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9日,“上海健康播报”第十期发布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上海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全国最高、国际先进,长寿老人持续增多,如何树立积极老龄观、推进健康老龄化已成为全社会重要议题。
2025年10月29日为重阳节,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疾控局、市爱卫办主办,市健康促进中心承办的“上海健康播报”第十期发布会聚焦“健康老龄化”主题,医学专家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科学方法延缓衰老、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
上海市医师协会老年医学医师分会会长、华东医院院长保志军阐述了老年医学向长寿医学发展的理念。他指出,长寿医学不仅针对老年人,更覆盖全年龄段人群。其核心目标是延缓人体机能从高峰(20-30岁)后的下降速度,使人们即便到60岁、70岁、80岁,仍能维持较好的身体功能,直到生命末期才出现快速下降。这一理念的关键在于“关口前移”,即在疾病发生前干预衰老进程。
保志军强调,长寿医学的逻辑起点是在疾病发生前,干预衰老进程。通过早期筛查和科学干预,如营养指导、抗阻运动、心态调整等,可以有效避免跌倒、多种疾病并发等严重后果。他举例说,华东医院通过线上评估工具和居家自查手法,可帮助老年人初步评估健康状况。其中,专业评估中提炼出的10个关键问题——“10问筛查”正推进成为本市地方卫生标准。
为什么同样是60岁,有些人看上去像40岁,而有些人却看上去像80岁?
华东医院老年科主任医师洪维指出,人体实际存在两个年龄——身份证上的时序年龄和反映真实健康状况的生物学年龄。身份证年龄是客观的,不能改变。生物学年龄反映细胞真实的水平、身体器官功能状态、各项躯体活动能力,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果生物学年龄比身份证年龄大,那么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就会显著升高。例如,40多岁的男性若长期抽烟、酗酒、熬夜、久坐、工作压力大,他的器官功能可能会超过60岁,血管更可能加速老化超过75岁,且可能发生心梗,这就是“未老先衰”。反观不少60多岁的活力老人,得益于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坚持锻炼、定期检查,并有丰富的爱好,如唱歌、园艺、旅游,整个人的精气神和体检指标比40岁的人还要好。
如何综合评估身体“衰老”水平?洪维表示,通过检测端粒长度(评估细胞寿命的一种方法),以及表观遗传学的一些指标,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等,结合健康体检、量表问卷和数据模型,能客观反映健康状态。
洪维建议,老年人要从饮食、运动、睡眠、心理等方面入手做好主动健康管理。每天保证蛋白质充足,每周摄入25种食物,每天晚上10点左右入睡,睡眠时间保持在6-7小时,午睡时间不超过30分钟,每天快走7000步,如果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步速可以快一点(100步/分),同时也可以做抗阻运动,训练肌肉。另外还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参加团体活动。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助力老年医学的发展?保志军指出,当前,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与可穿戴设备,可以实时收集老年人的多维度生理与行为数据,如每日营养摄入情况、步行活动量、睡眠时长与质量等。这些数据会定期反馈给老年人,帮助他们调整生活方式,从“被动等待就医”转向“主动预防管理”。
保志军举例说,华东医院试点布局适配未来居家场景的数据采集设备,在精准捕捉健康数据的同时,严格规避隐私泄露风险。未来,健康管理将突破“医院场景”限制,实现“居家化检测”,老年人在家中就能完成基础健康检测,数据实时同步至智能系统,系统会结合人工智能分析,对健康风险进行分级。若只是轻微指标异常,会自动推送运动处方(如“每日进行15分钟抗阻训练”)或膳食营养建议(如“增加优质蛋白摄入”);若发现潜在高危风险,及时对接社区医疗资源或提醒前往医院进一步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