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针对有网络传言称“将对辖区个体工商户进行联合大检查”,内蒙古通辽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布声明辟谣,呼吁广大商户勿因不实传言影响正常营业。

从已披露的部分传言看,诸如“多部门将联合对全域个体工商户进行突击式、全覆盖大检查”“天价处罚”等说法,呈现一派紧张气氛,难怪有商户为之焦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能够及时出来辟谣,请广大商户勿因不实传言影响生意,体现了政府部门的担当。

其中,有的地方更是明确表示,此前未组织、也未计划组织针对全域个体工商户的“突击式”“全覆盖”联合大检查行动,这一具体承诺,等于给商户吃了一颗定心丸。

毫无疑问,这无疑又是一次“狼来了”式的谣言。当下各地都在千方百计释放经济活力,但是所谓“大检查”“天价罚款”之类的谣言又是从哪里来的?为何能形成气候?为何一点毛毛雨就让商户们如惊弓之鸟般紧张?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社会心理?

每一次芦苇摇曳,折射的都是气温冷暖的变化。这些年来,尽管各地持续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但在现实中,一些不合理的、不堪其扰的过度检查、评比等时有出现。

10月13日,司法部曝光一起典型案例,河南某县消防救援大队通过微信工作群下达“月度罚款指标”,要求各街镇必须完成“行政处罚不少于2件、罚款金额不少于2000元”的硬性任务。

所以,不排除一个地方有类似传言,不少商户会将信将疑。去年11月份,某地有网友称大量商铺为躲检查暂关门停业,后政府部门紧急辟谣。这不能怪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太紧张”。

可见,对于类似涉企谣言,不仅需要紧急辟谣,也不妨当作一次提醒、一个警示。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不仅体现在文件里、讲话中,还要拿出实际行动来,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约束执法行为,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坚决遏制乱检查。

事实上,早在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明确涉企行政检查的“五个严禁”和“八个不得”,严禁逐利检查、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任性处罚企业、下达检查指标和变相检查,并对应列出八项具体禁止行为。

多一分善待企业,就能为经济多保存一分元气。当下,受经济下行压力、减税降费等多重因素影响,一些地方财政收入尤其是税收增长乏力,这个时候,需要格外警惕以“联合检查”“以罚增收”“逐利执法”“以罚代管”等挤压企业生存空间,增加商户负担。

这次内蒙古多地所谓的“大检查”传言是“捕风捉影”,但要想让广大商户不信谣、不传谣,除了辟谣之外,也要斩除谣言的基础,切实改善当地营商环境,切实落实国务院所出台的规范执法检查的政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