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8 月中旬至今,多所 985 高校陆续公布 2025 年新生大数据。作为中国最顶尖的一批高校,它们的招生数据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内高精尖教育的趋势。

20 世纪末,教育部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并将其命名为 "985 工程 ",相关高校现俗称 "985 高校 "。截至目前,985 高校共 39 所。2019 年 11 月,教育部官网提及,已将 "211 工程 " 和 "985 工程 " 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 " 双一流 " 建设。

梳理 2019 年至今的 985 高校新生数据可见,绝大多数 985 高校研究生(" 硕士 + 博士 ")招生规模已超本科;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中,两者差距甚至在一倍以上。同时,985 高校研究生扩招增速也明显快于本科,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超 1 万人。

在 985 高校的本、硕、博阶段,男女比例(男性新生 / 女性新生)呈现 "V" 形波动:本科新生中,绝大多数 985 高校稳定为 " 男多女少 ",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理工类 985 高校的男生占比多在 2/3 以上;硕士新生中,女性占比相比本科显著提升,兰州大学、南京大学等出现 " 硕士新生男少女多 " 现象;博士新生中,男女比例再次扩大,男生新生数量再次大幅反超女性。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表示,从长远看,高等教育扩张对人才培养、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高考人数有望逐年上升,高等教育体系仍存在较强的扩招动力。但近几年,研究生宿舍资源紧张、大班授课成为常态等扩招 " 后遗症 " 屡见不鲜。因此,建议谨慎对待高等教育的扩招。如果需要在质量和数量间取舍,应优先保障培养质量。

部分高校研究生新生数量过万

最近十年," 扩招 " 成为高校招生的主基调。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 2018 年至今,排除个别年份的大扩招,全国普通本科、硕士、博士的招生规模年增速分别在 2% 左右、5% 左右、10% 左右,即教育层次越高,扩招步伐越快。

2020 年初,教育部提出计划扩招 18.9 万名硕士研究生。最终,硕士招生规模从前一年的 81.1 万人骤增至 2020 年的 99.1 万人,同比增长 22.1%。此后三年,硕士招生规模增速又回落至扩招前水平。

而在 985 高校,研究生扩招情况与全国平均水平出现较大差异。

其一,985 高校的研究生扩招速度慢于全国平均增速。2020 年全国研究生大扩招中,共 13 所 985 高校详细公布了当年研究生扩招情况,其中招生规模增速位列前三的为东南大学(17.5%)、大连理工大学(16%)、中国农业大学(14.4%),均慢于全国增速(20.7%)

其二,绝大多数 985 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超过本科招生规模,甚至形成倍数级差距。2025 年,18 所 985 高校详细公布了招生数量,均呈现 " 研究生招生规模大于本科生 " 的现象。

其中,复旦大学 2025 年的本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差异最明显:本科招生 4300 余人,研究生招生 1.2 万余人,相差近 3 倍;上海交通大学 2025 年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是本科生的 2.6 倍。

在 985、211 大学密集的北京,该现象也早已存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2022 — 2023 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显示,2023 年北京高校研究生毕业生预计约为 16.08 万人,首次超过本科毕业生(约 13.61 万)。

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阶段招生仍占规模优势,成为 985 高校中的 " 稀有群体 "。2023 年,该校研究生招生规模首次突破 5000 人,同年本科生招生规模为 5729 人;此后,该校未再公布研究生招生数据。

从趋势来看,985 高校研究生扩招速度仍明显快于本科,未来两者招生规模的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

2019 — 2025 年,985 高校的本科生招生增速多保持在 1% — 4% 之间,研究生的招生增速多保持在 4% — 7% 之间。以武汉大学为例,2019 — 2025 年,本科招生规模从 7232 人增至 7400 余人,研究生则从 8678 人增至 9800 余人。

受持续扩招影响,多所 985 高校已出现研究生招生规模超万人的现象。其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超 1 万人;武汉大学 2025 年研究生招生规模(9800 余人)也已逼近 1 万人。

理工类高校博士也在 " 大扩招 "

相比于硕士在某一年出现大扩招,博士研究生则以较高增速持续扩招。2017 — 2023 年,博士招生规模从 8.4 万人增至 15.3 万人,涨幅大幅超过本科、硕士。

在 985 高校中,相比于综合性高校,理工类高校的博士扩招速度最明显。

2020 — 2023 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扩招增速均在 8% 以上,电子科技大学均在 13% 以上;2020 — 2025 年,西北工业大学博士招生从 1017 人增至 2092 人,增速超 100%,同期大连理工大学的增速为 88.1%。

上海交通大学的情况最为特殊。2025 年,该校仅博士招生规模(4826 人)就已逼近本科招生规模(4995 人)。近四年,该校博士招生增速均在 10% 以上。

政策层面也在推动博士进一步扩招。2025 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提出,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占比,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辉分析,许多高校为成为研究型大学,有动力推动研究生新生规模逐渐超过本科,相关政策也延续了这样的惯性思维,将教育经费更多投向研究生而非本科。双重因素导致很多高校出现 " 虚胖 ",而非真正成为研究型大学。

储朝辉表示,不应将 " 高校的研究生新生规模超过本科生 " 视为正常的教育现象。" 每个阶段的教育都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一定要理性思考,甚至纠正本科、研究生扩招不同步的现象。"

