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普陀区,约两公里长的武宁路周边,集聚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近千家科技创新主体。
今年以来,普陀区先后与江苏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8个城市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
“普陀区被誉为上海的‘西大堂’,是上海连接长三角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重要节点。”普陀区委书记胡广杰说,普陀区把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放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局中思考,放到上海建设“五个中心”中谋划,希望通过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深度融合,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集聚科技创新要素
加强成果转化能力
10月19日,华东师范大学集成电路产业学院正式入驻普陀区。这是华东师范大学、普陀区以及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共建的政产学研究机构,也是普陀区创新主体集聚的又一成果。“十四五”时期,在科技创新方面,普陀区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平台和创新企业的主体作用愈发显现,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加强。2024年,普陀区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34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94家,较“十三五”末分别增加95家、255家。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上海化工研究院、华东电力设计院、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更好发挥创新协同作用,围绕产业链将策源端、中间端、应用端,以及各类服务创新的专业机构集成,普陀区推动区域内近千家单位在科研学术、技术研发、国际市场开拓等领域开展合作。
“我们充分发挥普陀大院大所多的优势,支持他们建设高质量孵化器、概念验证中心,成为各自领域的‘链主’企业。”普陀区区长赵亮说,区里配套成立专项基金和服务专班,力争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打造“创新里”科创产业空间,加快建设海纳小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半马苏河科创基金……一系列政策举措,让普陀区的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度越来越高。“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来说,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有更多元的产业形态、更丰富的应用场景。”普陀区沿沪宁协同创新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陆海说。
今年年初起,普陀区党政代表团先后与江苏8个城市签署合作备忘录,聚焦产业联动、企业服务、平台搭建、人才服务等,共同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
搭建跨域合作平台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今年5月,普陀区举办沿沪宁产业创新与技术转移首期初、中级技术经理人培训,希望通过打造一支“全领域”技术经理人团队,精准服务跨区域协同创新工作。
在上海化工研究院从事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王志轩便是此次培训的受益者之一。今年3月,上海化工研究院曾发布过一次材料方面的国产化需求信息,但在上海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国产供应商。
技术经理人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培训会现场,我结识了一位苏州的技术经理人,他在先进材料的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经验,和我们适配度很高。”王志轩说,通过技术经理人牵线,双方已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正在加紧设计评估进一步的合作方案。
如今,由74名技术经理人组成的队伍覆盖普陀与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一区八市”,为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的科创企业技术交流、联合攻关当好“科技红娘”。
2025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暨沿沪宁城市科技和产业协同创新日活动上,“沿沪宁技术经理人联盟”正式成立,并集中发布首批沿沪宁城市技术需求榜单,总额达2.3亿元。
“企业需求是牵引创新链的‘源头活水’,聚焦重点产业,我们把‘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政府助题’机制向更大范围推动。”普陀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李文波介绍,普陀区积极搭建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平台,集聚不同城市的企业需求、科研平台、技术资源等,通过“揭榜挂帅”项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自7月试运营以来,平台已联合相关城市、院所和企业等累计发榜553条,其中30条被成功揭榜,技术交易额达1600余万元。此外,普陀区会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8个城市共同梳理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汇集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资源311项,技术攻关、产业联动等需求298项,跨区域合作196项。
连接两大创新中心
推动跨区域协同发展
今年以来,普陀区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相关城市在各个领域不断加深合作。
设立“远程虚拟窗口”,实现政务服务异地申报、咨询及帮办服务,让企业跨省办事更便捷;举办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来自沪宁沿线城市的企业占比约三成;“从上海西站出发——沿着沪宁去旅行”系列旅游产品发布,5条主题线路,加强上海和江苏多地居民“互访”;人才政策方面,为沿沪宁合作城市引进的海内外优秀毕业生提供最长1年的租房补贴,为有短期住宿需求的人才提供单次最长1周、全年累计最长6周的免费住宿……
围绕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为牵引打造产业集群,今年普陀区政协、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开展专题调研。调研成果指出,“轨交上的长三角”带来的便捷性,使普陀区有望成为连接上海与江苏两大创新中心的重要门户、成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和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
当前,节点作用已在显现。上海电科所牵头打造的长三角机器人产业平台创新联盟,已向南京、苏州、常州等地的20余家机器人企业提供检测认证服务。上海化工研究院依托同位素研发优势,联动苏州、无锡等地单位组建“长三角同位素技术创新联合体”,推动量产用于肿瘤早筛的关键试剂,填补了国内空白。
位于普陀区真如副中心的上海国际数字广告园,开园两年就集聚了近180家数字广告企业,去年营收达150亿元。今年1至9月,普陀区广告业营收同比增长约14%。
