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作为“草根足球”联赛,演绎而成群众性体育狂欢场景的行为艺术,从特定意义上燃亮江海大地——南通,带给天南地北眼睛一亮的全新认知:素有“学霸之城”美称的南通,绿茵场上的足球“狼队”“文武双全”,这座城市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体育之乡”。“真南哥”叠加“状元狼”,“南通教育”与“南通体育”珠联璧合,这座城市是怎么拥有斯文与霸气两副面孔的?“中国近代第一城”以及“南通人”具有怎样的文脉传承与气度特质呢?

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的城市

德:精神文明“南通现象”——30年前,原南通工学院副院长汤淳渊以“莫文隋”化名,匿名捐资助学,引领造就了名扬全国的精神文明“南通现象”。近年来,南通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南通现象”新实践,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全域保持“满堂红”。截至目前,全市累计10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34人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47人(组)荣登“中国好人榜”,289人(组)获评“江苏好人”。退休将军陆凤彬10多年来积各方力量,在家乡倾力打造忠孝文化园,传承弘扬忠孝文化,涵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品格的文化根基,系统挖掘忠孝文化中家国同构、德法并重的精神内核,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理论阐释、案例分析与在地实践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的有机衔接,为南通培育新时代公民道德提供更多文化滋养,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域文化实践范式,打造长三角现代化进程中的忠孝文化之城。

智:“学霸之城 教育高地 院士摇篮”——2025年数据显示,南通高考一本率超60%,清华、北大录取人数达61人,稳居江苏省首位。据南通市教育考试院统计,全市高考本科录取率超过92%,一本率常年超过50%;江苏每6个一本生里,就有1个来自南通;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里学生占比最多的,也都是“节棍”(厉害)的南通人!截至2025年,南通籍的两院院士总数为‌54名‌,这一数据基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权威统计,涵盖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南通籍当选的院士‌‌。"中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这座百年教育名城以张謇精神为魂,构建了教研共同体与家校共育的黄金生态。南通教育的成功,是历史底蕴、文化基因、系统运作、家校合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源于张謇先生留下的重教传统,也得益于精细化、系统化的教学管理,更离不开全社会形成的教育共识和文化氛围。

体:“世界冠军摇篮”——南通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体育之乡”和“世界冠军摇篮”,‌已培养出7位奥运冠军‌,分别是林莉、葛菲、黄旭、李菊、陈玘、陈若琳和仲满,他们自1992年起连续七届奥运会为南通赢得13枚金牌,涵盖游泳、羽毛球、体操、乒乓球、跳水及击剑6个项目,奠定了南通“体育之乡”和“世界冠军摇篮”的声誉。‌截至目前,南通已培育出世界冠军24人,共夺得世界大赛金牌258枚,其中三大赛金牌111枚。近年来,南通市围绕乒乓球、体操、举重、跳水、羽毛球、射击等6个我国奥运会传统优势项目,以及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项目,精准布局、精准施策,以精湛技艺培养后备人才。2024年12月,南通市被评为全省唯一“国家奥运后备人才梯队”共建城市。南通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做好“体育+制造”“体育+文旅”“体育+培训”“体育+康养”文章,加快把包括体育经济在内的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

美:“中国美术南通现象”——早在1979年,南通籍画家袁运甫、袁运生、范曾被吴作人誉为“南通三杰”,自此,南通美术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可堪研究的“中国美术南通现象”。保彬、范扬、刘伟东、顾平、冷冰川、王冬龄、丛志远等在海内外艺术殿堂享有声誉。从南通城里走出来的人民艺术家赵丹,是中国电影史上独树一帜的演员,他代表了中国男演员的一个高峰,是一颗在漫长时日里悬在艺术天际的星座。还有中学时代与赵丹就是同窗好友的顾而已、钱千里、朱镜明,被誉为中国电影界的“南通四杰”。年轻一辈,南通籍演艺界明星群星灿烂,包括文娱领域的保剑锋、马伊琍、陆川、黄磊、郁钧剑、张嘉佳、顾永菲、郑毓芝、朱俞硕,等。

