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飙升17.9%,上市保险公司利润随之水涨船高,但背后,会计准则切换正悄然放大业绩波动。

  截至2025年10月,中国保险业在资产端与负债端的共振效应显著增强。近期,等上市保险公司陆续发布前三季度业绩预增公告,利润增幅普遍在40%-70%之间,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亮眼数据背后,是资本市场回暖带来的投资狂欢与会计准则放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市场波动性加剧,这种增长能否持续成为行业最大隐忧。

  投资收益成业绩主引擎,险资加大权益配置力度

  十月以来,上市保险公司三季度业绩预告相继出炉,一片预喜之声。中国人寿公告称,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约1567.85亿元到1776.89亿元,同比增加约522.62亿元到731.66亿元。证券分析指出,这主要得益于公司“把握市场机会提升权益投资力度”。

  新华保险表现同样亮眼,预计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99.86亿元至341.22亿元,同比增加93.06亿元至134.42亿元。甚至连通常增长平稳的财险公司也加入高增长行列。人保财险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加约40%到60%。

  净利润普遍高增的背后,投资收益成为关键。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分别累计上涨15.84%、29.88%,为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增长创造了有利环境。险资把握市场机会,显著加大权益资产配置力度。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二季度末险资股票配置余额已达3万亿元,较一季度末增长8.92%,较去年二季度末增长47.57%。高比例权益持仓为投资收益带来显著弹性,也进一步推升了整体利润水平。

  各保险公司在权益投资上采取了积极策略。中国人寿“把握市场机会坚决加大权益投资力度”,新华保险“增配能够抵御低利率挑战的优质底仓资产”,人保财险“适度增配具有长期价值的优质权益类资产”。

  上述投资策略在数据上为股票持仓比例显著上升。2025年上半年,主要上市险企股票持仓规模达1.8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比例升至9.3%,较年初提升1.5个百分点,创近十年新高。

  此外,险资入市意愿持续增强。今年以来,险资机构接连举牌上市公司。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19日,年内险资机构举牌上市公司已达32次,已超过2024年全年。整体来看,险企红利风格偏向明显,十分青睐举牌银行、公共事业等板块的上市公司。

  同时,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的扩大,也为保险公司提供了更灵活的权益资产配置方式。目前,金融监管总局批复的试点规模从500亿元增至1620亿元,获准参与试点的保险公司也从2家增至8家。

  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2025年三季度沪深300指数上涨18%,叠加险企提升权益投资配置比例,成为净利润高增的关键驱动因素。

  新会计准则放大利润波动

  亮眼的增长数据背后,新会计准则扮演“放大镜”的角色。

  2025年是新保险合同会计准则全面实施的关键年份。自2023年上市保险公司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以来,净利润波动明显加剧。核心变化在于,更多资产被归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市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旧准则下“浮盈浮亏只要不卖出就不影响当期利润”的处理方式。

  以中国人寿为例,该公司2025年6月末股票持仓市值已达6201.37亿元,相较24年6月末4400多亿元规模显著提升,其中归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股票规模约5600亿元。这意味着如果股票上涨10%,这意味着如果股票上涨10%,账上就能产生约560亿元的投资收益。相比之下,在旧准则下,中国人寿2023年末持有的4300亿元股票中,市值变动影响当期损益的股票资产仅不到200亿元。新准则下的利润弹性放大了近三倍。

  保险公司股票投资中FVTPL占比高,股价浮盈直接计入当期利润。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华保险、中国人寿股票归入FVTPL的占比分别高达81.2%和77.4%。这种结构使得保险公司在股市上涨时能更充分地享受投资收益。但当市场下跌时,也会同等程度地放大亏损风险,增加业绩波动性。

  五家A股上市保险公司股票归入FVTPL的占比差异明显,新华保险(81.2%)、中国人寿(77.4%)、(66.2%)、(53.6%)均超过五成,(34.7%)不到四成。

  分析表示:“新准则下,保险更多资产可能被划分至FVTPL类别,其市值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当期利润,这可能使得保险公司的利润波动性增大。”

  当资本市场的“”褪去,险企自身的“”何在?

  面对如此高的利润增长,市场不禁对其可持续性表示担忧。当前业绩增长过度依赖资本市场的上涨效应,一旦股市出现调整,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将受到直接影响,进而拖累整体业绩。

  业内对保险公司未来业绩走势出现分歧。部分分析师认为,随着“开门红”临近,保费增速有望保持在10%左右,保险板块具备持续修复空间。

  但也有观点指出,投资收益作为周期性强、波动性大的收入来源,难以持续支撑险企高速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的资本市场表现强劲,沪深300指数累计上涨约20%,但这种上涨行情能否持续存在不确定性。

  从负债端看,各家保险公司正在积极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增加分红险等浮动利率产品销售,减少对利率敏感性寿险的销售,通过负债端改善提供支撑。2025年前9个月,中国太保子公司太保寿险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2324.36亿元,同比增长10.9%;新华保险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1727.05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9%。

  上市保险公司加速推进产品结构转型,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成为发力重点。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个险渠道分红险占个险渠道首年期交保费比重超50%,太保寿险新保期缴中分红险占比提升至42.5%。

  财产险业务方面,非车险“报行合一”逐步落地,将帮助保险公司有效控费,改善承保表现。粗略估计,非车险行业“报行合一”在11月1日正式实施后,或能够压降相关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0.2-0.9个百分点。

  险企如何应对波动新常态?

  随着会计准则的变化和市场环境的波动,保险业业绩分化可能成为新常态。

  2025年首季业绩已呈现出“分化+波动”两大关键词。当时,中国人保实现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3.4%;中国人寿增长39.5%;而中国平安却同比下降26.4%。2025年上半年,中国平安成为上市险企中“唯一负增长企业”,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8.8%。

  这种分化凸显了不同保险公司在面对相同市场环境时的策略差异。平安将其67%的股票资产划入OCI账户,这意味着这部分资本利得不会进入当期利润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华保险通过举牌并变更会计科目至长期股权投资,单季度获得一次性收益增厚。

  面对业绩波动,中小险企获得了监管的缓冲空间。与大型险企相比,中小保险公司在这一轮监管升级中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2025年二季度险企偿付能力整体有所改善,但部分公司仍面临公司治理、流动性等风险挑战。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保险公司正在加强资产负债统筹管理。中国人寿已将其资产负债有效久期缺口从去年的超2年缩减至今年一季度的1.5年。从长远看,保险行业盈利改善逻辑仍在持续兑现,其核心动力来源于“资产端权益配置多元化、负债端成本有效管控,以及市场格局向头部集中”的三重驱动。

  多家券商机构对保险板块持乐观态度,认为“资负共振”有望带来估值与业绩的“戴维斯双击(盈利能力和市场情绪同时向好)”。

  中小险企也正在探索差异化生存路径。对于中小寿险公司而言,优化资本结构成为应对挑战的关键。部分公司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出售非核心资产或借助数字化技术提升资本管理能力,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稳定性

  此外,尽管当前FVTPL占比仍处高位,但险企已开始通过提升FVOCI配置来对冲波动。湘财证券分析指出:“在新会计准则全面实施背景下,增持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资产成为新趋势。”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五大上市险企FVOCI占比平均提升约14个百分点,反映出行业正从“被动承受波动”向“主动管理波动”转变。

  政策层面的持续加码也为行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今年以来,多部门联合发文,鼓励险资作为长期资金入市,并推动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引导保险资金发挥“耐心资本”的作用。

  10月以来,新华保险、中国人保A股涨幅居前,分别涨超12%、10%。保险业的业绩波动或许才刚刚开始,如何在会计准则与真实价值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