“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上海的创意设计能力领先,可以发挥很大的价值。”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未来设计研究院院长丁伟说,发挥普陀区设计驱动创新生态优势,构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设计引擎”,为沿线城市提供产品定义、技术应用、品牌打造等关键解决方案,引领区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面向“十五五”,普陀区在巩固现有合作成果的基础上,还将在多个方面持续发力,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
聚焦产业“一幅图”,深化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围绕重点产业图谱,打造一批“链式联盟”;聚焦创新“一条链”,深化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协同创新;聚焦要素“一张网”,引导沿沪宁城市的政府资本和产业资本在资金端与项目端共同参与,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聚焦服务“一站式”,积极搭建技术创新对接平台、产业合作交流平台、企业出海服务平台;聚焦市场“一盘棋”,在政策协同、市场准入、数据互通等方面加强合作,更好打破区域间、部门间壁垒……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打开思路、放宽视野,把服务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与服务发展大局紧密结合,努力把普陀区打造成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胡广杰说。
引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拓展
王振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串联上海、南京、苏州等经济重镇,汇聚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拥有众多上市科技公司,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有条件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带。
今年以来,上海普陀区先后与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8个城市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部署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面向“十五五”,各城市要积极推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率先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引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借鉴国内外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经验,加快构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跨区域协同机制。
要加强政策聚焦,建立健全政府间协同推进体系,充分调动沿线各类创新主体、经营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探索打造一批跨区域创新联动体,共建一批高能级创新服务平台,并充分赋能普陀区,发挥好其区位优势和科创资源优势。
要发挥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各自优势,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现代化水平。通过合作创设制造业创新中心,进一步推动集聚在中心城市的创新链向周边地区、中小城市扩散;通过开放创新平台、提供创新券等措施,让各地企业可以低成本共享中心城市的创新资源;通过支持企业在中心城市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促进其主动跨区域融合。
要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共筑科技创新策源地,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共育国际一流创新生态,培育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带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带功能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孕育带功能,奋力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带。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记者巨云鹏整理)
共塑特色品牌,深化文旅商体展融合
从上海西站“沿着沪宁去旅行”
施旖雯
秋日里,一趟趟旅游列车从上海西站驶出,载着游客沿着沪宁线,开启一段段融合人文与自然的精彩旅程。
上海西站地处上海内中环之间,京沪铁路、沪昆铁路、沪宁城际铁路,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15号线等在此交会。这里成为集铁路、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城市副中心级综合交通枢纽。
9月,“从上海西站出发——沿着沪宁去旅行”系列旅游产品正式面向市场发布并上线运营。该项目由普陀区文旅局、铁路上海站、上铁文旅集团联合开发设计,精心设计5条主题线路,各具特色:
南京线以“文化快旅”为核心,带领游客领略六朝古都的深厚底蕴;常州溧阳线主打“深氧静心”,邀请游客沉浸于天目湖的秀美山水之间;南通泰州线侧重“文博寻根”,行走于唐闸古镇感受工业遗存;无锡苏州线则尽展“江南印象”的婉约风情;镇江扬州线“山水诗画”双城游,既能体验镇江独特的醋文化,也能在扬州瘦西湖畔漫步徜徉。
这一系列产品的推出,是普陀区携手沪宁沿线各城市,深化文旅商体展融合,共塑“沿着沪宁去旅行”“坐着高铁游长三角”特色品牌的具体实践。
“加强资源整合,加速推进旅游业升级焕新,持续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满足群众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普陀区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涵嫣表示,将持续深化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各城市在文化交流、资源推广、节庆会展等领域的联动合作,推动区域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同从资源集聚走向深度融合
普陀机器人“走”进南通
吴凡
7月,一批江苏省南通市的干部来到普陀区学习交流,南通市科技局规划与协调处副处长缪志军是其中一员。学习期间,缪志军来到上海智康加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康加公司”)。该公司专注于智慧康复领域,其研发的便携式上肢康复机器人仅重7公斤,通过游戏化训练模式,能够帮助中风患者在家完成专业康复训练。
“机器人的游戏化居家训练模式和南通一项长护险服务很匹配,可以协助医用级产品对接南通的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缪志军说。
精准识别供需资源后,智康加公司与南通市医保局及相关产业园区迅速开展对接。从双方初步对接到达成合作意向,用时不到一个月。
智康加公司创始人徐培麒介绍,公司立足普陀研发中心,整合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的供应链,与常州、南通等地制造资源协作,降低了生产成本。在普陀区的孵化支持下,智康加公司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业务逐步覆盖长三角地区。
南通市与普陀区之间的合作,从干部交流到产业对接,区域协同正从简单的资源集聚走向深度融合。普陀区通过搭建协同创新平台、梳理资源需求清单、推动产业链互补,与沿沪宁城市共同培育创新生态。来自南通的干部深入普陀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线,整合供需资源、打通供需网络,实现双向赋能。缪志军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将继续做好跨区域合作的桥梁纽带,当好资源对接的联络员和项目合作的推动者。”南通市和普陀区正在推动“科创飞地”项目落地,这将打通上海研发资源与南通制造能力之间的通道,进一步深化区域创新联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