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郭聪聪



  10月30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促进养老理财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正式宣布将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扩大至全国,单家理财公司募集规模上限提升至净资本扣除风险资本后余额的五倍,银发金融市场再迎利好。

  事实上,随着2024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突破3亿人次,养老金融正在从个人财富管理命题升级为社会经济发展重要议题。在政策支持与老龄化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银行业正在竞逐银发金融市场,也驱动着养老金融的产品创新。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10月30日发布的新规,不仅将养老理财试点扩大至全国,更将单家理财公司募集规模上限提升至净资本扣除风险资本后余额的五倍。

  《通知》支持理财公司投资与养老特征相匹配的长期优质资产,加大对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的支持力度,这一政策调整大幅提升了理财公司开展养老理财业务的空间,为银发金融市场注入强劲动力。

  此次扩围是养老金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的最新成果。回溯至2022年,原银保监会就已发布《关于规范和促进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通知》,支持银行保险机构依法合规发展各类养老金融业务。

  2024年,政策支持再度加码。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老年人群,丰富创新针对性金融产品。

  随着政策层层推进,养老金融也呈现出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路径,养老金融市场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银发经济的崛起有着坚实的人口基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达18.7%,而国家统计局2024年数据显示,这一比例进一步升至21.8%,老年人口规模突破3亿人次。

  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体,正在催生规模可观的银发经济市场。《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指出,目前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到2035年,这一数字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比重将提升至10%。

  老年群体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中老年群体对“品质养老”“健康管理”“旅居服务”的需求持续释放,同时该群体对代际财富传承、慢性病管理、失能照护等深度需求显现,银发经济的消费内涵正在不断丰富。

  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各类金融机构加速入场,作为国内最早探索养老金融的商业银行之一,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国内首张老年客户专属借记卡,开启了养老金融服务的初步探索——当时仍以账户专属服务为主要形态。

  随着养老金融服务的持续深耕,银行业的布局已从早期的“账户争夺”,逐步拓展至“全生命周期财富管理”的新阶段。

  例如就推出了“如意人生养老计划”,在提供养老财富管理的同时,配套健康咨询、就医陪护、居家照护等服务;比如就持续完善“颐养优选”平台,累计上线382款覆盖储蓄、基金、保险与理财的适老化财富管理产品;中信银行也围绕“全生命周期财富管理”理念进行全面升级,构建起“一个账户、一套产品、一个账本、一套服务、一支队伍、一个平台”的整体服务体系,覆盖金融、健康、生活等多场景权益与服务。

  在此背景下,养老金融产品正逐步从单一的金融工具,升级为连接老年人与其所需生活服务的重要纽带。以中信银行近期推出的“幸福年华信用卡”为例,其场景化服务已延伸至生活全维度:该适应养老需求的信用卡整合了滴滴长者打车优惠、养老社区优惠入住、国大药房线上购药折扣等权益,并配套提供就医协助与康养护理服务,展现出养老金融与生活场景深度融合的新趋势。

  尽管养老金融市场潜力巨大,但业态发展仍面临多重考验。

  首先是适老化服务深度不够,部分银行APP长辈版仅简化界面,未实际解决操作逻辑复杂功能与需求脱节等问题。目前金融机构正在积极作出调整,例如中信银行就在其APP长辈版围绕界面设计、功能流程和安全性能对中老年客群核心用卡服务进行优化升级,通过简化菜单设计、整合常用功能,降低了中老年群体使用门槛。

  同时,风险管控亦是行业痛点。中老年群体金融知识储备相对薄弱,养老金融诈骗案件时有发生,如何在产品设计中嵌入风险提示,同时建立诈骗防范机制,成为机构必须应对的课题。对此,监管部门已要求金融机构加强投资者教育,、中信银行等机构也在服务中加入 “风险提示弹窗”“人工客服二次确认”等环节,探索风险防控方法。