劳:“南通建筑铁军”精神特质——20世纪80年代,南通建筑队伍以“建筑民兵师”形式支援大庆油田建设,凭借吃苦耐劳的作风赢得声誉。1984年,南通县英雄建筑公司(现南通四建)在大庆遭遇东北“王牌军”挑战,双方竞赛建造两栋五层住宅楼。对方使用现代化机械,南通队伍仅靠人力,但通过优化管理如分工包干、质量与利益挂钩,以43天封顶、合格率98.95%完成,创下“一天砌2800块砖”纪录,而对方进度滞后。大庆媒体广泛报道“大庆有铁人,南通有铁军”,民间由此得名。“南通建筑铁军”40年间累计获124个鲁班奖,居全国地级市之首,代表工程包括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东方明珠等。以“吃三、睡五、干十六”的“五千五万”即“踏遍千山万水搞建筑、依靠千军万马闯市场、吃尽千辛万苦创事业、‌说尽千言万语争项目‌、‌历尽千难万险谋发展‌”的精神为内核,体现南通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特质,成为城市文化象征。“南通建筑铁军”参与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并在新时代“一带一路”等国际项目中大展身手。

“一山一水一人一城”培育江海文化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南通人常用八个字来概括:长江之尾、东海之头。一代代南通人,沐浴江风海浪,千百年间不断向江海开拓、索取,江海塑造了南通,也促就南通人自成一派的江海文化。

从地理上观察,南通市地处江苏省东南部,中国东部海岸线与长江交汇处、长江入海口北翼,东抵黄海、南望长江,“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州隔江相望,被誉为“北上海”。历史演进考据,南北朝时期,南通市区一带涨沙为壶豆洲(后称胡逗洲);唐时设狼山镇,属浙江西道;五代十国时称静海,后周显德五年置静海军,旋改通州;宋时一度称崇州及静海郡;元时一度升通州路;民国元年,改称南通县;民国三十八年二月设南通市,隶苏皖边区第九行政区(历经更名,直至1971年4月改称南通地区);1962年6月,南通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南通地区撤销,实行市管县体制。

南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南通市是中国首批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是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重要支点、产业科技创新孵化基地、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江风海韵绿色宜居家园。

对于这座城市,令外界友人感觉惊奇的是“听不懂的南通话”。南通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与沪、苏、锡、常吴语区隔江相望,北接江淮平原,与泰、盐、扬、淮比邻。南通市成陆后曾居“流人”即现在所说的“漂族”,唐宋以来人口流徙,给南通带来了讲各种方言的居民,他们长期共同生活、互相交际,逐步形成既含有吴语底层成分,又带有北方方言基本性质的南通话。由于南北融合,八方人口杂处,现代南通话往往一字多音,有音无字,或字面的意思与字义没有关系,让人觉得像“外国话”。还有民间所言“南通四怪”——狼山没狼,长桥不长,观音山没山,南通南不通。

南通地区的文化渊源,可追溯至距今约6000-5000年前的青墩文化,作为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支系,其核心遗址位于南通海安县青墩村。作为江淮地区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青墩遗址考古发掘填补了南通史前文化研究空白,其文化特征与良渚文化有密切关联。作为江海文化之源,以带有鲜明江海特色干栏式居室和刻有筮占文字麋鹿角,而有别于其他地域新石器文化,西汉以后以独特煮海制盐生产而兴起的盐文化历经千年,展示了光彩夺目风韵。

南通这座江海之城,可谓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代,有北宋教育家胡瑗、明代外科圣手陈实功、明末“复社四公子”之一冒襄等硕彦名儒,有三国时期东吴大司马吕岱、唐末五代时期姚存、明代抗倭名将曹顶等贤吏名绅,还有晚明忠臣、抗清名将顾养谦,也有明末评话大家柳敬亭、清初戏剧家李渔、“扬州八怪”之一李方膺等艺林才俊。近代,有清末状元张謇秉持“父教育而母实业”,独立开辟无数新路,让“中国近代第一城”惊世崛起;有沙元炳、韩国钧等贤达士绅,更有吴亚鲁、何昆、“如皋八书记”等2万余名革命先烈。当代,有袁翰青、袁见齐、蔡金涛、黄耀曾、徐冠仁、胡济民、施雅风、管惟炎、王之卓、杨乐等科技翘楚,有林莉、葛菲、黄旭、李菊、陈玘、仲满、陈若琳等奥运冠军,有魏建功、李吉林、李庾南等名家名师,有朱良春、王绵之、周仲瑛、朱南孙等“国医大师”,有卞之琳、赵无极、赵丹、范曾等文艺巨擘,有“莫文隋”、吴锦泉等道德楷模。