冯帅章表示,如果高等教育系统的师资、宿舍等资源未随研究生扩招相应增长,仅扩大学生规模,会摊薄教育投入,进而可能降低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近几年也一直呼吁 " 进行有质量保证的扩招 "。他表示,缺乏质量保障的扩招、一味 " 卷学历 ",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学历贬值。现在社会层面已存在 " 高学历低就业 "" 学历高消费 " 问题,包括名校研究生在内的许多研究生,就业已面临较严峻的形势,因此教育应该回归理性。

此外,熊丙奇表示,社会正逐渐转向技能型社会,拥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反而更好就业,现在已经出现本科毕业生再次接受职业教育的现象。" 可能很多人心里无法接受这种社会变化,但社会就业形势依旧会倒逼大家转型。"

熊丙奇还提及:" 研究生扩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现实考量,可以在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几年青年失业率出现一定程度走高,今年 8 月、9 月全国城镇 16 — 24 岁劳动力(不含在校生)失业率分别为 18.9%、17.7%。

2023 年,本科招生 478.2 万人,研究生招生 130.2 万人;相比之下,2023 年出生人口已经降至 902 万。

熊丙奇表示,未来 10 余年本科和研究生预计会持续扩招,因此根据出生人口推算,2040 年左右中国所有考生或可上本科,30% 的适龄学生可读研究生。但实际上,社会不需要这么多学术型人才,这可能导致大量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毕业生,从事仅需本科、专科学历的工作。

" 本硕博 " 男女比例 "V" 形分布

从 2011 年开始,本科院校(包含普通本科、职业本科)新生中女性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整体呈现 " 男少女多 " 现象。

教育部数据显示,本科院校(包含普通本科、职业本科)新生中,2010 年之前女生占比均保持在 50% 左右;2011 — 2018 年,女生占比逐年增至 58%;2019 年、2020 略有下滑后,2022 年再次升至 63.1%;此后两年暂未公布相关数据。

但在 985 高校中," 男多女少 " 的现象持续存在。

2019 年以来,24 所 985 高校部分或完整公布了本科新生男女占比,其中仅中国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出现过 " 男少女多 " 现象。而理工类院校的男女比(男性新生 / 女性新生)大多在 2 以上(即男生数量是女生的两倍),综合性院校男女比相对均衡,多在 1 — 1.5 之间。

2025 年招生中," 男多女少 " 现象最突出的为电子科技大学(男女比 3.53),其次是西北工业大学(男女比 3.24)。2019 年、2020 年以及在 2022 年,电子科技大学的男女比均在 4.2 以上,相当于每 5 名本科新生中,女生数量不足 1 人。

同一所 985 高校中,女生占比较高的往往是文科专业。例如南开大学,女生占比前三的专业类别为中国语言文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商管理类,占比分别为 78.1%、75.8%、73%。

熊丙奇表示,985 高校本科新生 " 男多女少 " 现象,与高校中理工科专业数量、招生数量占比更高相关。此前,多省份本科院校招生计划中,理工科专业招生数量往往是文科专业的两倍甚至三倍;20 世纪 90 年代,部分理工类院校男女比甚至在 5 以上。近几年,985 高校的文科专业扩招,推动其男女比下降。

从趋势变化来看,在上述 24 所公布数据的 985 高校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的本科新生男女比虽均在 2 以上,但自 2019 年以来呈逐渐降低趋势。这意味着,越来越多女生通过竞争进入这些理工专业突出的院校,推动学校朝着男女均衡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近几年,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的本科新生 " 男多女少 " 现象出现小幅扩大趋势,但男女比始终保持在 1.7 以下。例如,中山大学的男女比从 2021 年的 1.18 升至 2025 年的 1.44。

但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男女比例呈现了新的特点。

同一年招生中,985 高校近几年的硕士男女比普遍低于本校本科新生男女比。这说明,相比于通过高考考入 985 高校本科,更高比例的女生成功 " 上岸 "985 高校硕士。

梳理可见,2019 年至今,11 所 985 高校部分或完整公布了硕士新生男女比,且数据全部低于同期本科男女比。

田进制图

例如大连理工大学,2025 年该校本科新生男女比为 2.26,硕士阶段新生男女比为 1.86。(见图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在研究生阶段,新生男女比例也出现反转,呈现 " 女多男少 " 现象。

如下图所示(见图 2),兰州大学近几年的本科、硕士招生数量十分接近,但硕士研究生新生女生占比持续高于本科阶段。

田进制图

进入博士阶段," 男多女少 " 现象再次凸显。综上,985 高校中,本科、硕士、博士男女比走势整体呈现 "V" 形。

例如 2025 年招生中,天津大学本、硕、博的男女比分别为 1.94、1.44、2.02;东南大学分别为 2.3、1.77、2.45;华南理工大学分别为 2.32、1.3、2.58。

储朝辉表示,国内恢复高考后," 高考中女生理工科成绩整体低于男生 " 的现象一直没有改变。随着社会观念转变,头部理工科高校的男女数量差距已较 20 世纪大幅缩小。但在世界范围内的理工科高校招生中,女生占比提升存在一定的极限值,导致整体始终呈现 " 男多女少 " 的现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作者:田进,原文标题:《奋进的女同学们:985 硕士女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