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文莱民航监管方修订法规,允许本国航司运营由中国民航局(CAAC)认证的飞机,目标机型包括区域客机C909与单通道客机C919,中国商飞(COMAC)出海获得积极信号。
此前,文莱民航局(DCA)及东南亚许多国家的航空监管体系,仅认可由欧美或巴西等传统飞机大厂机型所依据的西方或巴西认证体系。
文莱适航认可名单中纳入CAAC,将为中国商飞在东南亚积累境外履历提供跳板。业内分析指出,文莱此举与近一年中国商飞在东南亚的定向营销与监管沟通相呼应。对于中国商飞而言,这不仅是“走出去”的试金石,也为其下一步寻求海外订单、建立运行数据库、完善海外服务体系奠定了制度基础。
今年以来,东南亚多国相继出现与中国商飞相关的新进展:老挝航空今年接收首架C909,并正在推进试航准备;柬埔寨航司则已签署引进意向备忘录;越南监管层正在探讨对中国飞机认证的等效认可。不过,也有案例显示推进过程仍存不确定性——越南低成本航司越捷航空曾短期租赁两架C909用于运营,但六个月试用期结束后未续约,原因包括航线匹配度、后勤支持能力等问题。
文莱虽为较小市场,但其地处东南亚、具有区域航空枢纽潜力,且与中国在“一带一路”、东盟互联上关系紧密。文莱本地航空初创公司 GallopAir 曾于2023年签署意向书,拟采购30架中国商飞飞机,包含15架C909 及15架C919,总金额约为20亿美元,是首个非中国航空公司采购C919的案例。截止2025年10月,商飞尚未开始向GallopAir正式交付飞机,当前合作仍停留在“意向订单”阶段。
虽然获得文莱运营许可是一大进步,但中国商飞现阶段仍面临不小挑战。当前,C919仅获得CAAC型号合格证(TC),尚未取得欧洲EASA或美国FAA的适航许可。根据EASA官方消息,商飞若启动取证程序,预计还需3至6年才能完成全部认证流程。这也意味着在欧美主流市场全面开放之前,中国商飞可能需要依托东南亚、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积累运营数据与信任资本。

国产飞机在海外落地还面临维修体系、配件保障、飞行员培训、保险及融资租赁等全链条挑战。海外航空公司若采用中国制造飞机,在运营初期很可能需依赖中方提供大量“随机”支持服务,这对商飞自身的全球服务网络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投资者与行业观察者而言,“国产飞机出海”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潜在蓝海赛道,文莱“开放”事件被视为国产民机国际化的新起点,或将带动中国航空工业在出口、认证、服务、产业配套等方面形成联动效应。其未来成长性将取决于是否能建立起完整、可信赖、可复制的全球运营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