进入近现代,南通标识度高的品牌认知当属“一山一水一人一城”。“一山”指滨江而立、被列为我国八小佛教名山之首的狼山;“一水”指环抱城区、被喻为少女颈上之翡翠项链的古老护城河——濠河;“一人”指清末状元、南通籍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一城”指南通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按照近代理念全面规划建设并取得卓越成就的城市,曾经创造了体现近代文明的多个“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

对于江海大地的近现代发展,被誉为“一个人影响一座城”的张謇功不可没。张謇有两段名言表述了他的人生观:“人恒以寿为重,其实人之寿不寿,不在年岁之多寡,而在事业之有无。若其人果有益于地方,虽早夭亦寿;无异于地方,即活至百岁,奚得为寿?”“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故踊跃从公者,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鄙人之办事,亦本此意。”

甲午战争之后,四个中国人做了各自选择,代表了这个国家不同的努力方向: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袁世凯选择了复古,张謇选择了实业。

甲午之痛让张謇意识到,“中国大患不在外侮之纷乘,而在自强之无实”,在他看来自强之道就是实业和教育,他要在家乡南通实践自己的理念——“父教育、母实业”。1895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委任张謇总理南通上海一带商务,授意他创办纱厂。张謇奔走于南通上海之间,到处筹措资金,困顿时连往返车费也囊中羞涩。1899年,一座拥有20400枚纱锭的纱厂在南通唐家闸建成。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后,他又先后创设一系列实业、文化、教育事业。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以大生纱厂为核心,还创办了油厂、面粉公司、肥皂厂、纸厂、电话公司等20多家企业,形成一个轻重工业并举,工农业兼顾,功能互补的地方工业体系,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民族企业集团。

张謇以一己之力,在家乡打造令世人瞩目的近代化新兴城市,开创了诸多全国之最:南通博物苑——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通州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民立中等师范学校;伶工学社——中国第一所戏剧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校;通海垦牧公司——全国第一个农垦股份制企业;南通盲哑学校——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大生纺织企业集团——中国最早的民营资本集团……

史料记载,1926年11月1日,张謇灵榇出殡,墓中陪葬品只有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对金属的小盒子,分别装着一粒牙齿、一束胎发。张謇就是这样把自己的“皮骨心血”全部奉献给了社会和百姓,而他给南通留下的是一个拥有50多家企业、2400多万两白银的当时全国最大民族资本集团,是由400多所各类学校、场馆组成的教育文化体系,是一套完整的水利、交通、供电、通讯、园林等市政基础设施,是一系列的公益慈善事业。在张謇的领导下,南通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小县城,变成了令世人瞩目的近代化新兴城市。

百年烟云飞逝,今人依然翻阅研究张謇这本厚厚的大书,从中获得时代与人生的感悟。作为走出江海衣胞之地的清末状元,张謇从异乡再回故乡,从官场再战商场,觉得他的人生可以粗略地分为前半生、后半生。1895年前,主体是学业,苦学传统国学,丰富人文精神,考学20多场次,答理论的卷子,为国家找道路;1895年后,主体是实业,精学新兴西学,履行科学精神,创办数十家企事业,答实践的卷子,为家乡辟新路,创造了南通近代辉煌。虽然没能实现传统意义上读书、当官的“双峰”,但创造了学业、实业从传统走向现代演进的“双峰”。

张謇的成长道路、思想形成、惟新理念、实业实践、社会贡献启示我们,张謇在去世近100年后拔得头筹,是因为他作为近代民族危难之时不断救国图强、奋力前行的历史转型期代表性人物,由农业立国到工业立国,其思想和作为不仅在南通,在全中国都有示范意义。他的一生,集中体现了爱祖国与爱家乡的高度统一,为社会增添物质财富与创造精神财富的紧密结合,强毅力行与敢为人先的贯通一致,经营企业实业与经营乡里村落的有机融合,由此“感动了中国”!

