认真地完善一下无障碍设施。
肯定比“抓间谍”、吵群架有意义多了,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