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市值风云

  业绩高歌猛进,股价跌跌不休,新消费迎来资本理性审视。

  “业绩增长245%~250%,其中中国收益同比增长185%~190%,海外收益同比增长365%~370%”,这份被泡泡玛特在10月21日盘后公之于众的2025年第三季度成绩单,足以让任何一家上市公司羡慕不已。

  (来源:Choice数据)

  然而资本市场却以一场暴跌回应了这份喜悦——发布公告次日股价暴跌8.1%,报收250.4港元/股,自三季度业报发布起至10月28日,泡泡玛特累计下跌16.2%。

  (来源:Choice数据)

  这还不是终点。自8月下旬触及高点以来,泡泡玛特股价已累计回调超30%。

  新消费“双雄”集体退潮,资本正在重新定价

  01高增长难撑高估值!数据揭秘泡泡玛特与老铺黄金的集体回调

  明明三季报业绩大涨,股价却继续掉头向下,这一反常现象背后的逻辑主要在于资本市场对公司未来增长可持续性的深度担忧。

  首先是高估值下的获利了结压力。在第三季度业绩披露前,泡泡玛特在17个月内股价翻了接近10倍,创下了港股消费股的新神话。

  (来源:Choice数据)

  巨大的涨幅使得持仓资金获利丰厚,在利好出尽的节点选择落袋为安。

  其次,尽管三季度增速惊人,但细看数据,海外收入增速已从一季度的480%回落至370%,引发市场对海外热度降温的担忧。

  (来源:Choice数据)

  此外,除了泡泡玛特,新消费赛道里一些曾被热捧的公司,近期也因相似的困境出现了股价回调或增长瓶颈,例如老铺黄金。

  老铺黄金独特的品牌定位改写了黄金产品的市场规则,使自身在黄金市场上获得定价权。Choice数据显示,老铺黄金上半年收入、毛利、净利润相比去年有着极大的增长。

  (来源:Choice数据)

  然而老铺黄金的股价面临跟泡泡玛特一样的困境,自七月初到达高点后该公司股价一路下行,目前回撤高达38%

  (来源:Choice数据)

  02 新消费行业面临的共同困境

  作为曾经港股市场的“新消费双雄”,它们虽然分属不同赛道,但在下跌背后,却共同面临着高估值下的增长焦虑、商业模式可持续性被重新审视以及负面催化剂叠加资金撤离这几大共同困境。

  除了本文提过的即便业绩持续高增长,过高的估值也意味着股价对任何负面消息都极为敏感,承压力较大以外,传统消费的疲软也会拖累了新消费的增长。

  比如飞天茅台自今年开始便不断降价,从年初的2220元/瓶跌到了10月20日的1735元/瓶,还有十一黄金周的8天假期里,全国出游人数比去年增长16.1%,但人均花费仅113.8元,较去年的130.8元有所下滑。

  (来源:网络公开数据)

  因此,资本正在重新审视新消费的商业本质。当流动性充裕、市场情绪乐观时,投资者愿意为情感价值和品牌溢价支付高昂对价。

  而当市场转向理性,那些曾被忽略的财务指标——自由现金流、存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便重新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标尺。

  新消费赛道依然“香”,但“香”的内涵已变。除了短期景气度,投资者更需关注企业成长的持续性、行业空间和竞争格局。预计新消费企业将经历大浪淘沙,其中具备持续创新和渠道拓展能力的企业有望获得超额收益。

  龙头加速破局,估值修复迎来转机

  01 关注出海与升维,新消费龙头穿越困局的两把钥匙

  面对困局,新消费企业正在积极寻找破局之道。其中国际化扩张成为最关键突破口。

  华源证券研报显示,泡泡玛特海外收益同比增长365%~370%,海外各区域中亚太同比增长170%~175%,美洲同比增长1265%~1270%,欧洲及其他区域同比增长735%~740%,海外业绩高增预计主要得益于公司IP运营能力持续深化。

  比如近期泡泡玛特万圣节系列上新,隐藏款同时集齐了泡泡玛特2025年两大热门IP——LABUBU和星星人。

  截至2025年10月底,大隐藏款“月影假面”近三日成交均价1178元;小隐藏款“泡泡糖”近三日成交均价518元,仍有高溢价。Q4为公司传统销售旺季,预计后续新品推出有望支撑Q4业绩。

  (来源:网络公开数据)

  老铺黄金则通过强化品牌叙事巩固高端定位,正在进行“把黄金从按克卖变成按件卖,再按文化符号卖”的产品叙事的转换。

  10月26日,老铺黄金正式涨价。老铺黄金官方旗舰店上约8克的花丝珐琅蝴蝶锁骨链,售价从17010元涨到19044元,涨幅12%;约18克的葫芦吊坠(金链款),售价从30000元涨到33570元,涨幅12%。

  该公司着力打造“宫廷技艺”和“收藏价值”的双重叙事,从普通黄金首饰商向文化奢侈品牌转型。尽管面临金价波动和股价波动风险,但其独特的品牌定位和工艺壁垒,仍被部分机构列入关注名单。

  随着2025年第四季度消费旺季来临,叠加海外扩张加速,新消费龙头有望迎来业绩与估值修复的契机。对于投资者而言,通过恒生消费ETF等工具分散布局,或许是参与这场新消费变革的理性选择。

  02 ETF成避险工具

  Choice数据显示,市面上大于1亿的恒生消费ETF共有两只,分别是恒生消费ETF(159699.SZ)和恒生消费ETF(513970.SH),今年以来回报分别为9.9%和11.3%,远远跑输科技赛道。

  (来源:Choice数据,市值风云APP制表)

  值得注意的是,恒生消费ETF近三个月基金规模扩大超60%,大概率是部分踏空资金或从科技赛道盈利了结的资金配置。

  以上ETF跟踪恒生消费指数,该指数聚焦于港股市场的消费类公司股票,所关联的ETF中非必需消费品占比超50%,非常贴合新兴成长概念。

  (来源:Choice数据)

  而从PE值来看,恒生消费指数的PE值为18.3倍,这一数值在近五年的历史中处于极低的水平。虽然市场情况会变化,但较低的估值位置通常意味着未来潜在的修复空间可能更大。

  (来源:Choice数据)

  这种“一篮子”投资方式,是一种非常适合投资新兴消费的投资方式,因为它既能有效分散个股风险,又能帮助不愿错过赛道红利的投资者击中新消费“彩票”。

  展望未来,新消费的故事远未结束,那些真正理解消费本质、能够持续创造价值并实现全球扩张的企业,终将穿越周期,为理性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

  当前的情绪冰点,或许正是长期投资者布局的真正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