“中国近代第一城”价值意义

著名建筑规划大师吴良镛院士依据张謇通过“实业救国”理念,在南通实践农业到工业的转型,并推动女子教育、特殊教育等社会改革的历史背景,提出南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这一推论,正是源于张謇在清末民初对南通进行的系统性现代化建设,涵盖工业、教育、文化、市政等领域。

吴良镛先生的论证依据认为,南通在近代城市发展中具有三个核心特征:‌自主规划‌:张謇主导制定“一城三镇”的城市规划,构建了完整的工业、农业产业链及交通运输网络;‌系统性建设‌:创办370多所学校,涵盖师范、纺织、刺绣、戏剧等学科,建立中国首个民间博物苑;‌综合性发展‌:同步推进市政建设与民生改善,形成教育、实业、文化协同发展的城市模型。

人类社会文明形态演进逻辑,是由农耕文明朝着工业文明、迈向现代文明的渐变过程。农耕文明是以土地等为生产资料,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及相应的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礼俗、民族心理等构成的社会文明形态;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城市化为基本支撑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现代文明是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实现转型的社会文明形态。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迅速从农耕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从农耕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现在我们面临的课题是,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基础上,再用未来30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类文明是互鉴、共存、共荣的,如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获得成功,也就为世界上不同国家树立了根据各自历史、文化、传统、国情等特点,自主选择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样板。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实质与核心,就是人们从传统农业社会共享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考方式、行为方式转化到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以及未来智能社会人类所共享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上来。

由此可鉴,“中国近代第一城”的价值意义,不单单在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上,更在于在南通这片江海大地上,率先带领社会大众实践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共享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考方式、行为方式,朝着工业社会共享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转化,给传统农耕文明的千年帝国注入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基因。

张謇所处的时代环境,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积贫积弱、苦难屈辱,民智未开、兵荒马乱,社会动荡、剧烈转型,古老的农耕文明封建帝国面临西方工业文明坚船利炮的胁迫与攻击,国家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张謇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经济上引领产业革新即培育实业;政治上求索民主法治即地方自治;文化上拓展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文化事业开展“启蒙运动”;社会建设上通往现代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共事业展现“新新世界”;生态上以现代生态城市格局缔造“花园城市”。正因为他的坚守与奉献,使江海大地率先导入近现代工业文明与社会文明形态,奠定了国人主导的“近代第一城”。

谚语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水酿万般情。南通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受阻于长江天堑“南通难通”,导致这片区域是典型的传统乡土中国相对封闭保守、稳定态的熟人社会结构,同时也滋润培育出勤劳节俭、小富即安,持中守正、耕读传家,好学上进、技能立世等民俗风尚。总体上,对南通人的诸多特征可以用“厚道”二字加以概括,南通长辈教育子孙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常常是:做人要厚道。厚道,是一种做人的境界,是一种处世的智慧,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一个人难得的品质与最大的底牌。厚道,不是不知变通,而是一种坚守。厚道的人,更愿意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更能站在别人角度,替他人着想。厚道之人,也必有厚福。

以笔者切身感悟为例,在走南闯北的人生历练中,老母亲不识多少字,劳动妇女生活的智慧教给我的四句话时刻铭记于心:“力气是用不完的”——力气用了还会“长”,就是不要懒;“本事是自己的,别人拿不走”——要努力,要用功,要进步;“硬话软说”——待人做事心里明白,有理好好说,话不要太硬,让他人听不进反而会记恨与你,这样就达不到好效果;“人是铁、饭是钢、钱是胆”——生活中的一些难题是需要钱解决的,但拼命赚钱积累财富也不是人间行稳致远的正道。民谚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宜谨防德不配位、命不压财,更不能为了钱胆大妄为、胡作非为,那必然惹祸上身、牢狱之灾。

长江奔涌汇入东海、黄海,自上游裹挟的泥沙在入海口处逐渐淤积成陆。5000余年前,南通先民居住在扬泰岗地即今江苏扬州至泰州一带的外缘,此时并无“南通”之名。2000年间海中沙洲逐步涨接,连点为线,画线为陆。隋朝以前,此地逐渐演变成州,五代时终有“通州”的名号。直到清时,为避免与河北通州重名,于是将南方的“通州”更名为今日的“南通”。

因着张謇,南通引领着中国城市的近现代化转型。这座城市的气质由此定型——近代化的教育、公共设施镶嵌在民族工业中,笔墨纸砚的香味夹杂着纺纱机械的气味,在新旧交替之际兼容并蓄、自成气韵。正是“近代第一城”的工业文明基因奠定了学霸生产基地的辉煌,也给江海大地注入近现代工业文明血脉。燃爆中国的“苏超”,“真南哥”进一步激活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文脉基因,让这座城市的人们认识了自我,增强了自信,迈向更美好的明天。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江海大地值得期待:“中国近代第一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第一城”!

(何建华,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上海联合国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此文系2025年10月22日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办,现代快报社承办的“江苏文脉大讲堂13市13讲”走进南通,以“学霸生产基地的实业面孔”为主题的主讲稿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